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经新闻》报首席记者 梁文艳报道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在他的著作《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一书中曾给出过这样的结论:“在过去30年里,中国从一个市场和企业精神被禁锢而贫困潦倒的国度,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私企盛行的全球经济重镇。改革伊始,中国领导人痛定思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守社会主义立场的同时,官方和民间改革并举,共同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毋庸置疑,中国40年风雨征程,40年波澜壮阔。中国不负40年时间,其改革开放的成果显著,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启,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40年来,中国经济总量、人均收入、财政收入、工业化、城镇化、扶贫等成就显著。中国经济总量从1978年在全球占到了1.8%,到2018年经济总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14.8%。如此奇迹的改变,离不开中国大刀阔斧的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犹如一双巨大的引擎,把中国的航空事业也带入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一组数据显示,从2017年中国航空周转量与1978年相比,民航运输总周转量增长了362倍,年均增长了16.3%。 新全球化智库航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乾泉日前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改革循序渐进,促使我国民航业在航空运输、通用航空、机队规模、航线布局、法规建设以及运输保障等方面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全球航空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开启 据相关资料记载,在1977年4月的某一天,即将恢复工作的邓小平听取了时任民航总局政委余立金和副局长沈图的汇报。据《沈图回忆录》记载,有一天,邓小平同志兴致很高,对民航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最后归结起来是“民航的工作,一要抓训练,二要抓整顿、改革。” 1977年7月召开的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同志的工作,1978年10月9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泛美航空公司董事长西威尔。 会后,邓小平对相关领域的负责人说,要加快民航和旅游业的发展,民航在现代化社会是不可缺少的部门,要想办法把步子迈得大一些,按经济的办法来管理经济,要按企业来办,要把军队的一套改过来。 邓小平这一重要指示,为改革开放后民航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1978年11月2日至12月23日,第三机械工业部以部领导带队的航空工业高级代表团先后访问了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这次的考察,对于中国航空业来说,是一次由封闭式的发展走向了世界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据媒体报道称,通过考察,代表团获得大量技术和经济贸易信息,增进了对世界航空工业发展的了解,探索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展经贸往来的方法及途径,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三机械工业部党组按照中共中央要求,明确了出口—引进—再出口—再引进的良性循环发展原则,由此正式拉开了航空工业走向世界的序幕。 “文革”期间,航空业纳入军队建制,这在当时国家秩序较为混乱的情况下,对保持行业稳定和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作用。”赵雄罡说,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原有的体制就不合时宜了,要通过改革,实行军政分管,按经济的办法管理经济,走企业化道路,才能促进民航业的发展。 脱离 直到1979年年初,好消息传来,中央决定改革民航管理体制。 2月19日,民航总局党委五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此次会议的主要议程就是讨论民航体制改革等内容。 此次会议由于在当时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些人的思想观念过于保守,民航业改革也遇到了一些阻力。 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副局长、党组副书记、现任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理事长李军回忆称:“当时召开的会议进行到一半,又突然宣布改革暂缓进行,这是由于思想观念的束缚遇到的阻力。” 虽然民航业在改革中遇到了一点“小插曲”,但这并未阻碍民航业向前迈一大步的步伐。 资料记载,1979年10月12日,邓小平、李先念等领导同志视察北京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即现在所用的T1)对民航作了重要指示:“现代化的设备要有高水平的人才来管理,民航的职工要招录从严、训练从严、管理从严、纪律从严。要公开招考,薪金可以高一点,企业要有录用与解雇之权。” 乾泉说,1980年,民航只有140架运输飞机,且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或40年代生产制造的苏式伊尔14、里二型飞机,载客量20多人或40多人,载客量100人以上的中大型飞机只有17架,机场只有79个。