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更新城市观念是生态城市建设核心

时间:2010-12-16 11:31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胥爱珍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说,目前,世界存在以气候变化、经济振荡和社会冲突为标志的全球生态安全,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胁迫为特征的区域生态服务,以贫穷落后、超常消费和复合污染为诱因的人群生态健康等三大生态问题,而这三大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城市。
    他说,生态表示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是“生态关系和谐”这一复合词的简称;如生态城市就是人类生态演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高效、和谐、繁荣、文明的社会文脉、景观肌理和经济秩序。
    王如松说,由于城市问题的生态根源在人,更新人的观念、调节人际关系、诱导人的行为、提高人的素质、开化人的文明,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他认为,生态文明指人类在改造、适应、保育和品味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天人共生、局部和整体协调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以及资源开发和环境影响方式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它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以知识经济和生态技术为标志,是在四大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竞生、共生、再生、自生机制于一体的高级文明形态。它的科学内涵包括认知文明、体制文明、物态文明和心态文明。
    王如松认为,城市生态品质是指对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适应能力和演化过程良好程度的测度,反映一个城市的山形水系、文脉肌理、标识品位的和谐性与可持续性。评价一个城市生态品质高低不仅看其木桶的长边,还要看其短边。
    生态城市的建设是按生态学规律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的文明、健康过程的简称。旨在通过观念更新、体制革新和技术创新,调谐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环境之间各类竞生、共生、再生、自生的生态关系,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文化和精神生活及生态和环境意识。基础设施、生态人居和生态园区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三大基础支撑。
    最后,王如松提出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与标准。认为生态基础设施、生态人居环境、生态能力建设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指标。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包括生态需水占用率、生态服务用地率、生态能源利用率、生态安全保障率等5个方面。生态人居环境包含紧凑的空间格局、凸显城市主动脉、宽松的红绿边缘、健全的肾肺生态、混合功能就近上班、便民生态公交、生态建筑比例、彰显生态标识、生态游憩廊道、民风淳朴邻里交融等指标。生态城市能力建设指标包括生态认知指数、生态统筹能力、循环经济活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德州日报记者 胥爱珍 整理  中国规划网济南12月16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