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主体

时间:2012-09-25 14:22来源:千龙网 作者:为之

  日前,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中城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东北亚开发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发布暨第九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论坛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主题,就中小城市实施“三化”同步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论坛期间,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提出中小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主体。

  李君如表示: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结果的和普遍规律,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显著特征和强大动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基本内容之一。而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发展和升华,其本质仍然是中国特色,但更具转型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特点。

  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城镇常住人口超过了农村常住人口。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表明中国已经结束了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到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的时代。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城镇化呈现出粗放型、外延式、低水平的特征,城镇化速度虽快、但质量不高,城镇综合功能不强,农民市民化程度低,资源环境代价大,城乡关系不协调,等等。因此,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中国国情和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摒弃以往的城镇化弊端,走渐进式、质量型、和谐型、生态型、多样型等具有可持续性的城镇化之路,其核心就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增强城镇化对转方式、促发展、惠民生的作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国中小城市数量众多,在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格局中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小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我国健全城镇化体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中小城市是我国行政区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城镇化的重要基础。截止2011年底,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6.57%。中小城市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于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意义重大。

  第二、中小城市经济总是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2011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26.51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6.22%;地方财政收入达22609.50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43.12%。中小城市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必将进一步积蓄发展力量,推进国民经济速度和质量的同步提升。

  第三、中小城市联结广大农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支点。2011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总人口达10.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4%。中小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四、中小城市资源环境的比较优势明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阵地。中小城市具有资源相对富足、环境相对优良的优势和特点,中小城市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必将有力地推进城市经济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对于建设“两型”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李君如指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在较长时间保持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中小城市城镇化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中小城市2206个,下辖建制镇19683个(含县城关镇),建制镇建成区面积3.18万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建制镇建成区190公顷,建成区总人口1.39亿人。近年来中小城市城镇化主要体现四个特点: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把城乡规划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根本依据和重要基础,加强对城镇总体规划以及详细规划等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工作,引导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二是推进产城融合,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和城镇化联动发展、融合发展。2011年,百强中小城市平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26亿元,同比增长16.7%。三是着力普惠民生,通过扩大和稳定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等举措,不断提高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水平。2011年,百强中小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392.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465.9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35%和15.64%。昆山市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190元,增长13.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212元,增长14.5%,成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四是加大基础投入,实施了一大批水电路气、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生态环保等重大项目,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庄河市实施城镇建设“三个一”工程,2011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226.4亿元,集中实施高速公路、码头、电网改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五是坚持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在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投融资、户籍和土地制度等方面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不断为城镇化提供制度保障、注入生机和活力。

  我们高兴地看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在广大中小城市逐步深入人心,众多中小城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的路径和模式,涌现出了一批区域乃至全国的典型案例、名星城市。比如,外向经济+创新驱动+全面小康的昆山模式;民营经济+小城镇建设+全面小康的武进模式;两型发展+产城结合+幸福城市的长沙模式;资源转型+环境再造+魅力钢城的迁安模式,山水禀赋+绿色产业+生态立市的宁国模式;新兴产业+统筹城乡+田园城市的双流模式;创新驱动+三化联动+商城镁都的海城模式,等等。

  应当看到,由于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中小城市城镇化发展也明显滞后,与大城市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城镇化率较低,2011年中小城市城市化率为33.9%,远远低于全国城镇化水平。同时,中小城市城镇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而中西部地区较低;东部和中部地区推进速度较快,而东北地区推进速度较慢。二是城镇综合功能较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缺失,就业渠道狭窄,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吸纳和承载能力不强,一些小城市和小城镇甚至出现萎缩状态。三是城镇化的不完全性特征十分明显,户籍制度改革进展迟缓,工作和居住在城市的农业户籍者大多处于“半城市化”状态,面临劳动保障与社会保障覆盖不足等困境。四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资源要素过多地集中在城镇,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仍然严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亟待强化,农业、农村发展还比较落后。

  李君如强调:“十二五”规划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科学规划城市群内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压力,强化中小城市产业功能,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推进大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有关专家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入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双重转型阶段,预计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8~1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55%,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但由于户籍、社保、就业、入学等一系列现实制约的存在,城市化质量较低,城市化的进一步加速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人口压力相对较小,在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提供等方面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未来20年内,中小城市将成为提升城市化质量、推进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战场。

  中小城市应充分把握国家的政策机遇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从以下五个方面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一是以科学规划为基础,推进城市转型发展。按照“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自身在城市群中的功能定位、产业和人口布局,形成与城市群衔接有序、错位发展、和谐共赢的发展格局,打造城市的自然、产业、文化等特色。二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人力资源、区位禀赋资源,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同时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激发城镇发展活力。三是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改善民生。构建交通公路网、信息传播网、环保设施网等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经营城市意识,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整合城市资源,为群众提供优质、方便、整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大户籍改革力度,探索收入分配改革措施,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加快融入城市,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四是深化城乡统筹,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地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战略,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发展。推进城乡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新型农民社区建设,不断提升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五是坚持节约集约发展,建设“两型”城市。中小城市要变资源环境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克服“重速度、轻质量”、“重开发,轻管理”的弊端,在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环境因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推进绿色发展,降低发展成本,努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