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层面力推全国特色小镇建设以来,全国各地把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上了重要日程,今年9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创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创建100个左右特色小镇。 作为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特色小镇与旅游小镇有什么关系?我省的特色小镇怎么搞?外地成功经验对我省有何借鉴意义?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本报记者 宋磊 我省7镇入选首批特色小镇,2020年要创100个 今年10月,住建部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复核,会签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认定127个镇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其中山东共有7个镇入选,分别是青岛市胶州市李哥庄镇、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烟台市蓬莱市刘家沟镇、潍坊市寿光市羊口镇、泰安市新泰市西张庄镇、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崮山镇、临沂市费县探沂镇。 对此,泰安市新泰市西张庄镇的郭锋深有感触,因为在外地求学工作的缘故,郭锋不常回家,“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环境变好了,不是以前的脏乱差了,干净卫生,绿化什么的都在进步。这两年回家一看大吃一惊,路方便了,也好走了,路网比以前更密了。”郭锋对家乡的变化喜出望外,“进县城也更方便了,家门口就有了直通县城的公交车。” ![]() 郭锋的直观感受只是特色小镇创建的一小方面,现在的西张庄镇,在郭锋的眼里是“环境好了,大商超也有了,比以前感觉更好”,他每年回家都会去商超逛好几次。“此外,镇上有了工业园区,一些高科技产业入住园区,人们的就业机会多了,不用再外出打工。” 山东省旅游专家委员会委员、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国忠说,山东在创建特色小镇方面在全国是走在前列的,“临沂、泰安、青岛等地有些小镇已经比较成熟。” 什么是特色小镇呢?根据《山东省创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介绍,特色小镇是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规划面积一般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起步阶段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将城市设计贯穿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全过程,塑造特色风貌。 在《实施方案》中我省明确提出,到2020年,创建100个左右产业上“特而强”、机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态上“精而美”的特色小镇,成为创新创业高地、产业投资洼地、休闲养生福地、观光旅游胜地,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创意农业、民宿、康体疗养,都可成为特色 有研究者将特色小镇的发展划分为十二种发展模式,其中包括影视IP主题、创意农业依托型、主题娱乐性、休闲运动依托型、历史文化主题型、景区依托型、主题民宿型、艺术主题型、康体疗养型、主题购物型、节会拉动型、边境风情主题型等。 我们不难发现,这十二种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或多或少都与旅游产生相关联系。北京大学旅游与研究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就指出,在特色小镇推进的过程当中,不管哪一种特色最后都会归结于旅游。山东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教授王晨光也说,旅游小镇和特色小镇归根结底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评价事物都是有一定标准的,那么就特色小镇而言,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称为“特色小镇”呢?在《实施方案》中,我省明确提出了创建特色小镇的5条标准。 一是定位明确,特色突出:以产业为基础,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特色突出;二是以产兴城,以城兴业:围绕打造创新创业载体,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就业岗位和税收有较大增长,主导产业税收占特色小镇税收总量的70%以上;三是产城融合,功能配套:优化功能布局,集聚大批工商户、中小企业、中高级人才,实现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有机结合,实现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四是规模集聚,品牌示范:主导产业在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特色产业和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全省或全国有较大知名度;五是宜居宜游,生态优美:人文气息浓厚,旅游特色鲜明,每年接待一定数量游客,达到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标准,其中旅游类小镇达到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标准。 我们不难发现,创建特色小镇,旅游是绕不过的一个话题,而且我省也明确把“旅游特色鲜明”作为创建特色小镇的一个硬指标,至少必须达到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标准。“据了解,我省有不少工业镇,产品很有特色,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较高占有率,在行业内颇有影响力。但仅仅具备这个条件,还不能称之为特色小镇,还要满足文化、旅游、服务功能。光让人看到一排排厂房不行,你可以搞开放型厂房、可参观的流水线、集中的产品展示馆,但要深入挖掘产业的发展史和文化内涵,还得把它们展示出来,让游客能感受到,能参与、互动。”我省小城镇建设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伟说。 特色小镇能进能退 整合升级乡村旅游 《实施方案》印发后,青岛在全省率先提出要在2020年建成50个特色小镇,其中省、市级特色小镇20个左右,区市级特色小镇30个左右。为了保障特色小镇的整体发展,青岛市将在土地政策、发展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并由市财政出资10亿元,成立规模50亿元的特色小镇发展基金,支持特色小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对于连续2年未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特色小镇,实行退出机制,不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特色小镇建设是国家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在新时期和新常态下的“新举措、新模式”。陈国忠认为,当前旅游业进入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时期,特色小镇建设尤其是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是旅游空间集聚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同步的一个趋势。 