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乡规划 > 城市规划 >

厦门市推行“六大工程体系”完善海绵城市建设

时间:2016-06-18 07:58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汪志民
  未来我市要如何建设海绵城市?记者日前从市规划委获悉,《厦门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正式通过市政府批准。根据《规划》,到2030年将在厦门全市域以城市建设区为重点,全面建设海绵城市工程体系项目。
  据悉,《规划》将作为指导厦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厦门市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具有指导意义。
  《美丽厦门战略规划(2016)》明确了厦门的城市发展定位:国际知名的花园城市,美丽中国的典范城市,两岸交流的窗口城市,闽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温馨包容的幸福城市。但由于地域狭小,发展空间有限,近年来我市日渐面临着本地水资源严重短缺、城市内涝现象凸显、溪河水体黑臭、热岛效应等诸多问题。可以说,海绵城市建设是厦门的必然选择。


  为全面提升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能力,着力将海绵城市六大要素“渗、滞、蓄、净、用、排”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规划》明确了2030年前我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方向。
  《规划》的目标可以用三“不”四“有”来概括,也就是“水质不超标、城镇不受淹、河道不断流,绿色自然有弹性、生态和谐有特色、适游宜居有文化、管理有序有章法。”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海绵城市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的海绵城市要求。
  三大区域建设思路
  针对未来我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思路,《规划》将我市以已建区、新建区、建设区外作为分类,分区提出了建设思路。
  已建区
  由于人口密度偏高,已建区出现环境品质下降,城市内涝、水体黑臭现象严重的情况。今后,已建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将以问题为导向,重点解决雨污合流、积水点和生态环境提升等内容。
  新建区
  对于新建区,《规划》指出应以目标为导向,优先保护自然生态本底,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保护现状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城市自然水体,充分结合场地地貌、现状水系的前提下,严格执行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建设区外
  建设区外的区域,将打造成为巨大的绿色“海绵体”,通过山区植被的复建,提高绿化率、植被覆盖率。
  六大工程体系完善“小海绵”
  为了实现海绵城市建设至2030年的总体目标,《规划》将城市系统分为“大海绵”及“小海绵”两个层面,通过生态水系、排水防涝、污染防控、园林绿地、道路交通、海绵社区六大工程体系,在整座城市的“大海绵”中完善“小海绵”。
  生态水系
  通过“河道疏浚、滨海带治理、生态补水”等措施打造“一水绕流,九脉通海”的河湖水网格局,进行生态护岸、清淤疏浚、水动力修复等工程建设,使各条溪河具备“旱可保水、涝能畅排”的生态河流功能。
  排水防涝
  合理划定水文单元,科学安排场地竖向、排水走向和涝水行泄通道,利用城市湿地、公园、下凹式绿地和下凹式广场等,安排临时雨水调蓄空间。新城区优先考虑从源头上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构建完善的城市内涝防治系统。在老城区重点对易涝区布置一些地面排水渠、泄水闸等设施,提高排涝能力。加强内涝积水点治理,44个积水点按“一点一方案”分别治理。
  污染防控
  将从源头、过程、末端加强水环境污染全过程防控。到2020年,我市污水处理建设总规模将达到183.86万立方米/天。
  园林绿地
  构建城市“滤网”,保水减污,结合城市慢行系统建设将点状和片状绿地连接起来,使得雨水先流经绿地再进入收集系统,通过绿地系统拦截初期雨水污染,形成污染消减网络。
  道路交通
  对市区道路进行海绵化改造。建设植草沟、生物净化带、雨水调蓄池等道路两边的海绵带共362.2公里,增强道路绿化带的净化和调蓄利用能力。
  海绵社区
  老旧社区、新建社区进行海绵改造和建设。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新建小区内的道路及广场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率不小于70%;硬化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的项目,应配建调蓄池、景观水体等雨水调蓄设施。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