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石家庄7月2日电(记者齐雷杰)中国战国时期由白狄族鲜虞氏建立的中山国,是与“战国七雄”齐名的“千乘之国”,其都城遗址距今有2300多年历史。记者13日从河北平山县获悉,旨在促进中山古城遗址保护的《中山古城遗址保护规划》,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并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公布。未来,将以这一规划为指导,开展中山古城遗址文物考古研究、展示利用和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中山古城遗址位于河北石家庄市平山县三汲乡一带,属太行山前丘陵地带,面积46平方公里,由中山古城、中山厝王陵、军事驻防城以及东北、西北、西南的中山墓区所组成。西、北为东、西灵山,拔地而起,气势雄伟,南濒临中山湖(黄壁庄水库)烟波浩渺,东与灵寿县的大平原接壤,西接太行群峰。 战国时期,中山国夹居燕、赵、齐三大国之间,是个“方五百里”小国。其疆域虽小,武力却很强盛,地位仅次于七雄,而与东周、宋、卫并称“千乘之国”。公元前296年,中山被赵所灭。 中山国古城遗址于1973年发现,1974年由河北省文物部门开展田野调查和发掘工作。考古队发掘了多座战国早期墓,其中以中山王厝墓的发掘最令世人震惊,出土了万余件精美的青铜器、玉器和其他珍贵文物,获得了极其珍贵的长篇青铜铭文和全国一件兆域图铜版。发掘一般的小型墓葬先后共130多座,其时代以春秋时期的鲜虞族墓葬为最早,发掘最多的是中山国灵寿城建立后的同时期的家族墓,最晚的是中山国被赵国灭亡的战国晚期墓。 中山古城是战国时期重要都城之一,是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重要见证和遗产。自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到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先后五位国君定都于此统治中山,见证了中山国从复兴到鼎盛再至灭亡的全部历史。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古城遗址保护规划》文本包括总则、专项评估、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保护规划、遗址展示规划、社会调控规划、景观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基础建设规划、管理规划、考古研究规划、分期规划等12部分,明确了中山古城遗址近期、中期、远期的工作重点,是指导中山古城遗址文物考古研究、展示利用和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范性文件。 未来,这一规划将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规划,并力求最大限度保护中山古城遗址文物本体及环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