从我国来看,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相对起步较早,制度措施较为完善,对其他各省旅游小镇建设有不少指导和借鉴意义。陈国忠将其总结为:一是要与乡村城镇化生态建设、精准扶贫相结合;二是要与区域发展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相结合;三是要与整个生态环境治理和乡村文明建设相结合。 特色小镇建设对于旅游的影响方面,王晨光说:“目前旅游的产业集聚较弱,集约化程度不高,建设特色小镇尤其是旅游特色的小镇将会整合升级乡村旅游,从而对乡村旅游甚至全域旅游的提升是一个重要的抓手和突破口。” 陈国忠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尤其是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步骤。对于如何建特色小镇,他指出,一是要以旅游为导向进行规划,解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游客的观光休闲需要。二是要贵在特色,“包括特色文化、特色风貌和特色旅游。若无特色,破坏了当地风光,那么就没有魅力和优势可言了。”三是要对发挥乡村旅游的核心带动、空间辐射的双重作用,开发核心产品,创造核心吸引力,带动周边区域发展,真正形成核心区域空间。四是要与城镇化建设和全域旅游开发同步,“包括以旅游厕所为核心的旅游公共设施建设和以旅游服务为内涵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以文化景观为中心的风貌建设。” “应该注意的是,在今后的规划和建设中,一定要统一规划,多规合一,统筹规划,多业并举。要突出文化、生态、旅游产品等方面的特色,防止千镇一面。”陈国忠提到。王晨光也指出,各地小镇的特色又将对周边旅游景区形成有效补充,从而实现旅游产业的集聚效应,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报道 建设中国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面向国内外诚征战略合作伙伴 中国文化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中国文旅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联合体 全球文旅城镇联盟 一、产业背景 虽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旅游业却逆势增长。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旅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国内旅游22.3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47%;出入境旅游1.27亿人次,增长4.1%;上半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25万亿元,增长12.4%;在巨大的消费市场推动下及有利的宏观政策引领下,通过积极实施“515战略”、“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绿色旅游发展行动、公共服务和目的地建设行动、旅游产业促进行动、旅游促进创业创新行动等若干强力举措,旅游产业正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政策依据 为迎接2017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通过发展共享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智力资本等政策资源,更好地贯彻中央关于供给侧改革、十三五规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决策,积极配合我国各地区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为落实2016年2月,中央《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成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落实2016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竭力推动特色小城镇开发建设和重点项目投资;更面向战略合作城市文化旅游、小微创新企业和创客,积极打造和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普惠文旅科技众创空间、园区和特色小城镇。 三、合作平台 1、中国文旅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联合体:(新华社)中国文化旅游杂志社、中国文化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中国城市双创推进工程办公室、中国海外控股集团、中国企业家投融资俱乐部,协同中国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建设联合体的核心成员单位,如中国海外控股集团、泛华集团、中投集团、中交集团、中建集团、国家体育总局中体工程公司、清大国际科教园有限公司等央企国企,以及有实力的知名上市公司。 2、智库与PPP平台:中国文化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由(新华社)中国文化旅游杂志社、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研究院、中央数字电视城市建设频道、泛华集团、中国城市双创推进工程办公室联合主发起的,协同(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国家旅游局)第一旅游网、全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清华大学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国家发改委)中国投资协会PPP中心、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优化投资工作委员会、中国书院联盟、中国通用航空(救援)产业联盟、中国商协会合作联盟、中美教育研究院、京师智库、奥体中心(北京)国际体育股份等战略合作伙伴机构,积极搭建“全国文化旅游小城镇PPP投资平台”,系统开展文化旅游产业、智慧小镇、通用航空业和特色小城镇项目的战略规划、双创投资、开发建设,商业模式,国学文化旅游书院开发等。 3、运营主体:全球文旅城镇联盟(北京)经济技术股份公司 四、产融合作 1、产业整合:新型城镇化新政下的一带一路、产城产镇融合、供给侧改革、国学、养生、文体、旅游、通航、物流、电子商务、双创、互联网+、人工智能+…… 2、融资方式:搭建产城产镇融资平台、PPP融资模式、PE/VC与股权融资、产权市场挂牌融资、资本运营与并购重组、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发债权融资、BOT、BLT、项目对接、商业模式…… 五、合作对象 合作对象:各地市区县人民政府,各类产业园区、文化旅游景区、各特色镇以上政府部门,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和科研单位,投资银行、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 欢迎各地政府与投资合作机构,通过联合体平台,借助特色小城镇开发的历史机遇,串起经济新常态之粒粒珍珠,共享共荣,协同发展! 六、合作流程 1、由项目单位协同县级以上政府,委托我院提供专业咨询,并组成项目领导小组; 2、我们院安排专家咨询团队,协同项目领导小组开展前期调研; 3、我们院专家咨询团队负责编制项目战略与总体规划草案; 4、项目领导小组经研究并验收《草案》; 5、由我们院方拟定文化旅游小镇或专题项目开发建议书; 6、向委托方政府发改委(局)或上一级主管部门,或国家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报备 7、与项目方或政府、我们院方及文旅联合体进入项目正式招商开发阶段,我们联合体密切合作。 七、联系方式 总召集人:乾泉、王鑫、董承孝、李拥君 秘书处干事:樊效、汪志民 合作热线:18911166578、18911189318、18611757489、010-52409816 电子邮件:522638684@qq.com 官方网站:www.zgghw.org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