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大城市“治堵”需要大智慧

时间:2010-12-16 11:4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梅松武

    据报道,12月13日起,北京市就治堵措施征求民意。根据目前公布的治堵方案,此前传闻的最为严厉的“拥堵费”、“限购令”等措施并未出现。此前,许多市民担心政府会通过限制汽车牌照的发放来限制购车,希望赶在限制措施出台前购买汽车,从而推动北京市汽车销售出现恐慌性增长。11月,北京市汽车销量达到近9.6万辆,创下今年以来单月销量最高纪录。12月第一周,北京市场已销售了2万多辆汽车。好似冬天里的“一把火”,北京市治堵再一次点燃了人们的“汽车梦”!

    北京市治堵引起全国各地广泛关注,凸显了预防和治理“城市病”的紧迫性。尽管北京市治堵方案还处于征求民意阶段,如何实施、何时实施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明显感觉到治理大城市交通拥堵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除了交通拥堵之外,房价高企,空气污染,生活成本增加,“看病难”、“上学难”、“入托难”、“吃菜难”等“城市病”集中爆发,在大城市居住越来越难。据报道,近两个月,北京已出现过两次全城大堵车,其中一次不过是下点小雨,却导致全市140多条主要线路拥堵达数小时。不少北京市民抱怨说:“首都变‘首堵’,房子又贵得出奇,这北京真是没法住了。”在上海、天津、深圳、广州等特大城市,人们对“城市病”的烦恼也是与日俱增。

   “城市病”是城市化的产物。在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往往具有比中小城市更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更大的市场、更高的收入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因而具有不可抗拒的集聚功能和高度的竞争性、流动性、扩张性。随着人、财、物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大城市集聚,必然导致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交通拥堵、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方面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各种“城市病”随之产生。用专家的话说:大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是一个运动的矛盾统一综合体,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城市有点“病”是正常的,只要不是“病入膏肓”导致城市“偏瘫”就可以治理。只是特大城市的“城市病”往往更严重一些,治理的需求更迫切一些。“城市病”是世界性难题,但并非不可治理,关键是要防患于未然,难点是标本兼治。

    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是城市化面临的新挑战,也是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正是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党中央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预防和治理“城市病”的明确要求,特别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2009年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交通拥堵已成为我国一二线城市共同的“烦恼”或“顽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首次正式提出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和机动车所带来的污染问题列为“十二五”规划期间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据报道,北京市正在征求民意的治堵方案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完善规划、疏解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加快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力度;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管理;提高交通管理和运输服务水平等。上海和天津希望发展郊区或市区以外的经济区以缓解拥堵,重庆提出未来五年主城区将着力建成“不塞车”的城市。由此看来,缓解交通拥堵也是大城市未来几年发展的新机遇,关键是要从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入手,对“城市病”进行综合治理。

    大城市治堵需要大智慧。我们期待着北京市更广泛更深入地征求民意,为我国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探索一条辨证施治、标本兼治的“中医”之路。四川日报(作者系本报首席评论员)中国规划网成都12月16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