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论坛 > 专家论文 >

北京养老事业发展规划杂谈

时间:2010-09-08 17:15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桂琳

桂琳

    2004年春天,《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修编这场“规划盛宴”拉开了帷幕,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参与部门之众多、参加人员之广泛是空前的。但同时,近乎苛刻的时间要求,也似乎打上了这个时代快速但也略显浮躁的烙印。
    我有幸参与了这场“盛宴”的制作过程,在为自己“厨艺”见长而窃喜的同时,也为部分“菜肴”的火候未到而深深地担忧。现就截取其中的一个话题——养老事业发展规划进行杂谈。选择这个话题的理由很简单:虽然参与“盛宴”制作的各位“大厨”大多数都是青壮年,但人人都有老的时候,未雨绸缪,才能拥有踏实的明天。
    我的叙述分为四个部分,分别用四部电影名称作为话题的主线(有“篡改”和引申),这也算是体现了这个时代“娱乐当道”的快餐文化特征吧。
    《2046》—养老事业之状况
    1976年,我3岁,在西北的一座城市里悄悄地成长。虽然没有幼儿园可上,但有了父母的爱和小朋友们的相伴,我的童年十分快乐。
    2006年,我33岁,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已经逐渐普及,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里,义务教育普及率已经接近99%。这个城市的绝大多数设施是根据我们这些青壮年的需求设立的,所以我们生活得如鱼得水。
2026年,我53岁,虽然青春已逝,但丰厚的社会经验和一定经济基础使我过着自如、充实的生活。虽然孩子不在身边,但繁忙的工作填补了我内心的空白。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我有些怅然,害怕晚年生活的到来。
2046年,我73岁,已经进入了老年人的行列。我很孤独,躲在郊区的一个养老院里,天天晒太阳、打麻将。由于路途远,我的孩子只能两周来看我一次。按照人均85岁的预期寿命,我还有12年的日子需要这样度过。每天我遥望着紫禁城的方向,想象着那里的喧嚣和活力,就有一种被城市抛弃的感觉……
    如果按照目前养老事业的发展速度,40年后,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面临这样的生活状况。也许你不愿去想、难以接受,可这就是现实。
    《一个也不能少》—养老事业之发展机遇
    城市的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事业发展规划是这场“规划盛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开始就受到了格外重视,并随着“宴会”高潮的到来而更加受人瞩目。
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水平,体现了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城市的整体经济水平相适应。它是人们在解决了吃、住、行等基本生存要求后的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要求,其发展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这些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邮政、商业、物流、会展、旅游等方面。
虽然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民生活的密切程度有所不同,但哪一方面的滞后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并影响城市的整体发展。这些设施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必须实现共同发展。
    尽管如此,它们受重视的程度却有很大分别。像商业、物流和会展等设施由于直接影响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备受关注;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文化设施的发展自然不能落后;不能不承认,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属于青壮年和少年儿童的社会,谁也不会放松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对自身的再教育,因此教育问题不会被忽视;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筹办和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体育设施和医疗设施的发展前景也在意料之中……
与其他设施红红火火的发展规划中相比,北京市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显得有些冷落,其中迫在眉睫的当属“养老事业的发展规划”。因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将关系到一个巨大的群体。
    《和你在一起》—养老事业之发展规划
    根据2003年调查结果,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1.2%,远远高于7%的国际现行老龄化评价指标。另外,全市的人均寿命在不断提高,2003年已经达到79.6岁,预计15年后还将增长2岁以上。
    目前,全市老人主要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主,前者为主流。家庭养老的好处就是老人仍然能够在自己的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子女照顾起来比较方便,行动不便的老人一般都会请护工。但家庭养老有很多问题,一是家庭护理的水平难以提高,二是对给子女带来的压力比较大,三是难以解除老人的孤独感。
机构养老的优势是老人的生活有保障,护理更加科学有效,而且还能老有所伴,但目前北京市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总量发展不足
    截至2003年底,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共有309所,总床位2.7万张,总入住人数1.37万人,平均百名老人拥有床位为1.49张(发达国家为4~7张)。随着人口的迅速老龄化,到2020年,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346.69万人,占总人口的22.36%;到2029年,我市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466.70万人,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30.08%。按照百名老人拥有3.5张床位计算,我市养老服务机构床位在2020年应达到12.1万张,到2029年应达到16.3万张。
    地域分布不合理
v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区4个老城区,目前60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6.9%,但百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仅为0.36张,老人入住养老机构非常困难。郊区和远郊区县虽然养老机构的数量虽然相对较多,但老人不愿意远离原有的生活社区,床位总闲置率较高。
    机构规模偏小
    根据实际经验,养老服务机构床位100~300张比较适宜。但目前全市为87张/所,规模偏小,资源利用率不高,经营成本较高。
    面对如此大的床位缺口以及城市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原有松散而模糊的养老机构发展模式既解决不了规模的不足问题,也无法实现对老人真正的人文关怀。因此,必须建立新的发展模式,依托社区、居住区的发展,将养老设施的建设纳入新建、改建居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中,其指标可参考教育设施的指标计算方法,并视同教育设施同样运作。
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家庭和社区联合养老模式。老人身体健朗时,可选择以家庭为主的模式,白天在社区养老机构生活,晚上回到家中休息。自主生活有困难的老人,可以选择以社区为主的模式,这样既不耽误治疗护理,也能很方便地享受家庭的快乐。
    《40、60、80》—养老事业之未来
    当我40岁时:北京市的社区养老计划终于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新建的居住区已经基本实现养老设施与教育等配套设施以及住宅的同期设计施工、同期投付使用。由于夕阳产业的不断繁荣和投资模式的多元化,一些人将投资目标对准了已经建成的居住区,新建、改建养老设施,社区和家庭联合养老的模式正在形成。
当我60岁时:退休5年了,生活的重心已经由工作单位转到了社区。社区养老所在我的家里安装了与养老所连通的呼叫设施,需要服务时一按即可。有空的时候,我也会去养老所,和那里的老人聊聊天,帮助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
    当我80岁时:身体大不如前。工作日我一般都住在社区的养老所里,家人下班后顺道就能来看我。节假日我一般都会回家住,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总之,只要身体允许,每一天我都可以自由选择如何度过。这座城市比以前人更多、车更密,和年轻时喜欢幽静的生活环境相比,现在的我更钟爱这种热闹、繁杂的生活。每天看夕阳西下,我并不惆怅,因为明天的太阳会再次升起,不论我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感谢董光器先生的启发,感谢北京市民政局提供相关资料)中国规划网北京9月8日电
  作者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