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规划论坛 > 规划探索 >

武汉城市规划中的问题浅析

时间:2011-08-22 12:37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简介:通过介绍武汉市本身所具备的优势与特点,分析武汉进行城市规划及建设的方向,同时揭示笔者所意识到的现阶段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问题及弊病。同时横向比较其他城市在建设规划中的成败,引述有专家的观点,重点在尊重历史及可持续发展这两个方面,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字:武汉,城市特色,可持续发展
  作为中国内陆的特大城市,也是华中地区的最大城市,武汉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市区交汇,将武汉市区一分为三,依托特殊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山水相间,河湖密布”的独特空间形态,素有“江城”的美誉。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武汉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勇于突破的人文传统,也在中国当代史上立有一席之地。
  可以说,武汉应该并且有能力成为一个颇具个性魅力的城市,换言之,作为城市的外在表象,其建筑与规划也应有体现出这个城市地理、环境、人文等方面的特色,体现出独到之处,令人过目难忘。通过了解世界各地以及国内的其他城市的建筑与景观后发现:城市的气质来自历史与文化的积累、城市的魅力体现于不同时代建筑的有机集合。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人们用智慧创造了城市这种大的人工环境形态。
  一、武汉的客观优势
  1.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与地理条件:武汉处于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湖北省腹地,水资源十分丰富,市内江河纵横,河港交织,湖泊星布,以长江为干构成庞大的水网。长江汉水两条大河贯穿整个城市,滋养着两岸居民,而东湖以及其他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则如一块块碧玉与江河遥相呼应,对调节环境小气候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的存在,实际上已经对武汉的城市基本布局从地理学的角度作出了大体的定位。另一方面,武汉是京广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十字交汇的中心,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东去上海,西抵重庆,南至广州,北上京城,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位置,可谓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商贾进行商贸活动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正因为是交通枢纽,使得武汉融合了许许多多东南西北各方的民俗与习惯。而且,作为一个人均水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而言,武汉虽在其内,却能拥有世界第三大河流及其最大的支流,以及数量众多的湖泊,对于其他城市而言,这简直就是不可企及的优势。不但是巨大的淡水库,也可凭借湖光山色为城市增添美景,因此武汉的城市功能及城市规划应充分尊重和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及区域优势,并使其发挥更有意义的作用。
  2.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人文内涵:虽然武汉作为城市名称始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但这片土地上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却可以追溯至数千年甚至上万年前,市郊的盘龙城遗址,据考证为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也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商代古城,而武昌之名始于孙权以鄂城为都时,寓“因武而昌”之意,与江北汉阳有“双城”之称。武汉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楚国曾是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楚文化是古代楚人在楚地创立的地域文化,内容包括青铜冶炼工艺,织丝工艺和刺绣,文学,美术和乐舞等。高山流水遇知音以及白云黄鹤的美丽传说都印证了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而唐代诗人崔灏的名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更是成为了千古绝唱,以至于千年后的我们仍然能引以为傲。再者更有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以及八七会议的召开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使得武汉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开埠而与上海一样同领当时的风气之先
