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517路规划背后扯出多方利益 城市规划不应只向钱看

时间:2013-08-06 16:45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吴楠

    2013年自517路公交线路改线以来,佳运园、溪城家园等周边社区居民便一直不得安宁。由于意见得不到满意答复,周边小区居民多次“集体站街表达诉求”,涉及居民数以千计。

 

 

    一条全长不足8公里,调整范围不超2公里的公交线路,何以引发如此激烈的居民冲突?公交线路优化受阻背后,实际是一个区域、上万居民的复杂利益诉求,是“城”与“乡”接合的碰撞,也是城市发展必经的坎坷。以小见大,如何解好这道题,对于京城发展无疑是重中之重。

   路权不清:“最理想的结果,是路都归市里管。”

   “没想到一墙之隔的邻居,为公交车闹得势不两立。”8月2日晚9点,立军路佳运广场十字路口,远远看着聚集的人群,张力一声叹息……

    张力搬到溪城家园,是2010年初的事,在他记忆里,那时周边环境还很荒凉,小区的南边、东边都是工地。能从地铁站通往溪城家园的,无外乎517路、昌22路、昌59路,三辆公共汽车全停在佳运园西区东口,不再向溪城家园前进:“刚入住的时候,溪城家园很少有人想到要把车开到自己小区里来;佳运园的居民,也没觉得停在自己楼下的公交有多扰民。”

   所有矛盾,几乎都在517路宣布改线后浮出水面。

    第一个苗头,就是佳运园北边路口出现的路障,这个明显用于阻碍公交行进的设施,悄然无声地出现在道路中间,但没有人愿意为此负责。记者采访过程中,多名溪城家园居民认为这一路障由佳运园物业授意设置,但该物业工作人员并不承认曾设置路障;第二个路障,出现在佳运园西区东口。一个油桶漆成红白色,桶中放满砂石,桶上一个牌子赫然写着:“禁止大车通行。”

   “路不是你们家的,你凭什么禁止大车通行?”无人愿意负责的路障,激起了两个小区居民的矛盾,8月2日晚,油桶被附近居民掀翻,但路中的几个井盖,却又不翼而飞……

    然而有趣的是,就在一个月前,佳运园与溪城家园居民,在这条路上还有共同的诉求:由于附近的施工工地与水泥搅拌厂,常有大货车来往于这条道路,双方居民均希望大货车可以绕行,减少扰民问题。

    双方分歧来源于,佳运园业主认为门前道路曾是开发商许诺的小区道路,应由佳运园业主决定通行权;溪城家园业主认为道路为市政路,由市政决定车辆的通行与否。

   “其实路既不属于佳运园,也不是市政路,这条路是陈营村负责的。”佳运园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对于路的归属,双方居民均有所误解。在当地陈营村进行城市化改造时,周边土地虽然已用于商品房建设,但道路仍由陈营村政府拥有。

    这一说法,得到了陈营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的认可:“当年我们出了土地出让金,所以佳运园周边的路还归我们。”该工作人员还透露,除了佳运园及周边小区的道路,陈营村还拥有附近东小口森林公园部分土地和几块未开发土地的所有权,既所谓“村产”。

    既然是村里的路,陈营村是否在暗中左右了公交车的通行?就此问题,记者试图采访陈营村村委会负责人,但被工作人员婉拒。

   “这实际是个博弈,路是村里的,路都不通,村民也不乐意;路两边其他居民,有些想安静,有些想方便,所以几方就得博弈。公交最终怎么走,就是几方博弈的结果。”8月3日晚,溪城家园居民再次聚集表达诉求,也有部分居民已经成了“明白人”:“最理想的结果,还是路都归市里管。”

   产权难解:“剩下的路和地,都是村里的‘存款’”

    路归市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还要追溯到这边土地的前身--从陈营村的产权制度改革说起。

    虽然现在的居民,更愿以“佳运园、溪城家园、清水园”等小区划定地盘,可对于这里的原住民来说,这里的名字仍是“陈营”或“陈家营”。据称是明朝一位陈姓将军守卫清河的驻地,为这个已经化为城市一隅的村庄定下了名字。

    从地理位置看,陈营村北距安定、德胜二门约十公里,正好位于朝阳、昌平两区交界处,陈营向北,便是北京市最为著名的大型社区--天通苑。与天通苑附近的村落一样,陈营村在21世纪初经历了产权制度改革,是标准的城乡接合部。农民上楼、绝大部分土地出让后,村政府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净资产进行量化,将资产变为股权,使农民当上股东,以股份制改造合作制。

   “剩下的路和地,都是村里的‘存款’,村民要靠这笔钱过日子,怎么能说归谁就归谁?”一名知情者透露,虽然农民上楼已基本结束,但实际陈营村仍有“欠账”,之前许诺村民的补偿面积,还欠缺上万平方米:“今后肯定要妥善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大家都很谨慎。”

