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论坛 > 专家论文 >

加快打造镇江“历史文化发展轴”

时间:2010-06-02 08:04来源:未知 作者:西津渡研究课题组

     西津渡历史街区座落城市西北部,金山东南方。街区内从和平路口超岸寺、玉山大码头起,沿新河路、小码头街、待渡亭,经过西津渡核心保护区的昭关石塔、观音洞、救生会,折向东南至原英国领事馆、新博物馆,沿伯先路、京几路,至正在建设的中山北路口,是一条长达1800米,厚载1380年的文脉清晰、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发展轴线。这条轴线所辐射的历史街区覆盖“三山六路”,即云台山、蒜山和玉山“三山耸立”其中,四周由和平路、长江路、迎江路、伯先路、京几路和中山北路“六路围合”而成,规划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区域内众多保存完好的文物古迹、传统民居,沿轴线星罗棋布、珠落玉盘,传承着自唐宋以来丰富的历史文化,是镇江文化的瑰宝、旅游的金矿。

保护更新西津渡历史街区,打造镇江历史文化发展轴,是实施城市建设“三年新提升”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镇江文化发展力,提升镇江城市品位的重要工程。我们要以更加高远的境界、更加清晰的思路、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扎实的功夫来实施这一保护更新工程,积极促进城市建设率先发展、科学发展。
    一、西津渡历史街区是展示镇江名城历史文化的天然轴线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而历史文化街区是“看得见的历史”,积淀着丰富的文化遗存,以其整体的景观意象展示着城市的个性风貌,反映着城市的发展脉络,是城市文化特色最集中的体现。正因为如此,有条件的城市都积极保护和科学开发历史街区,并以此为依托构建城市文化轴心,成功开发了一系列的精品力作,彰显了城市的文化魅力。象海派文化,其精髓一脉相承地贯穿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馆”、豫园、新天地等风情各异的特色街区中;南京的六朝文化,在秦淮河、夫子庙一带得到集中展现;苏州的桐芳巷、浙江的乌镇、北京的“南池子”四合院群落,等等,都浓缩了当地历史文化的精华,成为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不仅提升了城市建设的品位,而且加快了老城区的改造,带动了旅游、休闲等服务业的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从镇江来看,近几年来,随着昭关石塔、救生会、观音洞的修复,蒜山游园的兴建,英领事馆修缮、新博物馆的建设,西津古渡开始凸现鲜明的个性色彩和独特魅力,给人以古渡文化的视觉冲击和审美震撼。街区保护更新规划的深化、街区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化,更使我们脉络清晰地挖掘、发现了位于街区内的历史文化发展轴线。根据现有资料判断,西津渡街区历史跨度之长,空间尺度之宽,记录信息之丰富,为一般街区不可比拟。这条轴线至少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第一、历史存续久远。西津渡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传说诸葛亮与周瑜在蒜山共议破曹大计,诸葛亮应当是在西津渡登岸。孙权之子孙亮是从西津渡渡江到扬州(广陵)去的。考古发现有确凿的历史遗存是在唐朝以后。西津渡历史久远的独特性,更在于它的历史存续的时间长。自唐以来,西津渡作为渡口,为镇江的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了1000多年。延伸到渡口的铁路线,甚至到2004年才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独特的古渡文化。西津渡历史街区是因渡成街,街区文化由渡而兴。古渡文化弥漫在街区的每一个角落。由古渡而生的宗教文化,主题是祈求渡江人的旅途平安;义渡局救生会展示着济渡乐施、积善好生的传统美德;因开放港口而形成的西洋建筑,融入浓浓风情的江南民居之中,与庄重肃穆的宗教建筑共同形成西津渡的建筑文化。罗哲文先生考察西津渡后更是欣然命笔题词:“中国古渡博物馆——西津渡”。
