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提出了“8337”发展思路。在内蒙古“五个基地”和“两个屏障”建设中,巴彦淖尔处在非常重要的节点上。巴彦淖尔市结合实际将“8337”发展思路进一步细化、深化、具体化,提出了“1359”发展思路。按照这个思路,全市规划系统紧紧围绕“推进生态优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主线,坚持“规划一盘棋”工作理念,强化规划引领,创新规划管理,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布局合理、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乡发展格局,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创新工作理念,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一)遵循总体规划,落实“一市三区”城市布局 开展了临河城区、朔方区、双河区“一市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了中心城区60平方公里和双河片区37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核心区5.9平方公里的城市设计,正在抓紧编制《朔方片区(包括开发区和保税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连接临河区和双河区的金川大桥即将建成通车,双河区和朔方区部分工程项目已开工建设。 (二)推进专项规划编制,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完善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18个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稳步推进。已编制完成了综合防灾减灾、综合交通、住房建设、绿地系统、人防工程、消防工程、燃气工程等专项规划。全面启动了地下综合管廊、综合商业网点、社会福利设施、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卫生、供热、环卫、给水、排水、电力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专项规划中,尤其重视地下综合管廊规划的编制。年初以来,针对中心城区地下管线纵横交错、各自施管、情况复杂的现状,全面开展了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并建立了地理信息库,为综合管廊规划编制奠定了基础。今年5月,委托并配合北京清华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了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计划9月底出成果。争取在2014年旧城区道路管网改造和新城区建设中逐步落实城市综合管廊建设。 (三)加快村镇规划编制,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按照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突出特色的标准,全面开展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因地制宜,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特色集镇。今年全市59个乡镇苏木,已有52个开展了集镇总体规划修编,648个嘎查村,已有510个开展了村庄规划编制。目前临河周边卫星城镇、甘其毛都边贸型小城镇、青山和黑柳子等工矿型小城镇、白彦花等旅游餐饮型小城镇、塔尔湖等规模养殖型小城镇、隆盛合等特色种植型小城镇已规划完成,进入审批和建设阶段。至2014年,巴彦淖尔市城乡规划编制将实现市域“全覆盖”。 (四)优化园区布局,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巴彦淖尔市按照区位优势特色,不断优化工业园区布局,积极为区域发展扩容提质创造条件。共规划发展了7个工业园区(国家级1个,自治区级5个,市级1个),总规划面积380平方公里,其中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乌拉特前旗工业园区、乌拉特后旗工业园区和甘其毛都口岸加工园区,列入以“呼包鄂”为核心打造沿黄沿线西部经济带22个重点工业集中区。2012年全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面积105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691亿元,并以园区为中心,辐射带动了周边经济社会发展。 (五)贯彻生态理念,做好“水、绿、文化”三篇文章 “新型城镇化,生态要优先”,贯彻生态理念,实施生态治理工程,重点做好“水、绿、文化”三篇文章,建设“草原水城、北疆绿城、河套文化名城”,为自治区建成“两个屏障”做贡献。 巴彦淖尔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是改善与修复生态屏障的重要内容。在巴彦淖尔市土地上,分布着300多个大小湖泊,水域面积近441平方公里。其中以乌梁素海面积最大,约293平方公里,是我国八大淡水湖之一,是内蒙古的一个主要水产地。为了保护水域面积,涵养水源,编制完成了《乌梁素海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规划》、《纳林湖湿地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镜湖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及修建性详细规划;实施引水入城工程,编制《巴彦淖尔市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规划》,打造市域范围“一环、二带、六片区”、城水相容、互为联通的水系景观格局。 “绿”是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义。