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2012年度大国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在长沙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大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大国经济的产业分工、规模经济与大国经济发展战略等问题展开讨论。会议由湖南商学院大国经济研究中心联合湖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和湖南省区域战略与规划研究基地共同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姚枝仲认为,大国经济规模结构效应的差异,导致大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重点。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教授张亚斌提出,中国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高度重视需求动力的协调,这是大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前提。还有学者提出,市场化程度是大国经济发挥规模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源泉与路径何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提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各地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日趋优化。湖南商学院大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欧阳峣在分析中国农业体制的成功和局限时,借鉴美国和法国的经验,提出了通过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西北部农业开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规模经营带动中国农业转型的对策措施。
如何推动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湖南商学院教授柳思维提出,发展中大国不能采取“大推进”式的城市化模式,而应该有重点、分地区和分阶段地逐步推进。未来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应该走大中小城市相结合、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湖南商学院副教授杜焱也依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新兴大国之所以能够在近期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是因为各国所采取的需求动力机制拉动了经济增长,这也印证了以W.W.罗斯托的经济增长(发展)阶段论为基础的需求动力机制演变理论。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