同年,我国民航全年旅客运输了仅仅只有343万人,全年运输周转量4.29亿吨公里,居新加坡、印度、菲律宾、印尼等国之后,列世界民航第35位。 1980年3月5日,对于民航业来说,这一天意义非凡,因为这一天,民航业的体制管理终于体现在国家政策上。 3月5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了《关于民航总局不再由空军代管的通知》,明确除航行管制仍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飞行基本规则》执行外,其他工作均向国务院请示报告。 据李军回忆,随后,国务院发文确定了相关具体事项,包括终止义务工役制,民航总局的机构编制,由原来参照军队按指挥部、政治部、后勤部、工程部设置,改为按政府部门的司局序列设置。 民航总局不再归属于军队,而是由国务院直接领导,这一重大变革对于民航业来说,改革还只是个开始。 活力 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民航一系列的改革先后启动。 资料显示,民航的第二阶段重大改革,是实行政企分开,航空公司、机场和服务保障系统分设,从1984年酝酿至1992年基本完成,持续8年。 据《李鹏经济日记》记载,他于1986年7月8日、7月12日、7月16日、8月17日连续4次召集研究民航体制改革问题,听取民航局的汇报。8月17日的日记记录了所确定的三项原则:“政企分开、力量不过于分散以及保持竞争”。 1986年11月13日,李鹏副总理主持召开了国务院民航工作办公会议,研究同意民航系统改革方案和实施步骤。 1987年1月国务院也正式行文批准。 批准后的民航局确定了在上年工作的基础上仍在西南地区现行改革。中国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中国西南航空公司、成都双流机场也在1987年10月15日成立,随后,华东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相继改革。 上海、武汉、四川、海航、深航以及山东航空公司也相继成立。改革后的民航业不仅扩大了经营,还促进整个民航业的大发展,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乾泉认为,在实施改革中,国家对民航相继采取扶持政策。从起初的利润和外汇收入“一九分成”,到后来设立“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以及推行运价体制改革,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继续发力。资料显示,民航第三轮重大改革是实施企业重组,与民航业管理部门脱钩,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行政管理机构与机场分离,绝大多数机场移交地方管理。其本质要求是进一步实行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实行集团和管理,使企业做大做强,更好地调动地方建设和管理机场的积极性,而这一段的改革是从2001年开始准备,2004年基本完成。 而事实上,第三段的改革注重优化重组并强化治理。有权威业内人士曾回忆说,民航的重大改革,是指集中进行的、涉及全行业的深刻变革。但三个阶段在很多方面不能截然分开,例如政企分开、转变职能、企业改组、机场属地化以及相关配套改革一直在持续进行。 该人士还表示,总体来看,随着改革的推进和不断深化,在航空企业和民用机场方面,形成了“一主多元”的经济体制。 成效 民航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后,其改革后的成果显著,2004年10月2日,在国际民航组织第35届大会上,中国也以高票首次当选该组织的一类理事国。 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民用运输机场78个到改革开放40年我国共有运输机场233个,从1978年我国内航线150条、全年共执行航班4.55万班、通航国内79个机场到40年后,截至2017年,我国国内航线数量高达3519条(不含港澳台航线),是1978年的23.46倍,全年共执行航班389.3万班,是1978年的85.6倍。 纵观改革开放40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民航业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快速发展。 据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年旅客量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的运输机场以达32个,2000万人次以上的19个,3000万人次以上的10个。我国大陆境内运输机场航站楼总面积约为1238.97万平方米,相当于修建75个国家大剧院;飞行区道面硬化总面积约为73530.69万平方米,约等于3.5万公里的四车道高速公路。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民航业不断发展,无论是在机场建设方面,还是航空运输航线网络方面都得到了提升与完善。 更值得欣喜的是,中国首款自主研发并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也于2017年5月5日下午2:01分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成功实现首飞。 中国自主研发的C919,也引起了外媒的普遍关注。美国《纽约时报》刊文指出,C919的成功首飞展示了中国这个正在不断崛起的工业强国的最新实力。 美国《华尔街日报》表示,C919将成为中国在先进制造业升级过程中除了机器人、计算机芯片、清洁能源车等领域外的最新突破。 德国《明镜在线》也刊文表示,尽管C919的研发之路比想象得要漫长,但中国一直没有停止努力,终于成功首飞。据预测,中国将在2024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航空客运量最大的国家。 C919的成功首飞引起了外媒的一片点赞声,中国之所以有今天辉煌的成就,与中国不断改革开放不无关系。 4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航空业的变迁就是一部世界航空革命史,中国的航空业蓬勃发展令世人为之惊叹,与此同时也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是成功的,是伟大的。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