    第三、宽广的街区空间。街区因渡口的发展而延伸,因渡口的开放而融入近现代历史。1800米的发展轴线辐射了60 万平方米的历史街区,穿越历史的隧道记录和见证了渡口古往今来的兴衰更替。
    总之,镇江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条轴线的可持续保护更新,可以集中有序地展示古城风貌,集聚分散的文化资源,显现隐性的文化内涵,让传统的文化特色融入现代生活,使之成为镇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区、文化特色的展示区、“本地人常来、外地人必到”的旅游区。
    二、保护更新西津渡为核心的文化发展轴的优势
    国内城市历史街区开发和文化轴心建设的成功案例,都有两个共性的特点:一是依托比较集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二是要有相当规模的旧城。从我市来看,最符合这两个特点的区域,是以西津渡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发展轴”。这个区域有五个特点是其他地方不可比的:
    一是文物古迹众多。该区域内,集中了镇江自唐宋以来丰厚的文化积存。目前共有镇江博物馆(原英国领事馆)1个国家级文保单位,昭关石塔、五卅演讲厅等2个省级文保单位,观音洞、救生会、小码头街、英工部局巡捕房和税务司公馆等13个市级文保单位,还有大量成片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宅,许多古建筑在江苏乃至全国都堪称“孤本”、“善本”,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如昭关石塔是全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过街石塔;救生会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民间救生组织。
    二是文化积淀丰厚。镇江自古依江而建,靠江而兴。镇江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沿江向东、向南递进的演变过程,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外”(即西城区)都是镇江的城市中心区。西津古渡,在镇江城市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说镇江三国文化主要看甘露寺、铁瓮城,六朝文化的标志是南山读书台、招隐寺,那么,以西津渡为核心的发展轴线则是见证了镇江自古以来作为九州通衢和近现代作为开放港口的历史。西津渡是渡口,是千年古渡。古渡文化是龙头,衍生出并汇聚了宗教文化、义渡救生、建筑文化、殖民文化等于一体。从小码头上街,脚下是印刻着千年轮迹的石板,身边是粉墙黛瓦码头墙,耳旁是随江风而来的唐诗宋词,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历史。漫步向南,印入眼帘的又是风格迥异的民国建筑群,沿路蒋(介石)宋(美龄)订婚的江南饭店(原蒋怀仁诊所),于右任题的“镇江商会”,纪念赵声的伯先公园,还有脚下游走的伯先路,无不折射出浓厚的民国文化气息。与这些人文景观相映衬的,有云台山、蒜山和登高可望的扬子江,可谓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相生辉。
    三是保护规划完善。由全国著名的规划、建筑、文史、文保、名城保护如罗哲文、王景慧、阮仪山、董卫等专家教授参与指导和设计的1999年的《西津渡古街区保护规划》、2002年的《镇江市西津渡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整治规划》、2003年通过了《镇江市小码头街保护与修复设计》、2005年初的《镇江市伯先路保护更新规划》,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在宏观上和微观上都明确了西津渡历史街区的保护建设的总体原则、功能分区与定位、保护手法和发展规划,为实施保护更新工程的勾画了古朴厚重的蓝图。
