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城市符号 >

尊重本土文化 建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国际城市

时间:2012-11-23 15:49来源:未知 作者:范美霞

——关于成都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一个城市的影响力不仅仅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其文化魅力, 恰如世界著名城市学、社会学专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言:城市是文化的空间,城市的首 要功能是文化的传承和教化。更何况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经济功能,文化输出所带来的除了文化层面的回应外,还有话语权以及巨大的经济效益。 对于城市的国际化应该有不同的解读维度,在经济和政治层面,突出其对世界范围的 影响力无可厚非,在文化层面则应该强调其创新性、独特性及其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度。 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应该以城市的历史、地理自然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习俗为基础, 即以一种自发形成的原生态的地域文化为基础,试图把一个城市的文化全盘复制到另一个 城市是注定不能成功的,不管这个城市的文化有多么先进,因为缺乏孕育她的土壤。 就文化的特殊性而言,成都不像纽约、上海等城市,历史短,以多元的移民文化为 特色,成都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丰富的历史遗存。成都在西汉时期就是当时全国的八 大经济中心之一,并且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 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到建筑样式、城市布局,再到蜀绣、陶瓷、年画、竹编、佛教造 像等等。这对于建立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城市来说无疑具有良好的基础,只需要顺 势而为,就可以事半功倍。 但是,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成都的地域文化特色变得模糊,成都与其他 大城市变得越来越趋同,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堵车,曾经遍布大街小巷的瓦房茶馆要 么搬进了高楼大厦变得价格昂贵起来,要么在城乡结合部或者城中心还未被拆迁的夹缝中 顽强生存,环境糟糕,却因廉价而人满为患。曾经的休闲变得稀缺而昂贵。曾经是人们日 常生活用品的蜀绣、竹编、年画等变成神圣的艺术品而与普通居民日益隔膜。文化趋同所 带来的弊病人们已经有越来越深刻的体会,斩断了历史文脉,生活变得单调而呆板,城市 变得冷漠、缺少趣味。逛成都的春熙路、重庆的解放碑、苏州的观前街,你不会觉得有太大的差别,类似的建筑、类似的商品,甚至连小吃都相似。就文化而言,差异导致流动, 如果城市文化都相似,人们没有必要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因此,当走过了经济发展 的一些阶段后,当我们再回过头来审视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时,我们应该换一种心态来看 待本土文化,不是努力改变本土文化,或者打造一种多么先进的城市文化,而是尊重本土 居民、尊重本土文化,因势利导,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空间,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各种外来文化、新兴文化,有了这样的环境、土壤,文化的繁荣与创新 将是自然的结果,城市文化的独特性以及文化身份也将自然保持。 在建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国际城市过程中,有几个方面值得特别关注:

    一、城市居民与城市文化的关系

    城市居民是城市文化的建设者和消费者,建立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国际城市首先要 尊重本城市居住民众的文化生活习惯,满足他们的文化需要。 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就注意到了不同地域的人们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而形成 不同的性格气质,这种差异是形成地域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例如成都常年空气湿度大, 光照不强,所以民众喜欢吃辣椒;成都平原自然环境优越,人们习惯于悠闲的生活方式, 曾经遍布街头的老茶馆正是这种悠闲生活方式的写照。这些习惯、生活方式本身就构成 一道文化景观,因此在发展城市文化上,他们应该得到尊重。具体的说,在城市规划上 应该多吸纳居民的意见,在城市建筑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尽可能的保留住居民的免费或 是廉价的休闲空间。

    二、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城市文化空间

    政府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推进者、服务者,对城市文化建设负有规划、发展、组织、 监管和服务的职能。在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过程中,政府主要应该扮演一个规 划者、服务者的角色。具体的说就是完善城市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城市文化空间,让城 市文化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现在成都市的文化服务设施非常薄弱,据 2011 年人口普查数据,成都市常住人口 超过一千四百万,但对公众开放的图书馆、博物馆却只有几个,免费的运动场馆也极为 稀缺,社区一级的文化设施则更为薄弱,民众的文化生活需要难以满足。举一个例子可 以说明这个问题,今年五月份,成华区荆竹片区在一块杂草丛生的空地上建起了两个露 天篮球场,免费向公众开放,结果,每天篮球场里人满为患,周末往往持续到第二天凌晨还有人在打球,一些人开车从较远的地方专门过来打球。另外,成都现在还缺乏针对 普通民众的、足够的文化活动空间,包括分布在居民区的广场、公园等。每天有几条公 交线路上的老人们非常多,例如 335 路、64 路等等,因为这些线路经过市内有限的几个 公园,老人们不惜天天坐车前往,在哪儿喝茶聊天,或者唱歌、跳舞、打太极、抖空竹 等等,有的老人甚至把中午饭带去,这种现象凸显出我们城市文化空间的局促。城市文 化设施和文化空间是城市居民接受、创造、展示其文化的场所,缺乏这样的设施和空间 将极大程度的限制最有活力的民间文化的发展,如此,发展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将 成为无源之水。沙朗·佐京在《城市文化》一书中论述了把城市空间转化为文化空间对 于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他说:“文化之都仅仅发挥其艺术贸易中心的功能是不够 的,它必须成为艺术生产、销售和消费的场所。把城市空间改造成“文化空间”有赖于 文化之都两方面的发展:它不仅需要廉价的空间、漂亮的建筑、充足的艺术工作者以及 金融业向文化产业的投资这些物质资本,而且也需要视觉符号资本,即视城市为洋溢着 艺术、文化和设计氛围的地方。”

