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日前正式发布了LOGO设计竞赛的消息和招聘公告,这个在去年12月就获准成立、计划在4月下旬举行挂牌仪式的公共性非营利机构,随之逐渐浮出水面。中心的申报、论证和审批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走过了怎样的“革命之路”?它所指向的城市设计跟通常的城市设计有何不同?为什么要整合不同设计学科的资源和能量,成立一个“跨设计联盟”?如何理解它所倡议的“栖居共生”的设计主张?中心将会开展哪些实质性的工作,去提升城市的居住品质和城市人群的幸福感?就这些问题,南都记者对其幕后的主力推手和相关专家进行了独家专访。 1 弥补割裂的设计环境、提升城市幸福感催生设计中心出炉 深圳公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孙振华这么理解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成立的必要性:“深圳被授予设计之都的称号之后,大家都在思考怎么把设计之都的理念落到实处,应该有一个机构来具体地跟进和推进这些工作,它可以把各方面的设计力量汇集和整合到一起,真正为城市设计做点事。”他表示,从深圳目前的发展来讲,城市建设走到了一个很重要的节点———我们该有的建筑配套都有了———住房、办公楼,但同时城市所剩的空间也越来越有限,比继续消耗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设计品质去提高生活品质、提高城市人群的幸福感?不能满足于有房子住、有地方办公,应该让活动空间更加人性化。 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主任黄伟文指出,城市设计专业之间的严重割裂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隐患,并且因为过分分隔自闭使得设计界在面对很多城市热点问题的时候都处于失语状态,很有必要搭建一个系统促使学科之间相互协调和融合,让他们发出设计的交互声响。 黄伟文以中国城市建设中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为例:高快速路与高架桥立交桥粗暴地破坏城市、景观资源和生物通道,道路修建只考虑到行车的需要而不考虑人们出行的需要,比如深惠路没有事先进行人流调查,在过街设施还没有完善的时候匆忙开通,造成了一个月9死18伤的惨剧。此外,在看似越来越美观的城市里,自行车与行人出行越来越艰难甚至无路可走;工业码头、污水处理厂和地铁车辆段占用城市宝贵的滨水资源;纯工程化的河道治理降低了人们的亲水机会……“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的功能就在于统合各设计专业的资源,对中国城市道路建设‘以车为本’的偏执观进行批判,呼吁回归人本位、生态本位,再提供水文地理、地质工程、环境物理甚至生态物种和社会学的智力支持,探索新的整体性的城市设计方案。” 2 颠覆“人居环境”的狭隘理念,提出跨领域和生态栖息设计观 深圳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城市与建筑设计处副处长周红玫,用“革命性”来形容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理念的转变。据周红玫介绍,最初的“设计中心”策划,征询了张永和、刘珩等知名建筑学者的意见,也集结了都市实践、局内设计等新锐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提案,设想做一个“精英式的、阳春白雪式的”机构,偏重建筑规划设计的展览、教育、收藏和研讨。 不过当策划的核心人物黄伟文去美国进修,与哈佛设计学院、麻省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肯尼迪政府学院等进行了中国社会组织运作模式的学习和研讨后,他提出了“栖息环境”概念,“城市设计不仅要跳出狭义的物质概念,更要警惕‘人居环境’这一设计理念的狭隘性。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有栖息、宜居的权利,其它生物同样也有,而且与人一起构筑了和谐生态的稳定性,忽视其他生物和生态,一味地‘以人为本’,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人居舒适的目标就成了空话。所以设计促进中心不再拘泥于‘人居环境’,而是提倡‘栖息环境’,它与城市规划、交通、市政环境工程、景观与建筑等专业都相关。例如,城市当下遭遇的交通堵塞、楼价高涨、公共住宅、城市更新、面子工程、拆房砍树、乡村转型、灾区重建、土法建造等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的领域,涵盖了政治、社会、经济、能源、教育、卫生、食品、工程、城市管理等,已经远远超出规划建筑的范畴了”。 而要实现“栖居设计”,推动城市建设从“以车为本”进步到“以人为本”,再进步到“以生态为本”、“以万物为本”,就必须进行专业交互整合,即跨设计联盟。黄伟文表示,在跨设计联盟里,能为大生态环境提供支持的专业和知识都可被整合进来,例如现在要在一块土地上建十座高楼,传统的做法是职能分工、各自为政,那么跨设计联盟是不是可以先把相关的研发力量都组织起来,将成本控制、系统创新、材料应用、生态建设等各方面知识统合成系统方案,使得建筑设计和城市环境可以结合得更完美。这种联合具体要以一种怎样的形式进行,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慢慢探索。 3 将以非营利姿态推动城市设计能量与设计责任感的整合 在官方网站上,对于城市设计促进中心的阐释是“整合政府、产业和商业资源,建立深圳城市系统设计思想库,提供设计交流、培训和推广等方面的服务”。 