    四是维护基础良好。1998年以来,我市已先后投入    2500万元,对西津渡街区进行保护维修。昭关石塔、观音洞、救生会的维修工程获得联合国教科文文化遗产保护奖。近几年来,西津渡街区保护更新、大西路开发的有序推进,特别是博物馆新馆和蒜山游园建设,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作了有益的探索。长江路的建设,使西津渡既独立于新城而得以完整保留其风貌,又作为沿江风光带“珍珠项链”上的一颗明珠,紧邻大西路传统商业街、古城风貌区,与“三山风景区”相呼应,具有大规模整合资源、协调开发的条件。其开发价值、带动效应也由此而增。
    五是社会各界共识。愈来愈多的人认识到,保护历史街区,除了解读和展示城市文化外,更要充分估价其综合效应。目前,西部老城区的发展虽然相对滞后于东部城区和新区建设。但是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特别是润扬大桥的通车,西区正在悄然“热起来”。据了解,目前西区已有镇江城投、红豆集团、新湖房产、中住房产、宁波富达、镇江地产、苏源地产等8家投资商,启动了130公顷土地上的开发项目。其中已经明确规划的商业服务业开发总量近20万平方米。市区餐饮业这几年也呈现出西进的发展态势,江鲜一条街、长江渔港等正在建设中。在这样的发展关口,及时打造镇江历史文化发展轴,可以进一步明确西区的发展定位,形成东西城区、新老城区定位分明、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西区的建设步伐,提升西区发展环境和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整合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
    总的来看,以西津渡为核心,打造镇江历史文化发展轴,已经具备了全面启动的基础条件。
    三、资源开发利用要注重展示文化个性特色
    打造以西津渡为核心的历史文化发展轴,最重要的是突出古渡文化个性特色,以此为龙头带动西津渡核心街区的保护更新和开发利用,充分发挥西津古渡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西津渡历史街区的现实条件看,突出古渡文化的个性特色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重点文化遗存展示的历史文脉特色。古渡文化是西津渡精华所在。要以古渡文化为源起,为龙头,分门别类理清文脉。目前分布在西津渡区域内,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6个,这是千年古渡文化的神韵,是镇江历史演进“活的印记”。在核心保护区,从西券门“层峦耸翠”到东券门“同登觉路”,七八十米(?)的街道就有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遗存六处之多。从英领事馆经五十三坡到英工部局巡捕房、税务司公馆和亚细亚火油公司,集中展示了镇江开埠后形成的西洋建筑文化和近代殖民经济文化。在保护更新过程中,要认真梳理,精心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实施,依据历史线索还历史原貌。例如,在救生会遗址的基础上可以重点围绕义渡局救生会的历史建设“古渡博物馆”,展示千年古渡的历史风貌及其衍生的宗教文化遗址。更进一步,还可以考虑利用街区内旧厂房拆迁后腾出的空间,将全市一些具备条件的文化古迹,根据历史线索集中迁建到这里布局。比如文宗阁等,过去名气很大,但现在仅存遗址,可以经过规划,重新复建;再比如德士古石油、京几晓发楼、宝和堂、大观楼等,也可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仿建复建,进一步丰富西津渡的文物古迹资源,增强西津渡历史文化的可读性。此外,反映历史街区文化的历史资料、文字作品也应搜集、整理、出版,以与古街的保护更新配套,增强对古渡文化的认同。                         
     2、由渡而兴的商业街展示的古商市井文化特色。主要是对以传统商业店铺为主的小码头街和伯先路民国文化街的整体更新,来重现古商市井文化风貌。据调查,历史上小码头街两侧商铺林立,一间门面一个特色,约有200(?)多间商铺字号。因此小码头街一方面要抓紧修复独具特色的二层商住楼,改造和包装与商业古街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拆除对古街风貌带有破坏性的建筑,恢复商业街的古味、历史味、镇江味。另一方面要吸引留住居民弃住从商,开门设店,增加商业文化内涵。经营内容可以考虑恢复特色的老店铺,如茶食店、锅盖面、肴肉店、各种杂工;设置文物商店,如古玩、古画店;开辟地方民间艺术品商店,如剪纸、挑花、面塑、传统工艺的展示;征集民间收集收藏,开办小型多样的收藏展示馆、博物馆等。伯先路民国文化街要以伯先公园为龙头和主景点,依托沿街广肇公所、镇江商会、藏书楼、五卅演讲厅等文物古迹和近代建筑区,建成具有民国文化特色的商业步行街,在系统展示镇江近现代历史文化同时,深度挖掘隐藏其中的市场价值。     
