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三峡库区:不再是鱼儿的快乐家园

时间:2009-12-22 17:3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422,农业部和重庆市联合在万州区启动三峡库区增殖放流活动,共投放经济鱼类和珍稀水生动物500万尾。徐旭忠/供图
    三峡工程蓄水后,三峡库区水文、水流等水环境发生变化,给库区原有流水性鱼类生存环境带来较大破坏,一定程度上影响鱼类繁衍,而静水性鱼类生态平衡的建立尚需漫长过程。专家建议,从库区渔业发展长远来看,国家应尽快出台三峡库区渔业资源发展规划,加大人工增殖放流力度,维护库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促进移民增收致富。
    高峡平湖现鱼类资源失衡
    奉节县朱衣镇清水村村民苏方俊从小就在长江边长大,从事打渔工作有10多年了,对三峡库区蓄水前后鱼类的变化有着切身体会。他告诉记者,库区蓄水之前,一年能捕到七、八千斤鱼,收入3万多元;二期蓄水后,一年能捕到4000多斤;而现在一年最多能捕到2000斤,有时一网下去,几乎都捞不到一条鱼。“现在,不光捕捞量下降,捕到的鱼也不值钱了。”苏方俊说,以前能经常捕到水密子(铜鱼)、江豚等,现在这样的鱼已很少捕到,捕到的大多是白鲢、鲤鱼、鲫鱼,卖不出价钱。
    奉节农业局渔政水产站站长李林介绍,三峡工程蓄水前,三峡库区奉节段主要以流水性鱼类为主,大约有7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如铜鱼、江豚等。蓄水后,库区江面变宽,水流减缓,特别是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后,江面更宽,水流相对静止,流水性鱼类向库区上游迁移。
    为了监测三峡库区蓄水前后鱼类资源的变化,西南大学专家自1997年开始在万州设立监测点,对部分鱼种进行监测。以铜鱼为例,1997年,铜鱼在渔民捕获物中的比例为33.03%,2001年下降至11.77%。到2007年,这一比例则仅为5.86%。而在江津以及上游江段,铜鱼在渔获物中所占比例仍占50%左右,说明在水文环境变化不大的库区上游,对鱼类的影响还不明显。
    西南大学水产科学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其中介绍,三峡大库区蓄水后,库区水位上涨,急流险滩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峡平湖,水流速度、水深、营养元素的组成和浓度等水文环境均发生了变化。这种水文条件的变化,对适应缓流环境的鱼类有利,而对于流水性鱼类来说,则是个灾难。如铜鱼长期在静水中生活,全身会长藓和寄生虫,很快就死去。
    根据专家研究,三峡工程蓄水后,三峡库区主要渔获物的种类组成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圆口铜鱼、黄颡鱼和长吻鮠等流水性鱼类急剧减少,鲤鱼、白鲢等静水性鱼类明显增加。如万州江段,与蓄水前相比,铜鱼等流水性鱼类下降27%,而静水性鱼类的数量大幅上升,排在前5位的鲤鱼、鲢、草鱼、南方鲇、翘嘴鲌,约占该江段渔获物的70%。还有一个明显变化是在库尾江段渔获物种类较库区核心地段丰富得多,如江津江段捕获的鱼种达41种,木洞江段52种,而涪陵江段只有29种,丰都江段28种,万州江段30种。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