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一方,为官一任,官声很重要,领导干部必须要重视,也必然会重视。我们必须时时倾听群众的声音,时时倾听旁人的意见。 所谓“政去人声后,百姓闲谈时”,骂名还是美誉,须看大多数人而非少数人的评价,须听利益攸关者的心声而非旁观者的言谈,旁观者未必就代表清醒,也可能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大文学家、北宋名臣欧阳修任官多地,史书对他有“不求声誉”的评价。并非欧阳修不在乎官声,而是他不计较一时毁誉,所求在于对得住历史。当年苏东坡疏浚西湖,修筑苏堤,也有各种评价。 干事业需要判断力和定力。一项事业,常常因观察视角不同、时间不同而评价殊异。判断力和定力,来自于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需要有“不计一时毁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 武汉现在的大建设,面临一些非议。放慢脚步以图缓和舆论,还是抓住机遇,锲而不舍?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答案不言自明。不修桥、不修路、不修地铁,不建设好城市基础骨架,十几年、几十年以后,武汉会是什么样,那时候市民会怎么评价今天? 如果错失黄金机遇期,未来因为基础薄弱而限制了发展,到时候不但骂声连连,而且连“补课”的机会都未必再有。城市不能实现发展,也许总是安安静静,旁人倒不议论了,但心底里却不无不屑与谈的蔑视。落后而不奋起,平庸而不进取,有机遇而放手不抓,比起这样得来的美名或者寂寂无名,拼命干事所得的“骂名”,反而应该视为一种特殊的赞誉。 历史欠账、城市目标、发展机遇,都决定了武汉必须加快进度,补上城市基础设施不足这一课。这是关键性的大问题。因噎废食,因小失大,犹豫不决,一事无成,才会留下历史骂名,而且哪个人哪代人留下骂名事小,辜负了历史,错失了机遇,让城市长久发展滞后,恶果岂止是骂名可以挽回!(评论员 刘林德)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