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规划视点 >

京津冀都市圈等规划将出台 缓解北京城市压力

时间:2011-01-11 10:4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北京五环内的房子我们是买不起,通州的可以考虑,不过现在那边的房价也是一个劲疯长。实在不行,我们就去燕郊、廊坊买房,反正到那边的交通也还可以,地铁也马上要开通,大不了早起一两个小时赶来市区上班。”在北京国贸工作、打算结婚买房的宋小姐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地铁、城铁、高铁等众多快捷的交通线路,其实将北京城扩大了,在市区上班,在周边城市买房居住倒是一个选择。

  随着2010年12月30日北京五条通往郊县地铁的同时开通,北京郊区五区市进入北京市区的时间缩短到一个小时。《中国联合商报》从相关渠道获悉,未来北京地铁郊县线路有望以各种形式延伸至天津、河北多个地区,实现与这些区域的交通对接,届时“京津冀都市圈”将名副其实。

  规划有望近期出台将缓解北京城市压力

  京津冀都市圈等重点区域规划将在2011年初出台。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近日召开的2010年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要求,抓紧编制并出台京津冀都市圈等重点区域规划。

  据悉,《京津冀都市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已近尾声。根据《规划》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两个直辖市,以及河北省的秦皇岛、石家庄、承德、廊坊、保定、唐山、沧州、张家口8市。该区域辐射土地面积约为9万平方公里,辐射人口总数约为6000万人,和“长三角”“珠三角”一道形成大体量沿海城市群。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京津冀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27904.35亿元。

  一位参与规划论证的专家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京津冀三地发改委对该区域规划的总体思想、产业定位、经济发展主体方向已达成一致,对三地区的主导产业发展、文化教育布局等均有明确表述。

  “由于种种原因,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北京城市高速发展,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拥堵成顽疾、房价居高不下、未来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逐渐浮出。北京的‘虹吸’效应正逐步转化为‘溢出’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牛凤瑞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专访时表示,北京需借鉴国际经验,采取措施分散首都功能势在必行。

  “随着京津冀都市圈的建立,承受巨大城市压力的北京会适当减负,未来河北将成为京津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牛凤瑞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都市圈实际上是一个区域内核心城市扩大了城市群,它的发展是特大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克服特大城市发展所带来“城市病”的有效手段。

  交通网络助力都市圈形成

  北京市2010年12月30日开通的五条地铁线分别是大兴线、亦庄线、昌平线、房山线以及15号线的望京西到顺义后沙峪段。这五条线路则呈放射状,向京城北、东北、东南、南、西南五个方向延伸。专家表示,北京“地铁生活圈”将会依托新开通的五条线路正式成型。

  “北京地铁五条线路的开通为京津冀城市圈的最终落实提供了落脚点。随着地铁、高铁、跨城市公交线路的开通与运行,京津冀都市圈的建设将至少在形式上形成一个城市群体”。牛凤瑞向《中国联合商报》记者表示,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城市圈内的产业协调和转移提供了机遇,北京的的大部分产业可沿着新开通的地铁线路朝京津冀城市群其他城市迈进。

  《中国联合商报》从相关渠道回叙,河北方面在地铁建设上,将先期实现北京亦庄与河北廊坊连接,预计三年内将实现成功。近期,河北重点将通过高铁与北京衔接,高铁网将在一年至两年内全部形成。同时,河北省将投融资200亿元,实施13个县(市、区)交通基础设施与北京全面对接,打造10分钟到半小时交通圈。

  对于天津市下一步如何对接北京,加速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天津市会进一步发挥区位、港口、资源、产业等优势,以京津冀都市圈建设为重点,加强区域内公路、铁路、海运、空运等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建立便捷的区域交通体系。”天津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志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将加快津保、津秦铁路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天津段,以及塘承高速公路等道路的建设,启动并开工黄万铁路复线项目,推动形成东部沿海直通西部的铁路大通道。

  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在全国新一轮的区域发展中,京津冀都市圈正处在‘东中西’三个区位互动发展的交汇点上。它的崛起,对于东部乃至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牛凤瑞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同时,京津冀都市圈可使三省市协调规划,有突破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发展瓶颈,破除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的重复建设的顽疾。

  国家发改委地区经济司官员此前表示,《规划》历经数年的调研、编制,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规划蓝图,力图使京津冀都市圈有望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极”。

  不过有专家学者表示,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落后,人均GDP较“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有较大差距;在目前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京津冀都市圈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也远远落后于另两个三角洲都市圈区域,未来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还有待规划的实施。

  不过,亦有专家学者看好未来京津冀都市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

  “总体说来,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前二十年是‘珠三角’牢牢把握住了发展机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浦东新区的建设,‘长三角’迎来了快速发展的二十年;从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的今年开始,未来二十年应该是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大好时机。”牛凤瑞向《中国联合商报》介绍,该区域内有着其他地区没有的政治优势、教育科研优势、区位交通优势等众多特有优势条件。只要规划合理、实施到位,京津冀都市圈成为未来中古经济发展“第三极”是完全有可能的。

  长期关注京津冀城市产业发展的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王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京津冀区域内大部分省市形成钢铁、化工、建材、电力、重型机械、汽车等传统产业,目前又在竞相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京津两地汽车产业发展为例,北京、天津两地都竞相发展汽车产业,这种发展短期内有利于地方GDP增长和财政收入,但是从长期整体利益角度看,却弊大于利。在投资冲动之下,三地产业趋同性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加强。

  基于这种现状,牛凤瑞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京津冀三省市迫切需要三地形成一脉相承的产业链,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才能在未来发展中互惠共赢。比如以生物制药产业为例,北京可以依托研发优势进行研发,天津拥有交通优势可在物流上下功夫,河北拥有众多生产企业在制造上面做文章,三地共享行业利润,共担风险。中国规划网北京1月11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