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这一高级社群组织形式,从诞生伊始,就被赋予抵御山洪、泥石流的天然功能,从早期逐水草而栖、渔猎而食,到后来的划地为城,再到现代的城市化,城市的这一功能始终未变。不过,城市演进相伴的是,环境污染、热岛效应、城市型水灾等现代病蔓延,使得城市生态离理想的诗意栖居,还有一定距离。当一场暴雨,让建筑乃至人的生命危如累卵时,城市内部结构的组合,显然还未与自然、地理、人文等要素形成天然融合。 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是先于国家而生,先有城,后有国。彼时人的改造能力有限,在驯服于自然的前提下,以安全性和社会分工集成社群,最后成城,城市的形成和变迁,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人、生产资料自然汇集。工业革命之后,人改造自然、组织生产的能力发生了变化,也开始了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虽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但其中人的意志加强,城市有了统筹性的规划安排,哪里是工业区、哪里是商业、生活区。越往后发展,人的意志越强,城市甚至成为服务于人的“手工制品”。 成为“手工制品”后的城市,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钢筋水泥覆盖了自然的泥土;天然形成的堰塘、沟渠,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以地下管网;城内湖泊逐渐萎缩;树木不再是自然生长成群,而是按照城市的空间结构栽种,等等。传统的自然结构被打破,取而代之以人工布局,这种布局,是以人的生产生活、地区发展、交通等为目的,可以说是一种经济学视角,城市在这里变成投入、产出的工具,投入人力、资源,产出便利,这就好比铺上柏油马路后,走在路上不会为泥土粘鞋而苦恼。 问题是,人的意志增强后,自然对城市的影响并不会减弱。城市的形态人工化了,自然的影响却未改变,这就形成了风险和矛盾:一场地震,对现代城市的破坏力可能更大了;一次暴雨,没有泥土、湖泊萎缩的城市,水流无法自然下渗,也无法蓄积起来,城市型水灾越发频繁;树木减少,对自然的调节削弱,温室效应加剧,霜冻、暴雪等恶劣天气更加普遍。可以说,现代化城市中人的因素强化后,带来了便利,也因与自然的冲突而埋下了风险。 此外,布局城市依据经济、交通等因素,但在一个发展加快、人口流动增强的社会,这些指标变化得更快,于是城市结构不像以往那样稳定,而是得不断修改,并且修改的速度越来越快。时间坐标轴上,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可能会以不同面貌示人,就像一个不停旋转的万花筒。这种模式下,城市没有了历史感,缺乏西方那种一幢建筑数百年的稳定;而在不断翻新的过程中,人的思维也形成了惯性,开始习惯于用并不长远的思维谋篇布局,着重于城市的外在美感,着重于可以迅速产出效益,因而,诸如地下管道这种“长远投资”,被边缘化。巴黎部分下水道已成景点,这就是城市布局,将上述自然与人为矛盾化解后的成功。 布局城市,就是改造自然。现代科技让人们有足够实力,将城市按人的意志重塑,但需要看到,自然的影响力并不因此减弱,甚至可能加强。现代社会对人、自然、城市关系的定位,有必要穿越历史,去习得一种敬畏,并将其转换为柔化的智慧,在现代化城市空间的构建中,用一种更加和谐的方式进行。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