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科学发展看延吉——延吉特色城市化建设写真

时间:2013-10-09 12:39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权世荣

    延吉市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全市总面积1748.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40.66平方公里,辖6街4镇,户籍人口52.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42万人,占90%;农业人口6.94万人,占10%。近年来,延吉市立足实际,强化措施,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融,全面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城乡经济社会呈现出科学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科学发展思路,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
    延吉市作为吉林省东部中心城市非农化率和城区城郊村比例高,非农化率超过90%,城区村26个、城郊村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65%,四个镇中三个镇及35个城区村、城郊村已纳入《延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30)》,另一个镇也距城区仅25公里,城市直接带动村屯发展优势非常突出,城镇化向城市化发展的条件也已具备。对此,我市科学确立了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即: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坚持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的优化主城区、改造“城中村”、美化“城边村”、做特“偏小村”,加速形成城乡优势互补的“主城—副城—卫星村”为轴线的城市化网络体系,走以城带乡、城乡共荣、具有延吉特色的城市化发展路子。
    坚持明确任务,健全机制。进一步确定适应长远发展要求、具备地区优势和民族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任务,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促使“城中村”和“城边村”的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农村经济形态变城市经济形态。同时,加强领导,向四个镇选派工作能力强、勇于开拓创新的干部充实到镇领导班子,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科学部署,采取政策推动、规划促动、投资拉动、产业带动、社会联动的“五动”措施,形成推动城镇化工作合力。强化督查,建立“12+1”工作机制和“1+4”工作督查制,除党政一把手以外的12位市级领导每人包保一条战线和4个重大项目,每个月要向市委常委会进行专题汇报,对全市各责任部门督查鞭策,不断强化城市化建设执行力。
    二、坚持以城带乡,强化城市化建设动力保障
    把以城带乡作为推进城市化建设动力保障的,从完善惠农服务体系、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强化组织保障,切实发挥城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健全支农服务体系。建设社会化农业服务平台,开工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项目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项目,全市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全部纳入质量安全监测范围。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2012年末全市农机总动力为13.90万千瓦,比上一年增长10.6%。做好农业保险的宣传引导,农业保险参保面积3825公顷。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办“延吉市农网”,建成市、镇、村三级农业科技网络服务推广平台,市财政投入2.300万元,加大国土资源气象服务力度。建设市场服务体系,斥资20亿元开发建设现代化大型绿色农副产品物流综合体—延吉万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成为东北亚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大型农产品集散中心。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城乡统筹发展投入力度,近年来,投入2.85亿元用于农村科教、文化、医疗卫生事业;2012年,市财政投入农村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建设项目资金达22.500万元,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3.78万人次支付补偿金1849.54万元。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施以奖代补政策,2012年兑现粮食直补、家电下乡、农机购置等各项惠农补贴资金达4.552万元,争取省级各类专项资金1.525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延吉市财政每年拿出500余万元,对开展效果好、收益高和带户功能强的农业产业化项目,按照投资额的20%以奖励的形式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2012年全市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34亿元,同比增长62.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达13.77亿元,同比增长13.4%.
    形成助农发展合力。增强城市支持农村能力,推动城乡双向联动、共同繁荣。城市各部门都从各自职责出发,发挥各自优势,出台政策措施,开展各具特色的支农惠农活动,营造良好的统筹城乡发展氛围。建立并实施城乡统筹发展“一包四”制度,有效地将党政机关部门的职能、人力、资金、信息、技术等优势转化为农村发展的优势,鼓励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农户参与村庄整治工作和兴办公共事业,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市城市党组织中广泛开展“一包四”“三帮扶”“一联十”等活动,帮扶农村薄弱基层党组织,增强农村薄弱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2009年以来,全市城市各部门共为支农惠农资助资金、物资共计1000万余元,办好事、实事12270件。
    三、坚持做强农村经济,夯实城乡一体化基础
    把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推进城市化的着力点,积极探索发展“都市型”、“出口型”和“企业型”农业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城镇经济实力。
    打造特色强镇。以产业发展支撑城市化进程,按照“一镇一特”的发展思路,把朝阳川镇确定为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发展新兴工业、物流、绿色大米、绿色蔬菜、旅游等产业;依兰镇确定为生态宜居镇,着力发展商贸、运输、现代物流、农家乐旅游等产业;小营镇确定为城区镇,着力发展以元葱产业为龙头,绿色蔬菜、畜产品、特色经济作物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基地和民俗旅游产业;三道湾镇为生态镇,着力发展山葡萄、木耳等种植业、养殖业和山野菜、松籽采摘等林间经济。加快工业化进程,建设产业园区(集中区),提升产业集聚功能,重点围绕食品医药、能源建材、机械制造等支柱产业承接配套项目,着力打造城镇产业集群,建设完成朝阳川镇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依兰镇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和三道湾镇食用菌试验示范基地。
