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不走老路旧路 要走一条南京特色路

时间:2013-07-23 08:44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南京要走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前列,就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老路’,‘走以前走过的旧路’,而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苏南实际和南京特质、体现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全程参与我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制定的市发改委主任黄澜,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南京市规划》(征求意见稿)中重点体现的“两个试验、四个示范、两个试点”,不仅是南京特色现代化之路的试验示范方向,更是南京为全国全省现代化建设提供示范做的探索和尝试。

  规避“成功的陷阱”、不留“发展的包袱”,就必须发挥南京资源禀赋优势,先行先试

  “把南京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的试验示范方向,定位在‘两个试验、四个示范、两个试点’,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南京资源禀赋优势,探索成功新路,规避‘成功的陷阱’、不留‘发展的包袱’。”黄澜说,如何让南京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良好的自然山水组合、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这四大独特优势,助力我市在苏南板块中“先声夺人”?南京的做法是,把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实施的当前重点任务定位在三项工作上:高起点规划产业高端、生态宜居的江北新区,创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市化试验区;高标准建设紫金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创建国家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高效率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接,促进南京都市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黄澜说,为争取在国家《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体现和明确“江北新区”,省市都做了大量努力和工作,江北新区的发展,不仅是南京拓展地理成长空间的优越条件,更将成为苏南板块现代化发展的新引擎和新空间。江北地区是苏南唯一尚未大规模开发的区域,南京创建“江北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市化试验区”,就是为了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城市化建设方面为全国全省提供试验和示范,为此南京将在江北新区开发中坚持先行先试,突出规划引领和制度设计,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面对内外需市场、可开发空间、资源环境容量紧约束的现实处境与发展压力,南京现代化建设只有走出一条转型发展之路,才能真正冲开‘束缚发展的箍子’。”黄澜说,在刚刚结束的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上,大家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转型发展。南京目前面临“经济深度调整、转型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这也是整个苏南地区的共同处境,我们必须做到“转型的弦一刻也不能松,守旧的念一刻也不能要”,把转型作为发展主旋律、工作总原则,才能真正引领南京走在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前列。

  “无论是《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南京市规划》(征求意见稿),还是《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南京市规划三年推进计划(2013—2015)》(征求意见稿),以及《关于进一步完善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和监测考核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转型发展’这一理念,都浓墨重彩地得到了体现。”黄澜说,省会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优势、科教中心城市的创新龙头优势、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优势,都是南京实现现代化全方位内涵的有力支撑,也是南京转型发展的广阔空间,所以我市确立的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两个试验、四个示范、两个试点”的试验示范方向,三年推进计划排出的416个重点项目、在完善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过程中新增的9个指标等,都在围绕“转型发展”做文章。

  如“四个示范”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作示范”,就是坚持生态为基、环保优先,发挥南京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促进资源能源节约,走生产低碳、生活宜居、生态优良的协调发展之路;“两个试点”中的“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就是坚持文化为魂,充分发掘南京优秀历史文化,保护好城市人文古迹、人文空间,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延伸城市文化脉络,彰显南京古都文化、艺术韵味和个性魅力;而新增的9个指标,则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城乡居民收入达标人口比例、居民体质合格率等,纳入现代化建设目标任务中,为南京转型发展树立新标杆。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