    3、多样化的建筑集群展示的传统建筑文化特色。西津渡街区建筑文化内涵丰富。有传统民居、宗教建筑、西洋建筑等等,形成风格迥异又融于一体的建筑博物馆。从总量上看,超过80%比重的清末民初江南民宅是主体,展现了镇江的“民俗、民风、活着的传统”。西津渡历史街区民宅不同于一般的私家住宅,它是经过统一规划设计,风格独特的公共住宅。街道既有上海里弄的特点(如长安里、德安里),又有北方胡同的风格;庭院既有南方天井(多进式)民宅,又有北方四合院风味;单体建筑既有江南民居风貌(如多进、穿堂),又有北方建筑的纯朴、厚实;整体风格既有东方神韵,又有西方特色。无论从历史研究出发、还是从观赏角度,都是不可多得的。再如宗教建筑。宗教建筑是街区的领衔级建筑。历史上西津渡街区教宗汇流,鼎盛时期有40多处寺庙道观,建筑形制各具特色,可以有选择地重建复建一些宗教文化遗址,相对集中地展示历史上的宗教活动。西津渡街区的西洋建筑近代百年半殖民地经济文化的缩影。对此类建筑物的保护更新,可以规划建设一座“鉴园”,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即在现在工部局巡捕房、税务司公馆、亚细亚火油公司建筑修复的基础上,迁建复建德士古石油公司和相关遗址,在集中展示西洋建筑文化的同时,系统展示反映近代镇江半殖民地的历史和重大事件,如镇江解放时发生在镇江江面上的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事件”等。
    四、保护更新要借鉴成功经验,坚持五条原则
    在保护更新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从历史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借鉴先进城市开发历史街区的经验,把握好五条原则:
    1、修旧如旧,以存其真。无论修建复建,在形制、材料、工艺等各个方面,要原汁原味,尽量保持历史街区的“原生态”面貌。对于大部分的建筑要以修缮为主,同时适应现在生活和旅游的需求,综合治理环境。对一些不适应保护或旅游需求的一些建筑进行拆迁,或予以重建或恢复一些古迹建筑、或留作绿地空间。去年底竣工的蒜山游园和蒜山茶坊是比较成功的典型范例。茶坊的形制上完全仿照传统民居,房屋外墙全部贴砌古旧的青砖,灰白压克力瓦头灯饰,白天是瓦头,晚上是亮化光带;屋内装饰采用传统装饰符号,全木构架、仿古油漆和灯饰、罗地砖,也刷了桐油,与古街整体风貌十分谐调,古色古香。
    2、存表去里,完善功能。即保留传统形式、改善原有功能。对保留建筑进行必要的维护、修缮,保留建筑外观和外部环境,对内部进行全面更新,以提高居住质量,增加商旅功能。换言之,就是外边不动,里面大动,对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要定位在商住结合,宜商则商,宜住则住。把整片居住区变成了居住、商业、文化、娱乐、购物的场所。使老房子外边的风貌保持老样子, 里面的设施现代化,里弄的街巷情趣还在,传统的氛围也得以保持。
    3、以点带面,统筹运作。就是历史街区与周边地区一体规划,同步开发。既可以以古街开发带动周边地区,又可以以商业开发弥补古街区保护资金。这方面,可以学习上海“新天地”的经验。
    4、重点保护,整体协调。西津渡历史街区现有的建筑中有很多与原有风貌不相适应,有的破旧不堪,影响观瞻。对那些凸显城市文脉的文物古迹、建筑、民居等,要通过技术和管理的措施认真加以保护;对那些不具有文化、文物与艺术价值的房屋,特别是违章建筑要加快拆除,维护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
    5、以人为本,可持续更新。历史街区的保护建设要更加突出“人本精神”。既要通过拆(搬)迁工作,降低人口密度,又要通过完善市政设施、环境建设和房屋修缮,改善留住居民的生活条件和质量。要采取多项措施,吸引当地居民共同参与保护工作;历史街区的保护建设要更加突出“可持续更新”的观念,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在保护建设到达一定阶段后,仍然需要采取“成熟一块,更新一块”的方式,形成长期有机更新的模式。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