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大城市病”破局之旅

时间:2015-07-15 13:37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汪志民

图为停靠在北京铁路局天津曹庄动车运用所的高速动车整装待发。(资料图片)

图为停靠在北京铁路局天津曹庄动车运用所的高速动车整装待发。(资料图片)
 

    焦点一:如何疏解功能

    建设通州行政副中心

    以政府带动企事业单位外迁

    11日闭幕的北京市委全会提出,北京将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在2017年取得明显成效。坊间传说多时的将通州建成行政副中心之举,终于尘埃落定。一些专家指出,行政副中心的迁移,是北京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破解首都大城市病、实现功能疏解的关键和标志性动作。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华南城市规划院院长胡刚表示,将政府的部分行政功能从过度拥挤的中心城区疏解出来,不仅能够通过资源和服务的流动,带动远郊新的副中心真正建设起来;同时,在涉及巨大利益调整的疏解问题上,政府率先带头,也会给央企、事业单位等起到表率和带动作用。

    此外,专家认为,要警惕房价先行炒作,影响整体大局。近期,通州不少楼盘单价已经从原来的2.5万元左右涨至3万元以上,燕郊近期有楼盘已经涨到单价1.8万元。

    焦点二:如何疏解人口

    产业、教育、医疗资源

    向外疏解引导

    北京市委全会表示,规划纲要中明确了2300万的人口控制目标,这是我们必须坚决守住的底线。为此,北京将加大“以业控人”“以房管人”力度,城六区争取下降15%左右,使人口资源环境与首都城市战略地位相协调,让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利。

    近年来,尽管北京采取了全国最严格的落户政策,但从2000年到2013年,常住人口仍增加857万人。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51.6万人。专家指出,如果严守底线,在5年多的时间内,北京还有不到150万人的增长空间,换算下来,每年不到25万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治彦表示,只有通过产业、教育、医疗资源的对外扩张,让住在北京郊区的人可以方便地就业、上学、就医,才能吸引人们外迁。

    目前,北京在产业限制目录、城市改造方面正在加大力度。2014年,北京市已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92家,搭建了30个产业疏解合作平台,推进产业转移疏解项目53个。除此之外,一些中心城区内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业也在控制规模,东、西城区已严禁再增加医疗机构床位数量。不少高校也在北京远郊和河北等地建设新校区。

    焦点三:如何破除行政区划“一亩三分地”

    一体化不能“甩包袱”

    专家指出,无论是行政副中心建设、人口调控还是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建设,要落实好目标,最关键的是如何打破既有“一亩三分地”的行政区划,调动各方积极性,让协同真正见实效而不流于口号。京津冀一体化不能变成北京向天津、河北两地“甩包袱”的行为。非首都核心功能并不等于落后的产业和功能,一些高端的非服务首都的行业和企业都可以与天津、河北实现有序对接,相关部门在执行中要敢于“舍弃”。

    专家指出,要真正打破“一亩三分地”,应在两方面加强突破。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教授王玉海表示,应该以产业地域集群为载体来推进京津冀的产业转移桥梁:研发可以放在北京,但生产制造和销售都转移出去,由此而来的税收分享机制下一步也要突破。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考、退休保障、医疗异地结算等民生工程应当先行破解。(据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