    发展新型产业。培育壮大高效农业,实施“东菜西移”、“水改菜”等重点工程,抓好蔬菜、经济作物,食用菌、肉食畜和特色养殖五大产业建设,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规划建设现代牧业园区,发展壮大生猪、肉牛、养蜂等特种养殖业和禽类养殖业,累计投资2500万元推进巨龙畜牧业有限公司建设年出栏2000头黄牛育肥基地项目,畜牧业养殖专业大户发展到130户,牧业小区发展到15个,标准化养殖场达到3个,畜牧业产值达2亿元。努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投资3亿元建设以生态农业及民俗旅游为主题的观光园—延边国贸农业科技生态园,投资20亿元建设中国规模最大的朝鲜族民俗园—中国延边朝鲜族民俗园,成为全市乃至全州的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的排头兵。
    四、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
    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推进城市化的切入点,按照“城乡互补、城乡融合、共同繁荣”的要求,全力实现城乡规划、政策、环境、产业、社会建设、管理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城乡规划融合。统筹城乡规划,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推动城市产业要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功能逐渐向农村延伸,重大项目向工业园区落户。完善主要城区以及主要城区与城镇的道路连通,打造城镇半小时交通圈。树立“今天的城郊镇,明天的副城区”的城市发展理念,明确各镇功能定位,对城郊型城镇和重点地段做好详细规划和设计,把“城中村”列入旧城改造规划。重点抓好西部新区、北部郊区、朝阳川新区规划详编和项目建设规划,加快产业、基础设施等规划,推进城市郊区与主城区同城化无缝连接和一体化融合发展。
    城乡政策融合。出台土地使用权流转新政,制定《延吉市新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有效保障了失地农民的合法利益。制定出台《延吉市“新居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及时有效地指导新农村建设;建立城市医院和卫生人才联系支援镇村卫生院(所)制度;制定出台《延吉市城乡低保对象特困救助暂行办法》、《延吉市农村社会保障暂行办法》,农村低保标准由800元/年提高到2500元/年;出台《延吉市村书记、主任参加养老保险暂行办法》,为39名村书记和主任办理了养老保险,为56名连续工作20年以上的村书记主任进行了定量补助。
    城乡产业融合。把产业融合的的重点放在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上来。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发展,不断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0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130亿元,农副产品进出口总额实现7300万美元,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到3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获批省级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出口基地和中国朝鲜族食品生产基地,为我市发展外向型农业创造了条件。总投资5亿的吉宏工贸农产品加工园区、总投资5.4亿的依兰药特食品综合型集中区等产业化水平高的项目顺利推进。优化生产力布局,先后实施了延吉卷烟厂、插秧机厂、啤酒厂、大京纺织等重大项目搬迁到两个开发区和周边地区,带动城市周边农村发展。
    城乡环境融合。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投资1.05亿元推进朝阳川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等城郊重点发展项目。实施“四路安居”和廉租房建设工程,投资3789万元,完成泥草房改造560户,改造农村厕所400个,改造排洪、排污管网及边沟6910米,城乡绿化率达到45%。大力推进以“三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村、示范村为重点的20个村的环境整治工作,逐步做到环境整治全覆盖。投资513万元完成27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3126万元启动八道村集贸市场改建、生态种猪场沼气综合利用工程等农村环境整治项目41个。全市4个镇已全部进入省级卫生镇行列,三道湾镇进入国家级卫生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国家园林城”,基本形成城乡生态环境融合互补发展格局。
    城乡社会事业融合。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2012年财政支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机制改革资金达2.555万元;加大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新扩建4个镇卫生院、75个村卫生所,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为6.28万人,占在籍农村人口的100%;发展农村科技事业,加快推动农业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繁荣城乡文化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图书、电影、文艺”三下乡活动和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2012年“三节下乡”慰问演出20场,文化惠民下乡演出66场。编制实施了《延吉市2008-2012年民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财政用于民生方面支出达90.36亿余元,年均增速为26.94%。
    城乡管理融合。提升城镇管理水平,理顺城镇管理机制。提升城乡管理数字化及智能化,实现由城镇至农村全覆盖。加快城乡管理体制创新,加速实现水、电、气“一卡通”进程。投入25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25个村部,54个村部建设全部达标准,最大的3000平方米。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机制,逐步推进市区规划区内有条件的村,成建制改造为社区管理体制下的居委会,加快提升人文素质和农村文化形象。组建以综合信访站、民生服务站、群众工作站为主要内容的“三站统管”工作机构,出台《社会管理一百条》,覆盖民生改善、社会公正促进、特殊群体帮教、流动人口管理、公共安全保障、基础组织夯实、虚拟社会管理等七大方面,扎实搞好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工作。
    近年来,我市加快城乡融合、城乡共荣步伐,城镇化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强大动力,连续四次荣登“全国百强县”,被中央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市”,综合实力始终位居吉林省第一位,进入吉林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市行列。全市4个镇中涌现出2个“全省十强镇”、2个省“百镇建设工程”推进镇,1个“国家级卫生乡镇”。城镇化水平领跑全国、全省,2012年底,延吉城镇化率达89.1%,跃居第十二届全国百强之首,比全国百强县城镇化率(55.83%)高出33.27个百分点,进入全国十大城镇化率县(市)行列。2012年延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64元,位列全省前茅,比“十一五”初期增长72.6%,增加4234元。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