    除了“存款”,亦有一些原住民依靠“新居民”生活,公交线路的改动,很可能改变他们的利益。

    例如公交站旁的水果蔬菜摊位,据知情人透露,水果蔬菜摊位在车站设点,均需要向佳运园物业及陈营村缴纳管理费:“如果公交改线,摊位的收入就可能受到影响,也可能随之转移,这都是收钱者不愿见到的。”

    而最反对公交车延线的,可能是附近开黑车的人,溪城家园业主“老狼”分析,由于公交车增多后,黑车的生存空间会变少。以往停在小区门口“趴活”的司机,最不愿公交车开到自己身边:“有些黑车司机就住在周边小区里,他们暗中放大了反对延线的声音,尤其是阻碍公交线路,一般居民只会表达意见,不会做出这种过激行为。”

   “居民是有开黑车的,还有夫妻两人都在这儿开车的呢。”立水桥地铁站出口,总有数十辆黑车、黑摩的聚集,司机不乏佳运园周边小区的村民,一名趴活的司机透露,部分村民家中有回迁房出租,平时没有正常工作,就一家两人轮流开一辆车,还有的家庭一人一辆黑车:“村民是上楼了,但‘下楼’就在周边趴活。”

    一名家住佳运园的黑车司机表示,住在附近未必就是附近村民:“有的是外地来,租住在附近的,原来中滩村没拆迁前人更多。”

    至于是否有黑车司机参与了居民反对公交线路延长的活动,记者接触的几名黑车司机都讳莫如深,或直接表示并不知情:“这你问谁,谁也不会承认的。”

   管理缺位:“花钱的事情都没有解决,收钱的事情都睁一眼闭一眼”

    黑车经营为何没人管?负责佳运园、溪城家园社区工作的天通苑南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办事处成立不到一年,许多情况尚未掌握,因此管理仍存在很多漏洞。

   “如果不是公交改线闹起来,我们还没有意识到问题这么严重。”8月3日下午,天通苑南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廖键等人,来到溪城家园物业办公室听取居民意见。会上,廖键表示,天通苑南街道办事处于2013年1月成立,其建立目的就是为加强周边社区精细化管理力度:“此前我们的精力集中在其他地区,没想到这里也出了问题。”

    实际上,黑车管理亦有难度,由于立水桥地铁站位于朝阳区,而天通苑南辖区位于昌平区,穿行两区之间的黑车,谁该负责也成了难解的问题。

    这也是城乡接合部最常遇到的行政管理难题,曾有媒体分析,由于城乡接合部土地批租、房地产开发而导致土地管理分割,城乡单位犬牙交错,“一地两府”及“一地多主”现象普遍,管理矛盾突出。

   “公交改线只是居民的诉求之一,周边的安全问题、黑车、违建,我们都希望政府尽快解决。”溪城家园居民孙英表示,由于社区地处城乡接合部,政府管理力量常年缺位:“就拿路灯来说,居民们反映了几年,至今没有解决。如果路灯能亮,公交车离家远一点,走起来也会放心。所有花钱的事情都没有解决,收钱的事情都睁一眼闭一眼,这不是政府应有的态度。”

   “居民所有提出的问题,我们都不回避,都会去处理。”廖键坦言,由517路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属地政府都应负责,但由于涉及到多个部门配合,如公交、公安等:“想解决所有问题,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较真】先画棋盘 再摆棋子

    一周时间,公交线路四易其稿,行政部门承诺连连,溪城家园与佳运园业主的诉求虽没有完全满足,却已让老百姓得出个错觉:“闹一闹,真是灵。”这在城市发展中并不鲜见,当规划失效、管理缺位时,老百姓很难通过常规途径提出诉求,于是“一闹就灵”成了城市发展的死结。

    毋庸置疑,在“向钱看”的城市发展取向之下,城乡接合部的规划与发展,很难得到足够的重视。边拆边建,边建边拆可谓常态。公交汽车线路等公共配套设施的缺位,也成为这些区域的通病。

    这也成为城乡接合部黑车、无照商贩泛滥的主要原因,居民有需求,市场有供给,两者一拍即合。在这种背景下,行政力量“打黑”都可能遭到居民反对,因为除了“黑车”,老百姓无车可坐。

    想要解决城乡接合部的困局,其实并不难办。早有城市规划专家建议,在规划新城区时,应先规划区域内公共设施的配置,原住民的利益、新居民的需求,都应在社区建设前得到妥善安排。

    说白了,城市规划应该“先画棋盘、再摆棋子”,脑子里有了这根弦,也就会少一些“一闹就灵”的悲喜剧。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