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特别专题 > 城市雕塑 >

城市雕塑 点亮厦门“艺术之城”

时间:2009-12-22 19:31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厦门第一座城市雕塑曾被毁坏,后又重建
厦门第一座城市雕塑曾被毁坏,后又重建
“白鹭女神”雕像被誉为厦门城雕的经典
“白鹭女神”雕像被誉为厦门城雕的经典
 
   10月,厦门新添了两处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雕塑,一为城市原点“方圆同心”,一为纪念解放厦门战役雕塑“永志铭心”。这两组城市雕塑恰恰代表城市雕塑的两种形态——见证城市地理变迁、纪念重大历史事件。
11月,第二届“大海·音乐”雕塑展进入最后的筹备阶段,又一批国内雕塑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年底将与厦门市民见面。这也是继2003年第一届“大海·音乐”雕塑展后的又一次雕塑艺术盛宴。
而就在昨天刚刚结束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上,首届厦门·台湾两岸石雕艺术与雅石精品展、闽台古石雕大观,更以精湛的石雕艺术展示,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市民的眼球。
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说:“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外之时,必先凿石为器……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先民艺术之最古者也。”这是第二届两岸文博会“闽台古石雕大观”展区《前言》的引述。
雕塑,体量小者为架上艺术,体量等比放大,则可为标志性的城市公共艺术。城市雕塑在厦门大量集中出现,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2001年,厦门提出“雕塑艺术之城”的规划目标。
如今,从公园到街道,从室内展馆到公共空间,从上个世纪20年代厦门的第一尊城市雕塑“醒狮球”到今年10月落成的契合国际化潮流的“城市原点”,越来越多的城市雕塑早已融入市民的生活;城市雕塑,这一凝固的艺术,也正以蓬勃之势,叩开鹭岛“艺术之城”的大门。
见证变迁:从“第一城雕”醒狮球到城市原点
如果把时间往回推移78年,“城市雕塑”一词在厦门,仅仅等同于“醒狮球”。
“醒狮球”位于中山公园南门。1926年,市政督办署决定兴建中山公园,拟在公园南门建造“醒狮球”,贴出告示招募雕刻师。在竞标的设计图中,著名雕塑家、时任厦门美术专科学校首任校长的黄燧弼设计的“雄师怒吼立于地球之上”的雄师地球图被挑中。1931年,“醒狮球”完工后,成为厦门第一座城雕。
“‘醒狮球’在当年就是一个标志性建筑,不过,人们对于城雕并没有概念,也不知道它的正名,孩子们总是相约到‘公园地球’玩去,说的其实就是‘醒狮球’。”72岁的郭坤聪老人回忆,他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市区的概念就是中山路,老师带学生出游,少有到郊外,多是排队到中山公园踏青。因此,老厦门人对于“醒狮球”往往情有独钟。
不过,如今屹立在中山公园的“醒狮球”,并不是78年前那尊用水泥、钢骨和石子制作而成的“醒狮球”。像其他城市建筑一样,上个世纪60年代,“醒狮球”遭破坏,只幸存“醒狮”,球体被炸毁。所幸,1997年,有关部门投资重建,“醒狮球”才得以重新出现在厦门人的视线里。

