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质量”为城市发展“把脉”
时间:2013-08-24 08:53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
|
质量,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更是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整体城市形象的有力推手。近年来,成都市委、市政府用质量建设为城市发展“把脉”,将质量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各个领域,大力实施质量强市,积极推进品牌战略,着力打造质量成都、品牌成都、幸福成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质量成果。
去年8月,成都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第一个以市政府名义颁布实施《成都市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确立了“质量至优、诚信至上”的城市质量精神以及“产业成都、质量领先”的城市质量文化,构建起了“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监管、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机制,有力提升了成都的综合经济实力和整体城市形象。以创建验收为契机,昂首迎接“质量大潮”的洗礼,成都将全面总结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阶段性成果,阔步走上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
质量宏观管理 带动经济加快发展
质量是发展的根本,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在从“成都制造”向“成都创造”转变的道路上,成都围绕“高精尖优”制造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打造了一批行业优势领先、质量水平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和产业集群。
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全市工业集中度达到70.2%;培育国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67家,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12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达1160家;2049项国家科技项目落户成都;拥有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9家,国家级科技产业基地20家;青羊文博旅游区获批全国首个“都市文化旅游服务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高新区获批筹建全国首个“微电子技术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双流县、郫县、蒲江县获国家质检总局首批且唯一批准在县域范围内建设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成都,随着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步伐的不断加快,正用一项项显著的工作成效印证着“质量成都”的生机与活力。
产品质量提高 产业竞争更具优势
优质产品,更具竞争力优势。成都,在提高产品质量工作上狠下功夫,为产业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市农、畜、水等农产品监管覆盖率达100%;工业产品抽查合格率达95.8%;食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达96.9%。通过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成都已经拥有中国名牌20个,四川名牌519个,位居中西部城市第一(重庆直辖市除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9个,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建设中的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2个,占全国总量的10%;注册商标总量达11.65万件,领先中西部城市;中国驰名商标总量达75件,位居中西部省会城市首位、副省级城市第3位;拥有四川省著名商标达440件,成都市著名商标484件,有中华老字号21家,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1030个。
在紧抓产品质量的同时,成都更严抓工程质量,确保建设项目优质安全。全市交通、水利等大中型工程项目已连续5年实现无重特大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事故的目标,一次验收合格率均达到100%,灾后重建工程项目被联合国减灾署授予“灾后重建发展范例城市”。截止目前,全市共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18个,四川省建设工程“天府杯”优质工程奖212个,荣获“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等称号。优质工程,为城市发展铺平道路的同时,更为百姓带来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服务质量增强 助力城市特色发展
一条“以质取胜”的城市发展之路,不仅体现在对产品、工程等实物生产制造的严格要求上,更体现在服务环节的“软实力”提升上。近年来,成都围绕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转变职能、精简机构、提升效能,在全国率先实行并联审批,推行审批事项部门内部集中办理,获得“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武侯区政务中心成为西南地区首家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政务服务机构。良好的政务服务环境方便了市民,更成为了不少外资企业扎根这里的坚实理由。
以旅游标准化建设为引领,着力打造“智慧旅游服务、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营销”的现代旅游业态,在全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全年综合排名中,成都一直保持前列。目前,成都已建成特色商业街17条,省级特色商业街5条,宽窄巷子、琴台路被授予“中国特色商业街”,春熙路步行街被授予“中国著名商业街”,优品天地被授予“全国商业街开发示范项目”。15家世界零售250强在这里落户,30家国内零售100强来这里安家,本土企业红旗连锁连续9年上榜中国连锁百强企业并于去年成功上市,成都,已逐步形成了本土商业与外资内资同台竞技、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
环境质量改善 居民幸福指数提升
“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是成都一直以来对环境质量的追求,也是每一位在成都安居的市民切身体会。春夏季节的成都,河水潺潺,绿树成荫,湿润的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秋冬季节的成都,凉风习习,银杏金黄,雨后的蓝天下更能远眺郊区连绵群山。走在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鲜花绿植让人心旷神怡,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的成都,让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近年来,成都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群众健康为重点,强化重点领域污染防治,投入300多亿元,建成中心城区、县城、乡镇污水处理设施244座,实现了全覆盖;投入32.5亿元,实施东郊产业结构调整、府南河和沙河综合整治、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投入110余亿元,实施江安河等154条中小河道整治;投入36.1亿元,将142家工业企业分批搬迁入工业园区。同时,更加快节能减排,全市共关停落后产能企业576家,彻底关闭小水泥、小火电、小石灰窑、小煤矿,退出烟花爆竹生产。2013年,成都率先在全省实现火电、水泥和玻璃企业全脱硝,300多家重点企业安装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而扬尘污染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也使得全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好转。
加大民生保障 全民共享质量成果
重大建设项目的质量保障,也是居民幸福安稳生活的关键所在。在“交通先行”战略稳步实施的同时,成都始终把质量放在交通建设首位,加快推进地铁、二环路高架等重大项目建设。2013年,我市有史以来单项工程投资规模最大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两快两射”工程建成通车、地铁2号线建成通车,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为了全力保障食品安全,成都探索制定了18类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地方标准,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生猪产品和蔬菜流通追溯覆盖点位达11259个,基本实现了全域覆盖。同时,全市还新建和改造城区标准化菜市场170个,乡镇标准化农贸市场118个,极大方便了居民生活。在对假冒伪劣食品态度上,成都坚持“零容忍”,实现了市级监督抽查企业全覆盖,近3年全市产品抽查平均合格率达95.0%以上。2012以来,质检总局对我市食品企业产品抽查86批次,合格率达100%。
在畅通消费维权渠道上,成都推动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则、有利于消费者维权的产品质量安全多元救济机制体系,努力确保了质量安全事故受害者能够得到合理、及时的补偿,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信箱和12365、12315质量投诉热线作用,“12365”年均受理量突破上万件,申诉、投诉和举报处理率达100%,办结率达98%。同时,更实施计量器具惠民免费检定,2012年检定在用计量器具5.4万台件,惠民金额达640万元。
从成都出发 将“质量月”精神向全国铺开
食品安全风险排查、“电梯安全宣传周”宣传活动、“计量惠民生、诚信促和谐”双十工程宣传、实验室开放日……即将到来的9月,是质量提升工作的重点宣传月,也是为百姓品质生活许下承诺的诚信月。而即将在成都拉开帷幕的全国“质量月”活动启动仪式,无疑将为这座城市更添一分质量筑基的信心与责任。2013年全国“质量月”活动期间全市将开展26项活动,把质量月活动逐步推向高潮。
随着成都积极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不断深入开展,“质量强市”的理念早已深入蓉城市民的心中。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升质量竞争力;集中开展质量整治活动,切实解决突出的质量问题;全面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成都早已为“质量月”活动做好筹划,力争将“质量月”精神更好地向全国铺开。
结语
质量是发展的根本,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下一步,成都还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三大战略”,全面提升全市质量综合竞争力;加快推进人才培育工程、管理进步工程、安全保障工程、文化建设工程“四项质量工程”,加快提升质量发展能力;全面构建科研服务支撑体系、公共检测技术服务支撑体系、计量支撑体系、认证认可支撑体系“四大支撑体系”,努力夯实质量发展基础。
以质量为发展前提,以群众需求为关键。成都,作为四川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作为中国西部的经济高地,将坚持把争创“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与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相结合,将大力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和建设“首位城市”相融合,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以质量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科学发展、领先发展,为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质量发展先导区而不断努力。
(责任编辑:白雪松)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