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吕建设/东方IC
在武汉市白沙洲新城,几位入住于万科金色城市的居民向记者抱怨,按照规划,附近的白沙四路、白沙五路等道路在2009年就应该通车了,但截至目前还没建成。记者在武汉市洪山区政府了解到,建设资金应该来自武汉市建委、武汉市城投公司的白沙四路等道路,因为城建资金紧张,2013年“暂无建设计划”。白沙洲新城道路项目遭遇资金困局在武汉市并非孤例。记者调查得知,这座以“满城挖”著称的中部城市,在建设工地密度增大的同时,地方政府已是债台高筑。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相继爆出“债务危机”,2013年的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 475.81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这无疑显示了我国地方政务债务的发展走向,那就是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这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 “城市定位不断提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无疑是各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所追求的,比的就是投资与规模、高端与国际化。这也就造成了各地方政府的“恶性竞争”,建楼比高、修路比宽、广场比大、公园比多,使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未能做出切合实际的规划,而是不断地超前、超前、再超前,也就出现了前段时间所产生的“领导拍脑袋建成,到了晚上成鬼城”,大量的投资金钱与资源,最终使自己陷入“债务泥潭”。 不妨从武汉为例。资料显示,武汉全市有建设工地11012个,债务率相当于美国的1.5倍,单从数字中便会发现不少问题,工地太多导致重心分散,债台高筑导致建设受阻。从资料中可以发现,在建的工地不少已经接近“烂尾工程”,不仅仅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还严重的影响了市民的生活。 相关部门在进行协调、调查、审计的同时,还应当对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给予适当的帮助、指导,地方政府要从“债务”的泥潭中爬起来,采取积极采取措施、亡羊补牢,端正态度、提高认识、规范行为,摒弃“政绩第一”的观念,不虚荣、不攀比,将重心转移到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上来,从而加快城市建设进程,推动社会发展。 地方政府债务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地方政府资金吃紧的问题,也是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服务,然而近年来,不少的地方政府肆意扩大债务规模,大搞“超前”建设,反而使自己陷入了“债务”的漩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但未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反而大有“做空”地方经济的危险。(中国经济网网友 风魂)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