重建“醒狮球”的,是厦门雕塑家闵一鸣。对比原来的“醒狮”,闵一鸣对狮子的形态和材质作了一些改进,主要采用铜和石材雕塑,让“醒狮”看上去更为雄壮。虽然如此,闵一鸣仍然对这尊78年前雕刻的“醒狮”背后深刻的寓意赞不绝口,“它寄托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希望,反映了当时那个年代的历史片段,这正是城市雕塑所必须具有的特性”。
颇为巧合的是,12年后,闵一鸣再次为厦门人的视觉空间奉上了一尊雕塑作品——位于白鹭洲西公园的城市原点“方圆同心”。城市原点是指一个城市的地理坐标点,它不仅是地理坐标概念,也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方圆同心”10月9日落成揭幕,是一尊以铜和石雕为主要材质的平面雕塑,市民和游客可自由抚摸和踩踏。
从旧城区的中山公园到新城区的白鹭洲公园,从78年前的“醒狮球”到刚刚落成的城市原点“方圆同心”,两尊城市雕塑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厦门历史、地理的变迁。
记录经典:特种邮票里走出的“白鹭女神”
一名刚出浴的女子,身姿优美、娴静地跪坐在一块巨岩上,轻梳长发,顾盼生辉,肩上还停着一只小白鹭……在网络上搜索“白鹭女神”,会看到诸多网友对于这尊雕塑的评述,有“鹭岛的象征”、“厦门的标志”、“城市雕塑中的精品”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如今屹立于白鹭洲公园湖上的这尊“白鹭女神”,30多年前还只是鼓浪屿工艺美术学院里的一尊小小的白水泥模型。而促使“白鹭女神”从象牙塔走到被喻为厦门“新客厅”的白鹭洲,竟和一枚小小的邮票有关。
“白鹭女神”的作者是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教授、福建工艺美术大师王则坚。他回忆说,最初,“白鹭女神”是他应邀为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在鼓浪屿的校区设计的一尊五六米高的雕塑,1977年完成,放置在学校门口。上个世纪80年代,不少到过工艺美术学院的人对这尊雕塑印象深刻,时任广播电台记者的郭坤聪即是其中一位。后来,经媒体报道,“白鹭女神”渐渐有了名气,游客却找不到这尊雕塑,于是,政府有关部门找到王则坚,表达了想把“白鹭女神”放大,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里的意思。
巧的是,1995年,我国发行了一套《经济特区》的特种邮票,厦门首次以一个城市的总体形象登上了素有“国家名片”之誉的邮资凭证,而这枚邮票,正是以“白鹭女神”雕塑为近景,进而远眺城市繁华景观。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港口风景城市的厦门不但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对生存环境的美化亦不遗余力,城市雕塑层出不穷:有威武的郑成功、陈化成,也有秀丽的嘉禾女、荷花女;有厦门大桥的‘金钥匙’,也有富山展览城的银‘奋进’;有陈嘉庚、林巧稚,也有‘戏水儿童’、‘湖畔少女’……然而,邮票女设计师王振华却总感美中不足,直到她偶然巧遇了这座纤柔娇巧的雕塑模型——‘白鹭女神’。”厦门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郑启五曾向媒体透露“白鹭女神”由一尊小小的白水泥模型出落为湖中一座高14米重400吨的石雕艺术背后的曲折。原来,这套《经济特区》特种邮票,旨在以一枚方寸展示一座特区城市的风貌,且五个特区的构图必须相互呼应。在其他四枚特区邮票上,深圳的“拓荒牛”、珠海的“海珠女神”、汕头的“希望之星”、海南的“鹿回头”等四座雕塑,座座都是“领头羊”,然而,这一以都市标志性雕塑作为引导的艺术构思,却偏偏难住了厦门的设计家。
王振华巧遇了“白鹭女神”,是王振华的幸运,也是“白鹭女神”的幸运。邮票发行后,更多市民和游客对“白鹭女神”心向往之,终于,两年后的1997年,“白鹭女神”神清气爽地屹立在白鹭洲公园,成为公园的标志,更成为厦门的地标。
   融入生活:马拉松风俗民情皆入题材
如果说,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厦门的城市雕塑已粗具规模,那么,进入21世纪后,则是厦门城市雕塑艺术“百花齐放”的新纪元。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厦门的城市雕塑多以神话人物和历史事件为题材,如嘉禾女、郑成功像、鼓浪屿铸铜浮雕‘闽海雄风’等;到了90年代,则更多为表现改革开放成果的题材,如‘双拥模范城’等。”闵一鸣说,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它的题材也是随着时代发展逐渐开放的。进入21世纪,市民的欣赏和审美水平进一步提高,厦门的城雕作品也越来越多元化和生活化,更深刻地融入市民的生活。
对市民产生巨大视觉冲击的城市雕塑群,不得不提厦门环岛路上的99名马拉松运动员雕塑群“永不止步”,以及落户中山路步行街上的10多件风俗民情雕塑。
环岛路被喻为一座“大地雕塑博物馆”。短短几年间,这里的雕塑如雨后春笋般频频闯入市民的视线。“鼓浪屿之波”五线谱雕塑长250米,高1.8-3,是“五线谱之最”,已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除了有“海上生明月”、“9·8金钥匙”等表达鲜明主题的雕塑外,还有不少如“大海冥想曲”、“大橹诉说”、“海花情”等不同质地、不同风格的亲民性小品雕塑,围绕大海这一主题,表现特区蒸蒸日上、人民盼望统一的主题;而2005年2月“落户”环岛路的99名马拉松运动员雕塑群,更是突破42.195公里的距离,把马拉松的拼搏精神定格在赛道旁的绿化带上,成为环岛路上的又一观光景点。
中山路步行街则是厦门最繁华热闹的旧城区。2006年,厦门36件风俗民情雕塑在这里开展,最终,由市民投票选出15件,“克隆”后永久放置在中山路、鹭江道、厦港片区和中山公园等地。这些雕塑作品,从“捏面人”到“厦港渔家女”,从“讨海”到“回娘家”,从“请茶”到“跳格子”,无不富有闽南传统文化和生活气息,如今更已成为步行街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