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城市符号 >

关于构建新世纪上海城市文化的几点思考

时间:2009-12-17 14:3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明确指出: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可见,经济全球化从来就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任何国家必然要面对的现实,任何国家都得清醒地把握住局势,要有自己的自觉。文化,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原动力,是城市精神的支撑。上海的城市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沉积点,它理所当然地是上海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正迎接新的挑战、构建更有活力的城市文化之际,对有关上海城市文化的一些问题作点梳理和思考,还是有实际意义的。
那么,有哪几个问题呢?我考虑的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新世纪构建城市文化的责任和目标。所谓城市文化,它是一个“脉”,是一段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人们岁积月淀地创造、积累和发展着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一种地域文化。也就是,城市文化是历史的、时代的,其先进水准寓于时代性之中。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要求,赋 予城市文化的状态以不同的时代内涵。塑造新时代的诚市文化,必须着眼于时代要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在时代发展前列。当今,面对西方强势文化咄咄逼人的态势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把上海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内在要求,上海要培育和塑造与自身地位和形象相称的城市文化的责任,历史地落在了当代上海人的肩上。构建的目标定位祗能是既传承历史文脉,又凸显时代风貌,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有个性的有机统一。因为,虽然经济全球化西方高度发展的文明平台会给文化以重大影响,然而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最为重要的部分,是维系着一个国家、乃至城市生存、发展的特有的资源,是使自己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特有的文化现象。上海不同于其他城市,它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二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上海完全有可能构建起有个性的、进取的新理性认知,以创意性的思维方式,确立起上海城市文化新的风貌,使之不被澎湃而呈的西方文化大潮所淹没,永远保住国内城市的领先地位。
第二,要传承上海拥有的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精神的灵气。海派文化,是上海这座城市所拥有的宝贵财富。它是上海这座城市所处的特殊历史和人文环境所致。尤其是1840年雅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大潮呼啸而来和1894年孙中山先生率先高举“振兴中华”宏伟旗炽的感召下,多少欲强国富民的志士仁人思辩精华的崇高思想、气象万千的文化意蕴,各种文化汇集于沪地,交融、渗透、整合,形成了支撑人们行进的独特氛围。人是展示城市精神的主体。上海,既非“物华天宝”的产地,也不是“人杰地灵”的故乡,可她能敞开胸怀,五洋杂处,人才荟萃,让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聚居、拼搏而为之增辉。这正是沪上“海纳百川“精神之所在,正是这股灵气创造出了昔日的海派文化。今天,伴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伴随着现代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伴随着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城市文化的建设,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地更新观念、更富活力、更具魅力。比如,今天在城市转型的文化思维上,上海就应自觉地意识到:之所以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打造国际金融、航运、信息和文化中心,为的是让上海能尽早地与国内沿海城市一起成为我国内陆工业化社会和西方先进发达国家的后工业化社会的连接点,组成我国经济的神经系统。而上海能否完成后工业时代的转型,成为我国经济的神经系统中的重要节点,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服务,其关键就在于它的文化水准能否达到更高层级。因为,后工业社会的经济动力是能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创造者”, 只有那些能营造创造者生活方式的城市,才可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创造者聚集,才可能有后工业时代的繁荣。又比如,在如何对待人才的问题上,今天我们对人才的认识也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要十分注重识别和鉴定,切忌浮躁。人才,许多是有学历的,但有高学历的未必都是人才;不少优秀人才来自海外,但海外归来的亦未必都是人才。城市发展,以智力创新为源。创新来自新点子,新点子出自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对人才的标准有了新的高度,将城市的文化水准推向新的层级,实现经济增长路径从粗放型至持续高增长的根本转变才有实现可能。
