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成都的科技竞争力在全国29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排第六位,位居西部地区首位。 如何将科技实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成都市围绕企业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将最优资源资本技术导向企业,让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得以发展壮大,创新资源真正转化为产业和城市的竞争优势,使科技的“软实力”真正变成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硬支撑”。 建设新型创新载体 让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2010年1月,成都市第一家战略产业发展研究院——成都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双流县新能源产业功能区成立。 这是成都市科技创新的一次大胆探索:围绕全市确立的战略产业,在产业功能区建设产业研究院,以这种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新型创新载体,引导科技创新要素向产业聚集。 研究院以前沿成果集成培育、决策咨询和公共技术服务为功能定位,着眼国际先进水平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强技术创新的前瞻部署,联合相关高校、企业组织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力争形成较强的技术储备和纵深布局,在产业高端占据一席之地。 研究院采取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运行理事会+公共服务平台+管理服务公司”的模式。核心理事单位由相关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组成,聚集了国内相关领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为成员单位,为研究院有效聚集优质科技资源、为企业提供权威的产业发展趋势判断、专业的技术分析评估和完备的国内外产业技术资讯;公共服务平台则由区域内具备技术检测、研发能力的大型仪器平台和专业服务机构组成,为园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情报信息、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专业化服务;管理服务公司实施市场化运作,开展研发机构、团队及其项目的发现引进,以及成果孵化、转化等。 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家进入新能源领域的国有企业,也是目前国内惟一实现从多晶硅料到光伏应用产品全产业链生产的企业。通过成都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该公司不仅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将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荷兰国家能源研究中心等共同开展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 目前,成都市科技局联合行业龙头企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在西部已率先组建了新能源、新材料、汽车产业(技术)3个研究院。 搭建公共技术平台 让企业享受权威技术服务 成立于2008年的四川尚锐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仅266万元,是一家以研发为方向的小微型企业。因自有资金有限,该公司不可能购买大型分析检验仪器设备,之前都是将样品委托不同的检验单位,所以得出的数据不够稳定和权威。 2010年,通过成都市科技局重大产业技术平台,公司同华西医院GCP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不仅在新药项目研发工作过程中,以极低廉的价格享受到了价值数千万的仪器设备服务,同时该中心高质量的团队也为他们的多项独有关键技术提供了权威的保障,大大加快了研发进程。 初创期的创新企业,往往需要大量的分析测试支撑,可是经费有限买不起也养不起大型仪器设备。那么该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成都市大力扶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对获得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资金支持。2010年,成都市探索统筹科技资源使用,选择高校、科研院所、省(部)级重点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机构,挂牌为重大产业技术平台,对外开放,实行双向补贴政策,按照合同金额,使用方补贴15%,技术平台补贴10%。 重大产业技术平台提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技术资源共享等服务,将整条产业链上的技术串了起来,企业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能得到最权威的技术服务,哪怕是刚刚起步的小微企业都能得到同等的高质量的专业技术服务,研发少走弯路。 重大产业技术平台的成立极大地激励了企业的研发热情。截止到2012年3月,全市共开放了食品与新材料、化学分析测试、药物评价、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19个重大产业平台,合同金额达2275万元,累计发放补贴362万元。今年全市还将增加20个重大技术平台。 “过去我们想都不敢想可以到国家级实验室,让专家给我们分析检验,收费那么低不说,还能得到政府的补贴。我们一共做了3个项目,已经返还了4万多元的补贴,对于我们这样刚起步的小微企业,真是雪中送炭,解决了我们的研发瓶颈和资金难题。”尚锐生物总经理戴萍说。 创新金融服务体系 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几年前,成都市科技局曾做过调查,全市仅有10%的金融机构和5%的风投机构愿意关注“初创期”的企业,因此造成“最需要钱的时候最缺钱”的艰难局面。 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风险大,市场前景不明朗,又没有抵押物,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而这些企业负责人大多是技术人员,在最需要与银行打交道的时候又不会。可以说因为资金链的断裂,常常使得一些很好的项目半途而废。 2009年以来,成都市积极探索和布局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构建了包括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银行、科技担保、创业投资和科技保险的“一平台四体系”的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体系,努力破解了制约科技创新和科技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2011年,成都市又连续出台种子资金管理办法和创业投资补偿办法,设立3亿元的种子资金,帮助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拿出2亿元,补偿投资中早期创新型企业的创投机构,补偿最高限额300万元。 “梯形融资模式”,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从摇篮到成年”全过程的金融服务,用政府有限的扶持资金撬动了大量金融资本。 成立于2009年1月的成都银行科技支行、中国建设银行成都科技支行,是我国首次成立的科技支行。到目前为止,成都银行科技支行,已为全市8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18亿元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 与此同时,由信保、人保等多家保险公司共同组成的科技保险体系,共同参与的风险分担机制,使科技贷款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此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模式,是成都市解决创新企业融资难的又一项成功探索。企业以核心商标权、专利权、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为质押品,由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向银行缴纳保证金,银行以保证金的3倍发放贷款。截至2012年5月,科技金融平台已向52家企业(60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1.05亿元。 “可以说,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打通了从科研到产生的最后一公里,避免了优秀科技成果的半路夭折,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一大批科技企业快速崛起。”成都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副主任王飙说。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