周红玫指出,中心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其管理机构由政府、企业及相关行业代表共同组成,其服务领域涉及城市空间环境质量的公共设计。中心会建立一套理事会制度,除了政府以外,吸纳社会、企业、专家、名流、媒体,在重大项目的决策上,避免完全由行政来控制,理事会成员的声音可以反过来形成一股评议的力量反馈给管理者。在中心的人员配置上,将全部来自于社会招聘,岗位不是终身制的,总监与各部负责人试用期一年,聘任一届4年,可连任至两届,两届以上需要委员会特别批准,以保证机构始终有“活水”,不断有新的思想和新的能量注入。 周红玫坦承,设计促进中心目前最大的困难来自于资金。政府的财政补贴还没有到位,LO G O设计竞赛的经费正在四处“化缘”。日后经费主要来源是,承担规土委及其他政府、社会研究课题,接受社会团体及会员捐赠,提供公共设计相关服务等,逐步实现“自我造血”机能。 中心在2月份已经开通设计服务网,希望将它打造成全国最大、最全、最多样的设计信息、服务及代理的平台,面向大到政府机构和小到个人,提供设计及咨询方面的帮助。例如推动目前主要面向欧美的太阳能光伏产品成为本地建筑师熟悉和流行的新型建材;例如企业有过剩的集装箱想拓展到其它产品领域,不知道要找什么样的设计人才来开发改造,就可以委托中心组织一个设计竞赛等。 据悉,设计促进中心今年的计划包括有成立城市“跨设计联盟”,承办哥伦比亚大学全球中心主办的“人民的建筑”深圳巡回展,配合第四届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筹办人居环境设计“深圳奖”等等。黄伟文特别强调,与香港设计中心主推设计市场不同,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将重心放在公益性的城市生活品质营造上,保持开放的架构,以服务姿态出现,方便建筑设计、平面设计、视觉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都能融入进来。联盟将以论坛研讨、竞赛评奖、设计工作坊、展会、网站、培训考察等多种形式,来了解成员机构的创新需求,推广成员机构创新研发成果。“如果在市场商业行为之外还想做点什么事情,如果你对城市和环境有思考,对生存品质感到不满足和焦虑,希望介入公共事务承担城市批评的角色,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良心,那么我们可以一起来做些事情。” ■ 专家建言 可提供专业服务避免盲目的市场行为 孙振华 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 城市设计促进中心是一个公共性的非营利的机构,它跟政府、设计界、建筑界、地产商、业主、投资方、市民都要保持密切的关系,在他们中间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它可以发布信息、做普及教育和培训、涉及相关的研究工作、进行招投标咨询、订立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收藏和展出设计成果、联合网络和媒体进行信息的交流等等,从而促使整个城市设计水平的提升。 因为它是规划委下面的一个单位,目前职能部门对它的影响比较直接,并且在建筑、规划方面的专业资源比较集中,但是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它会独立地成为一个社团性质的机构,它可以扩展到其它的设计领域,像家具设计、服装设计,都可以纳入进来,或者它能起到一个示范效应,怎么去搭建这样一个公共性的非营利的机构,在各个行业复制和推广经验。它跟行业协会是不同的,行业协会更多地是为了维护协会成员的利益,组织他们来为社会提供服务,这种功能是相对单一的。但是这个促进中心,它是综合型的、全方位的,它跳出了一个行业协会的身份,也不仅仅代表了管理者的需求,它是更加超脱的。 促进中心提供的专业性服务可以避免盲目的市场行为。比如一个公共空间的设计,政府不知道应该找谁,那么可以交由中心来做,由中心来组织设计竞赛。对公众进行设计专业的普及教育,也不单单是组织一个展览,可以有多种手段。例如由媒体来发布信息、请很多专家来讨论、将讨论过程通过电视播放出来或者对设计成功进行公示,包括一些社会调查、民意调查等等,这样的过程其实也是跟公众的有效交流。 设计促进中心应让市民感受到别样文化 孔森 深圳市平面设计师协会主席 这个促进中心,我认为是对政府的重大项目进行协助、执行、鉴定、委托、干预、把关等,起到“把脉”功能。比如说现在要办大运会了,它可以配合大运会的执行局来完成一些让深圳大运会不同于其它城市大运会的事务。促进中心必须吸纳全方位的精英,在储备建筑规划人才的同时,工业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视觉设计人才也要加入到人才库里,所有的设计学科都有,才能组织一个强有力的“专家智囊团”,依托不同行业的精英人才为核心,才能对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会诊”。 从深圳平面设计师协会的角度来说,我们愿意提供人才,在促进中心这个跨界的平台上,和其它学科的专业人士加强交流和合作,为城市建设担起责任。比如说这次LO G O的征集,完全可以委托我们平协来做,我们来组织评审小组,内部动员设计师们来参赛,由我们的设计师为城市设计促进中心设计LO G O,就是“为设计而设计”。平协非常愿意贡献我们的力量,甚至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从公众的角度来讲,促进中心应该让这个城市的市民享受到设计之都的便利和荣耀,感受到与别的城市有所区别的文化。比如定期举办“市民设计大讲堂”,请不同类别的设计师,举办小型的个展,把他们的设计理念与市民分享,做服装的可以讲解一下设计潮流、面料趋势,帮助深圳市民紧跟时尚的步伐,产品设计师可以告诉市民什么样的设计才是真正的节能环保,视觉设计师可以使得市民对于城市视觉有审美的提升等等。采写:南都记者 林絮 中国规划网深圳3月20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