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探问城市风险应急

时间:2013-04-12 08:3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孙楠

    3月20日,广东东莞遭遇了有记录以来最强龙卷风袭击,多人遇难,直接经济损失1.6亿元。3月22日到23日,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地遭遇新一轮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灾害造成145万人受灾,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3.2亿元。
    面对近期一系列的灾害,气象预警覆盖率、自然灾害的应急体系、大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等再度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预警信息为何挡不住伤亡?渠道不畅,意识不强,预警失效
    两年前的4月17日,广东佛山遭遇雷暴风灾仍让人警醒。尽管当时气象部门及时发布了预警信息,但由于一些地区防灾能力薄弱,人们接收预警信息渠道不畅,导致了当时多人遇难的悲剧发生。幸存者回忆说,如果能提前知道刮这么大的风,就会想办法躲避。
    处于危险区域内的人们接收到预警才可能避免危险。广东佛山雷暴风灾让人们看到:预警信息不畅通,预警便失去了效果。
    由此,在灾害发生后3个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国办33号文件)正式印发,进一步推进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
    目前,预警信息发布所采用的手段几乎涵盖了我们现有的各种方式,短信、广播、电视、网络、户外电子显示屏及卫星广播等。但在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副院长袁宏永看来,没有一种手段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
    以手机短信为例,由于技术限制,发送给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用户需要一个时间段,这无疑让预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一些弱势群体可能没有手机,或者无法对短信进行阅读。“从科研的角度说,没有一种手段能把预警信息准确无误地发送给每一个人。因此,我们实际上在用整合的方法增加预警覆盖率,但目前并未完全覆盖。”袁宏永说。
    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表明,全国气象灾害预警覆盖率2009年是82.3%,到2011年,这一数据提升到85%左右。
    根据国办33号文件,到“十二五”末,我国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提前15分钟至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系统,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很多人认为预警信息发布盲区离自己很远,并且防灾减灾的意识不强。2007年,一场3小时的暴雨竟罕见地使山东济南的中心城区被淹。市中心最繁华的银座地下超市,发生倒灌,在半小时内变成了水箱。
    袁宏永认为,面对不同的灾害,预警的覆盖率并不一样;面对不同的人群,预警的方法也应当不同。这就要求未来的工作更细致。例如,在公共场所,除了使用手机短信,还可以使用广告牌、城市广播系统等手段。
    此外,每一个公共场所都应该拥有适合自身的应急预案。例如,商场在面对大雨时,风险可能高于其他单位,所以在平时就需要认识到这种风险,在硬件和软件上同时下工夫。只有将这项工作细化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预警信息覆盖率的扩大才更有意义。
    预警之后“战役”如何打?应急体系尚存薄弱环节
    即便人们接到了预警信息,在重大的自然灾害中,仍有伤亡发生。这说明,整个社会的应急环节仍有问题。
    我国应急体系主要包括纵向和横向两种机构,纵向是由国务院应急办、各省应急办、各个地市应急办以及市、县应急办组成;横向体系在国家级层面上有28个和应急相关的部委,例如气象局、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地震局、安监总局等。
    袁宏永列出了灾害应急的流程:每当大风或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来临时,气象部门首先做好预报和监测,把预报预警信息及时提供到预警发布平台,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同时也发布给政府,政府通过科研平台判断出这个天气灾害对基础设施和人员安全有怎样的影响,随后,气象、地质、国土、水利、卫生、公安等相关部门根据风险的情况,在危险发生之前采取相应的行动。“在灾害发生时,城市建设等部门也会有响应的措施。例如,遇到暴雨及时抽水抢险,配合做出反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副院长谢映霞补充说。 
    在以上应急流程中,袁宏永最看重“时间”二字。如果气象部门能够提早一些时间进行预警,后续响应的时间就会更加充分。同时,灾害中的抢险工作也可延长疏散时间,例如提高抽水能力或运送能力,能够多给些时间让大家采取行动。
    “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气象预警一经发出,如何判断哪些地方被淹、哪里的交通会受影响。”袁宏永说,“这就是科技工作者正在攻克的中间环节的难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立了两个平台,一是应急平台,二是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这两个平台能够集中和统筹各部门的力量,此外,还能对灾害进行预判,攻克中间环节。
    “总体来看,我国整体反应能力及应对能力从2003年发生SARS疫情以后,有了很大提升。以往事件来临后,经过半天时间各地的联合响应还没有形成,但现在,基本上能控制在40分钟左右。”袁宏永说。
    目前,我国从中央到省、地、市一级的应急体系建设处于初步建成阶段,县、乡包括城镇一级的应急体系建设刚刚开始,是薄弱环节。所以,我国正在提倡推动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包括提高城镇化安全防控的能力,多部门综合研判、协调的能力以及对应急体系管理的能力。
    例如,在广东东莞刚刚发生的强对流天气灾害。和往年一样,在灾害中,出现了工棚被刮翻、工人没处躲等情况,这些风险都应该在灾害来临前进行排查和预估,并体现在各级政府、各部门相应的应急预案中。“在管理上加强,应急体系才更能发挥作用。”袁宏永说。
    今夏还会“看海”吗?在城市建设中考虑自然灾害风险
    去年夏季各大城市轮番“看海”,凸显了大城市面对自然灾害的脆弱度的增加。
    城市内涝的问题年年说,但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谢映霞认为,一方面,频发的自然灾害确实对城市的影响越来越大,无论是建筑还是基础设施,都显现出在极端天气下的脆弱性;另一方面,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都还存有漏洞。
    有人提出城市排水管网标准太低的问题,谢映霞介绍说,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小排水系统,指管网系统;二是大排水系统,指的是河道、地表、深层隧道等。
    目前,小管网系统的标准从一年两遇提高到3年至5年一遇,并要求有条件的城市提高上限。当超过标准,地表排水、地面排水、河道排水等大管网便可发挥作用。“所以,两套排水系统应相辅相成,不能一味要求把排水管网标准提高到多少年一遇。”谢映霞说。
    但是,城市建设对大排水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例如,很多泄洪区因城市建设被填平,泄洪能力大大降低。此外,地表多由水泥等不易渗水的材料铺制而成,不利于排水。此外,小管网排水也没有很好切合城市地形,和河道等大管网排水衔接不畅。“以前大家说城市建设‘只要面子不要里子’,总是建高楼大厦。但这几年,国家在包括地下设施方面都有较高投入。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更要从这些问题入手,逐步解决。”谢映霞说。
    今年4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城市排水防涝建设工作。要求结合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并将排水防涝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
    不过在谢映霞看来,即便排水系统标准再高,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灾害也可能有超标准的时候,这就需要更有效的应急措施。当遇到气象灾害超过城市建设的标准,就需要各部门及时行动起来。
    谢映霞提醒,从民众自身来讲,要有安全意识,知道极端天气的风险,并要在平时累积防灾减灾的知识。“比如,去年北京经历‘7·21’事件,如果人们知道立交桥下积水很深,可能构成生命威胁,惨剧是可以避免的。”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