    三、扶持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项目

    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项目是一个地方的历史遗产,例如成都的川剧、蜀绣、竹编等, 在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文化过程中,他们无疑是地域身份的最好标志。但在过去 我们也仅仅把他们作为地域文化身份的标志,他们往往是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重点,而与 本地绝大多数居民的日常生活没有关联,这些地域文化的根其实已经失去。如今扶持具有 本土特色的文艺项目,应该改变这种策略,力图使这些项目重新恢复其民众基础。以川剧 为例,戏曲原本是民间自发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但现在在成都能 够看到川剧的地方屈指可数,且价格不菲。如果以立法或者政府规划的形式,保证每个社 区都建立一定数量的剧场,这些地方定期或不定期的提供免费的川剧表演,平常则作为商 业演出场所对外出租。政府的这种扶持政策对推广川剧的效果一定胜于专家学者的呼吁, 想想魏明伦为川剧的振兴作了诸多努力,最后得出结论,“要想振兴川剧不仅要做好台上 功夫,还应先好培育好观众”, 培育观众这显然是个人能力所不能及的。

    四、处理好向外打造文化品牌与本土文化的关联

    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打文化牌,向外推介自己的城市文化,为了强化自己向外的文化 影响力,政府往往倾尽全力打造一些文化项目、文化事件,例如、音乐节、双年展、旅游文化节、赛歌会等等。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举办这样的活动并不困难。举办这些 活动,可以繁荣文化市场、丰富文化生活,这本身没什么问题,但也应该考虑活动的基 本特色,以及与地方文化的关联,考虑本地民众以及艺术组织的的参与度,这是此类文 化活动可以持续的一个支撑点,并且应该尽可能的控制太过浓重的商业气息。如果一个 文化活动与地方文化没有关联、与当地民众没有关联,则换个地方同样可以举行,这就 会变成政府办文化的局面,长期的财政投入会成为不可承受之重,效果也未必会好。以 成都的双年展为例,最近一次双年展采用政府出资的形式,虽然主题似乎与四川着力宣 传的山水旅游有着某种关联,但是其与策展人本人的博士论文题目的关联度却更大,而 且由于策展人的关系,参展的有大批国美教师的作品,西湖、太湖石等形象频频出现在 展览中,让人疑惑突出的是何处的山水文化,相反,本土艺术家、艺术批评家以及艺术 组织参与的并不多,本地普通民众参观后则大多一脸茫然。

    五、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摆正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位置

    文化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并非主观想要他发展成什么样子他就会发展成什么样 子,也不是多花些钱就一定能发展成什么样子。近年来不少地方在打造地方画派,这就 是一种不尊重文化发展规律的做法,其结果往往是由政府出资为少数人做宣传,对于艺 术水平的提高未必有什么贡献。 在建设城市文化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厘清自己的角色和职能,尊重文化发展的自身 规律。政府不是城市文化的领导者,也胜任不了领导城市文化建设的重任。举个例子, 西安市政府在 2010年的时候曾经出台过一个文件,要把西安市打造成为一个国际化大 都市,为达到此目标,要求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半数以上的西安市民要会说英语。这是一个典型的政府以城市文化领导者自居的例子,其效果不言而喻。城市文化建设的主 体是城市居民,政府只是规划者、服务者、管理者。 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规划者、服务者、管理者,政府应该把更多的资金和注意力放 在非营利性艺术活动上,放在满足本地居住人口的文化需要上,包括前面所说过的完善 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城市文化空间,民间文化的繁荣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之 所在,也是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国际城市的基础。

    作者简介:范美霞系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