  早在上世纪上半叶,便因开埠而与上海一样同领当时的风气之先。现今的汉口沿江一带,曾经也是令国人曙目繁华都市,云集众多的文人志士以及名流商贾,也为那里的建筑及格局留下了许多遗产。众所周知,武汉市高校林立,在全国的同等城市中也并不多见,一些大学甚至中学都有百年以上的根基。所有这些造就了武汉独特的个性与魅力。
  然而虽然具有上述优势与特色,但目前客观的讲,武汉的城市发展及建设已经落后于东南沿海的珠三角地区及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作为中部的核心城市,武汉应该显示出更强的实力与竞争力。只是现阶段武汉在经济开发与建设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从城市规划的层面也能看到一些,简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性不强:武汉历来依靠着长江与汉水的走势进行着城市的发展,沿江沿河一直都以航运为主业,城市街道的出现及分布亦是沿江沿河而起,而不似那些封建古都有着方正的城廓与街道。而且目前武汉三镇发展方向与发达程度各不相同,城市整体感欠缺。尽管由于地理条件的客观原因,使得武汉市找不到所谓的城市核心,虽然有一些密集区域,比如商业密集区,高科技密集区或者工矿企业密集区,但却散落在整个武汉版图的各处。再加之发展的不均衡,的确无法让外来者马上看清武汉的特色。比如北京以其中心皇城为核心,向周围辐射,道路多为正东西南北向,而成都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具备了环城道路的规模化与系统化。 
    2.对历史遗存尊重不足:虽说不如那些历朝古都所留下的历史印痕多,但武汉还是有不少值得记忆和纪念的地方,特别是汉口的一些老城区,不仅仅是沿江一带当年租界区里的带有不同欧洲风格的建筑,还有许多曾经的居民区也还是具有武汉本地的特色的。比如作家方方就曾指出:“现存的武汉老建筑中,最值得注意和需要紧迫保护的是以汉口一元路到江汉路之间的汉口老里弄为代表的武汉老里弄。由于年代的久远以及保护意识的淡漠,其文化和建筑意义尚未完全人们注意和认同,容易被忽视并遭到破坏。”她还指出——里弄体现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只有老武汉和老上海有。老里弄的主人是百年前的市民阶层,它们的文化和历史意义在于它们保留的是上个世纪初武汉的民风和民俗。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对老城区毁灭性的拆迁,随着新的大楼拔地而起,许多记忆被抹掉了。城市不同于人,害怕显出沧桑,一个看不到过去的城市,一个无法引起人们追忆的城市,便如同一个没有精神世界的人,注定是苍白空洞的。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有专门的政府部门或组织去保护和维护当地的传统及文化,以延续民族的精神,也许是经过了工业革命后的痛定思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十分注意保留地域传统及人文,甚至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也力求保持和沿袭。
  3.新建筑或新道路个性不鲜明:与内陆的许多城市一样,武汉市的街道两侧林立的连锁超市,银行,快餐店使城市个性化的面貌日渐磨灭。城市的名片依然只是黄鹤楼、归元寺等,多少年没有变化。武汉的确是大,但一味的大,却没有相应的章法,必然会显出些无当之处来。这其实与上一点是相辅相成的。城市地理纬度、资源状况、经济、交通、文化,包括当地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审美文化都不一样,这就是城市的地方性。设计师张在元先生就在访谈中说过:现在城市的发展较多地强调国际化,普遍地弱化了地方性。要对城市自己的文化给予足够的尊重,要寻找自己的风格,要以自己的文化为依托,用文化元素构筑城市的延续基点和力量象征。盲目地抄袭、拷贝或一味迎合商业宣传与炒作只会亵渎我们的居住空间和生活环境。最终我们要捍卫的是地方文化,这才是城市战略的关键。城市的个性是针对共性而言,是在城市中以其有鲜明特点特色的文化和形象,与其他城市相区别的。如果诸多城市都是类似的高楼、类似的街道、类似的公园,这就没有个性美可言了。城市个性美蕴含子多种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之中,历史传统、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工艺特产、建筑形式、饮食文化、风十人情等都可构成不同的城市特色和个性。文化传统的多样性,正构成了城市不同的“性格”与“面貌”。
  4.可持续性发展在规划设计中体现不够:武汉近几年向周边扩张的速度明显加快,而这些扩张的部分主要是用于建设各种经济开发区,建设经济开发区用以加快城市的经济发展固然可行,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开发区占用了土地,却未进行多少有意义的开发。而且目前武汉市的房地产业在兴建新型小区时,大都是多层而非高层,越往城市周边这种现象越明显,而土地资源是极其有限的,现阶段无节制的占用土地,将来必定后患无穷。建筑不同于其他事物,一旦建好,就将客观存在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如果规划没有更远的眼光,只图眼前利益的话,势必对将来的可持续性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罗马非一日建成”。一个城市的形成是有规律的,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百年或更久。在短时间内超强度地发展,“猛吃补药”,结果只能导致城市的发育不正常。事实上,因为缺乏这种积累的过程以及过程的积累,给一些城市的发展留下了后遗症。另一方面,盲目上马一些所谓的政绩工程,贪大求多,很多工程、方案空洞无物,过多地充斥着新潮、眩目的概念而忽视城市最重要的功能,忽视人们生活空间的营造,也为以后城市的发展形成隐患。