自治区王君书记来我市调研时强调:“河套平原要大面积种树,房前院后,环村环路,要漫山遍野地种,让能绿的地方绿起来”。按照王君书记的指示要求,规划系统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恢复为主,以“建设重要生态屏障、再造秀美巴彦淖尔”为目标,及时开展了《巴彦淖尔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工作,做好通道、渠系、园林、村镇、厂矿企业、工业园区和农田林网的绿化设计,规划巴彦淖尔阡陌纵横、绿树成荫的秀美田园风光。 在生态建设中注入文化元素。在黄河湿地公园、鸿雁剧场、河套学院的规划设计中注重生态与文化的交融,打造具有河套特色的生态文化。 二、强化规划引领,推动精品城市建设 (一)抓重点,服务民生有了新突破 办理民生实事,解决民生问题。今年,巴彦淖尔市规划局联合各相关单位实时开展了供水、供电、供暖、公交、公厕、社区服务中心、便民活动中心、体育场所、小区整治、交通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等规划调研,并紧盯问题抓规划,搞设计。目前,全市已按规划建成社区养老托老服务中心22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全覆盖,燃气普及率达到61.5%,集中供热普及率为71.9%,小区便民活动中心和体育场所得到进一步落实,旧城区交通进一步通畅,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攻难点,旧城改造取得新进展 加强对棚户区改造的调研,主动服务棚改工作。按照市场运作方式,以规划服务为手段,积极参与棚改项目招商引资,在符合规划条件的前提下,坚持特事特办的原则,保证工程进度;对棚改实施困难的地段,积极协调包括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争取项目早日落地;实施临河城区主要街路景观改造工程,让旧城区绽放新亮点;对老旧市政管网进行了探测,编制了老旧城区市政管网改造规划,以城市排水为主工程,从下游向上游逐步实施管网改造。 (三)出亮点,新城设计描绘新蓝图 按照“一市三区”功能定位,在临河片区商业服务、综合居住和行政文化功能基础上,开发朔方片区和双河片区。 在临河片区以东,以三千米的城市中央生态休闲绿化带为分割,开发朔方片区产业组团,定位为区域型物流、增值加工和专业市场集聚区,是城市对外开放示范窗口和经济联系枢纽。 在临河片区以南,以总干渠生态景观带为分割,开发双河片区生态居住、文化教育和休闲旅游综合组团,定位为巴彦淖尔市新型的生态居住和旅游度假区、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教育集聚区。双河片区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遵循低碳理念,采取低冲击开发模式,建设密度适宜、绿色环保的生态新区,是提升城市高端服务职能,打造国家园林城市和河套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 三、畅通沟通渠道,加强规划管理服务 (一)健全和完善规划审批制度和程序 结合实际,及时修改和完善规划管理工作中的各类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将临河地区村镇范围规划审批管理权收归市规划局村镇管理科,并制定了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同临河区政府的联合监管;就规划审批中需共同明确的程序、依据和先决条件等21个事项,同相关部门沟通对接,明确了审批程序。 (二)强化和理顺规划批后监管机制 联合市住建委、临河区政府和临河区执法局,对临河区和开发区近三年批建的项目进行了逐一检查,查处违法建设行为,查找批后监管存在的问题和漏洞,研究集中整改措施,加强联动,推进常态化监管,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三)切实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 一是听取意见建议并改进服务。组织召开了开发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了解了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听取开发企业的意见建议,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推行了会前沟通制度、项目成熟上会制度、专人盯办制度和限时办结制度;加大了项目审批会召开频次,及时研究审批需上会的建设项目,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二是成立了行政大厅审批办。实行了“一个窗口”受理、发证制度;制作了《规划业务办理一本通》,在行政服务大厅规划窗口发放,向办事人员明确了规划审批事项和流程。 三是审批中更加注重“基础”、“生态”、“美丽”和“宜居”四个要素。在项目审批中,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的完善,公共绿地率和停车率的充足,建筑造型以及同周边建筑的融合,打造生态、美丽、宜居城市和社区。 四是通过技术帮扶助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编制并免费印制了《巴彦淖尔市新农村新牧区设计方案图册》400套,赠送给全市各乡镇苏木和中心嘎查村;免费为旗县编制集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道路景观规划等共9项约200万元的规划设计。 今后一个时期,巴彦淖尔市的城乡规划工作,要以“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文明、活力巴彦淖尔”为目标,紧紧围绕“推进生态优先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主线,深入实现“法制规划、科学规划、生态规划、民生规划、效能规划”,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流的规划引导和服务。(作者:巴彦淖尔市规划局秘书 李家华)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