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烟台欲做胶东文化龙头 深入挖掘整理古城资源

时间:2013-09-30 09:45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邹春霞 唐克

  

所城里小巷墙上题着唐伯虎的诗。

 

    7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将山东烟台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此,烟台又增添了一张名实相符、“含金量”甚高的“国”字号城市名片,值得全市人民为之自豪和骄傲。记者昨日专访山东省烟台市规划局局长张冰开和烟台市文广新局局长徐明,两局“掌门人”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如何“把根留住”,发表了真知灼见。

    烟台市规划局局长张冰开——

    严查历史城区违法建设

    记者:从2012年5月14日申报,到2013年7月28日烟台通过国务院批复,规划、文化等部门进行了紧锣密鼓、紧张有序的努力,烟台仅用了1年零2个月就申报成功,这是不是在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史上很罕见?烟台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总结?

    张冰开:的确是这样,我们用1年零2个月完成了其他城市3至5年甚至更长的申报历程,用最短的时间申报成功。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成功,得益于烟台在以下三方面的不懈努力:一是建立专门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设,构筑长效机制,先后出台了《烟台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规定》和《烟台市城市风貌规划管理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二是先后编制完成了《烟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烟台市整体城市设计》、《烟台滨海景区总体规划》和《朝阳街历史文化街区、奇山所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三是以规划为指导,严格规划管理,对古城空间、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整治措施,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较好地处理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区开发建设的关系,有效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

    记者:我看到国务院的《批复》中指出,烟台市历史悠久,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近代建筑集中成片,街区特色鲜明,城区传统格局和风貌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这种肯定对烟台具有深远的意义,那我们烟台如何把名城保护好、建设好、管理好?规划部门应承载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张冰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把双刃剑,在赋予城市荣誉的同时,也赋予城市积极履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职责。

    按照国务院《批复》,我们要从以下四方面做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一要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关系,深入研究发掘文化遗产的内涵与价值,明确保护的原则和重点。二要编制实施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制订严格的保护措施。三要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好重要保护地段的详细规划。四是在规划和建设中,要重视保护城市格局,注重城区环境整治和历史建筑修缮,不得进行任何与名城环境和风貌不相协调的建设活动。

    记者:围绕保护和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烟台现阶段规划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张冰开:规划部门近期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组织实施。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严格规划审批程序,保护文物古迹、历史街区乃至整个城市的格局和景观风貌,加大历史建筑的修复保护力度,严格控制城市景观视线通廊以及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严厉查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特别是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内的违法建设行为,保存和延续城市特色风貌。

    其次,做好朝阳街、奇山所城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工作。去年我们在已编制完成的《朝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奇山所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又委托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领衔编制两个历史街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目前规划方案已经市政府审议通过。下一步要按照已批复的保护规划,严格规划管理,做好建筑修缮设计方案、环境景观设计、基础设施规划工作,建设历史文化精品工程,打造具有烟台传统特色、充满活力的精品街区。

    另外,高标准做好虹口路和宫家岛两个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处理好保护、建设和发展的关系,突出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和风貌,不断丰富名城内涵,提高烟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工作水平。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做好名镇名村和传统村镇保护规划工作。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加大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片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力度,加强小城镇和村落风貌特色的保护和规划,引领城镇化科学发展。

    科学做好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规划工作,确保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胶东红色纪念馆、纪念碑选址设计工作,塑造“胶东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品牌,为“胶东红色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烟台市文广新局局长徐明——

    深入挖掘整理古城资源

    记者:此次烟台“申名”成功,山东省烟台市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功不可没。在这次申报过程中,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我们在保护文化遗迹方面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徐明:与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城市名片不同,历史文化名城不是“创建”得来,而是由“保护”得来,烟台在申名工作开展的一年多时间里,与全国十几个城市“赛跑”竞争,顺利通过一次次“大考”,其速度之快的主要原因在于: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建立了良好和严格的机制。

    长期以来,烟台对文化遗产保护不遗余力,尤其在城市建设日益加快的今天,较好地处理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所有建设项目都要为文物保护单位让路,都不能危及文物单位安全,也为此建立了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法规、制度。2009年10月30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街区与文物建筑保护管理工作的决议》,在全省及至全国开创了通过人大决议方式加强文物保护的先例。决议要求:凡涉及重要历史街区与文物建筑的改造,须作为重大事项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市政府出台了《烟台市文物管理办法》,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建设施工中的文物保护和管理做出了明确规定。

    同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决策机制建设进一步强化,成立了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烟台市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各委员会协调推进各项工作,保证了决策的公开、科学和民主。与此同时,文物部门科学编制各类保护规划和方案,加强对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作,仅2012年,就投入文物保护维修资金1500余万元,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福建会馆等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记者:我留意到,最近,烟台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这样的战略决策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传承、发展,二者有着怎样的关系?

    徐明:如何叫响胶东文化龙头城市品牌,深度挖掘烟台历史文化资源是关键。从历史沿革来说,烟台是胶东东夷族最早的发源地,也正是因为我们有着悠久的胶东文化历史积淀并做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才具备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条件。而烟台要在建设文化大市、强市上走在前面,真正成为胶东文化的龙头城市,只有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才能发挥引领作用,塑造城市精神,吸引更多的目光关注烟台、支持烟台,使城市的软实力进一步增强,让我们对城市的未来发展充满自信与梦想。可以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胶东文化龙头城市相辅相成、相映生辉、相得益彰,是打造胶东文化龙头城市深厚底蕴的强有力支撑。

    记者:那么将来在文化的建设、发展、传承方面,烟台有着怎样的长远规划呢?

    徐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荣誉更是责任。“申名”成功让我们接过了一份荣耀,但后续的保护工作和任务将更为艰巨。申名成功,我们需更多地思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问题,怀着对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爱慕之心,唤起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与责任。

    我们将以此为起点,依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把国务院的有关要求贯彻落实到位,按照《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加强文物保护,深入挖掘烟台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搞好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和弘扬宣传,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邹春霞 唐克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