    三、保持武汉的地理优势及环境资源
  现在很多人却不满意大都市的居住条件,其反映是城市的自然贫乏症,诸如大气污染、热岛效应、噪音、自然光缺乏,同时又光污染、食物和水污染、垃圾成灾等。面对自己造成的这些恶果,呼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声音越来越强烈。我国城市化发展以及其城市及地区如何应对新的经济分工、加强竞争力的宏观背景,而且很多城市问题的宏观思考也是十分重要的,有的甚至迫在眉睫,如旧城区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又进行有效的重建等方面的问题。
  我认为,作为城市规划的设计者而言,不仅仅是要从宏观上掌控整个城市的格局,也应关注城市环境与日常生活的互动关系。应该从社会学的角度了解日常生活空间在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意义。比如最基本的城市空间元素“人行道”、与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最基本却又至关重要的安全感、邻里交往、小孩的照管等活动,城市街区的多样性和活力形成的必要因素的剖析;即使是现代城市,也不能无视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由此,城市建设和管理应高度重在自然空间、社会关系的各方面为人之和谐创造条件。这些条件包括公共性开放性和以人为本,尤其是要以弱者为本,例如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城市中心区以步行为基本尺度,运输以公共交通为主,控制交通流量,减少能源消耗适宜普通市民居住,方便残疾人和老外生活等等。创造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我也就能进人一种和诣的境界。 
    令人欣慰的是,在新的武汉市总体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设计者们将重点放在了保持武汉的地理优势及环境资源上,同时也注重了或持续发展及城市的整体性与有机性。例如:“……以长江构成生态纵轴,汉水及横贯主城的东西向山系为生态横轴,围绕汉口五湖、墨水湖、东湖和南湖四大湖泊构成城市四大绿心,并通过放射状生态走廊,连通市域的后宫湖、梁子湖等大型生态用地,构成与城市发展空间相匹配的环状——放射型生态框架。……”“……贯彻“抢救、保护、继承、发扬”的基本方针,按照系统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自然景观的保护利用与城市景观特色创造相结合的原则,确立了文物保护单位及近代优秀建筑、重点保护地段、旧城风貌区、主城风景名胜区和城市风貌的整体保护的多层次保护体系。……”“……综合考虑产业布局的调整、人口分布的优化、交通体系的完善、生态框架的建立、园林绿地建设、环境保护、空间景观环境控制等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实施综合调控,建立一个开放型、充分体现滨水城市特点的城市总体空间构架和相适应的自然生态构架。……”
  城市的出现,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各类文化在城市时空交汇点冲突碰撞,才铸就了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个性,历史文化名城更应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比如北京的胡同、长沙的老街、上海的里弄……各自都有着完全不同的特色。武汉也应如此,不单单是几个名胜古迹或者风景点,历史名城丰富的人文故事是物质的,是可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触摸到感觉到。美的城市既要让人从宏观上感到它的规模和气魄,又要让人从微观上体会到它的舒适和方便,这种底蕴彗先应该有文化意义上的深度,即文化的内涵。城市空间的经营不能只是许多柏油马路的交又和高大建筑的罗列,也不能只简单地把五大要素(边缘、街道、区域、节点、标志)拼凑起来,而应该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与自然美的和谐,不仅要讲究建筑物之间、道路网络及建筑物与道路之间的优化组合和美的相关要素,更应注更应注重体现建设单位与这个城市的历史、传统;风情和地形地貌的合理配置。 中国规划网武汉8月22日电

  参考资料
  1.《从大尺度城市设计到“日常生活空间”》张杰,吕杰《城市设计URBANDESIGN》2003年第27卷第9期40-43   
  2.《城市美的思考》陈先枢《经济工作导刊》2001.11/2230-31
  3.武汉政府网之“武汉概况”
  4.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官方网站之“武汉市总体规划”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