第三,要提升城市“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文化内涵。“四海之内皆兄弟”是儒家的箴言,它与墨家所主张的“兼爱”、“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一样,都是对古代的等级观念,呼唤公平公正。公平公正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古人如此,公平公正更应是我们中国特色城市文化题中应有之义。不论来自何方,给各人的发展提供公平的机会和条件。
小平同志在1992年就指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上海既然是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名列前茅的城市,要是上海能在公平的方向上处理或理顺收入分配问题,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民大众共享发展成果,必将极大地激励人们从事劳动的热情,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人际关系正由以往的亲情关系、熟人关系向业缘关系、法理关系转变,市场竞争的公平、公开、公正原则更多地表现为利益、契约关系和自身社会价值的追求。分配问题,巳是近几年成了社会最关注的问题。如果对连续多年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上海,再不适时地正视并抓紧解决收入更加公平公正的分配问题,这不仅关系到经济增长的持续性,而且也关系到能否真正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目标。目前,分配不公的问题是客观现实,不仅低收入者对此有抱怨,就是中等收入者、甚至相当级别的公务员中有时也有情绪和不满。可见,这该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第四,要形成培育和塑造新世纪上海城市文化的机制性保障。新世纪上海城市文化的培育和塑造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进它的实践过程,就是它不断提高、发展和升华的过程。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它深深地熔铸着市民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是城市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软实力”。新世纪新阶段上海城市文化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既需要全社会的大力参与,更需要有强有力的引导和提供保障性的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理应是推进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机制性保障。“软实力”的建设,也应像发展经济“硬实力”那样,把培育和塑造市民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心理取向等方方面面的精神领域内容,也要制订出规划,对如何实施操作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作分解。各行各业、各部门,按照所分担到的分解责任,结合各自的资源优势,有条不紊地协同实施、各司其职,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合力和局面。各部门还应把发现、培养和树立实施进程中,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不同层面、不同岗位、不同类型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作为经常性的重要工作任务,以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榜样力量,起到引领夯实“软实力”的实效性教育。
第五,要树立构建新世纪上海城市文化的示范效应。文化的培育和构建涉及全社会,跨及很长的历史过程。然而,它必竟是一项实践性、操作性十分凸显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邦助和引导全社会人们全面、深入、细致和准确地了解、把握社会变革所引起的人们生存方式的变化及其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影响的一门极其广泛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示范的效应和榜样的力量是重要的。有关调查表明,有些社会现象连续几年高居社会最关注的问题,祗要真的下决心的话,相信各行各业、各部门准能列出该理顺关系,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的。有学者在报端撰文呼吁的“潜规则”之忧指出,许多社会现象明明是不合法的,但却在禁区边缘大行其道。比如,所谓的“灰色收入”问题,多年来越演越烈。名目繁多,办法各显神通,数量越“灰”越重。“预收外”远超“预算内”的已不在个别。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合法与不合法怎能混淆。其实,说穿了,万变不离其宗,所谓的“灰”,都来自国有资源巧妙不同的“加工”和“变种”。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公开化”、“透明化”。但愿正在探索的“阳光”工程,该是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贴良药了吧。又比如,也是从报端所知,我国每年各地出国考察、培训之经费大得惊人。今年,国务院已下达指示,规定今年出国考察费用控制在“零增长”。这个规定,在当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不然让那些变了味的考察、培训,名目繁多地从国内名胜“游”到世界各地的公费旅游,大把大把地花费着纳税人给国家的贡献。怪不得国外有统计,往欧美旅游人员的日均消费额,以中国游客为各国之首位。党政部门拥有审批出国的绝对权力,趟若各级党政部门率先垂范,先易后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各级党政机构,无论领导还是公务人员都能切切实实地从自我做起,做到遵守行为规范,为广大市民当好培育和塑造新世纪城市文化的榜样,那该多好呀。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神态。胡锦涛同志殷切期望上海要走在全国前列,不仅指经济、政治,还包括文化等全面走在全国前列。中央的期望,鞭策我们要有自我的文化自觉,牢牢地把握住独立、进取的文化定位,把软任务实做,切切实实地加块城市文化发展步伐,使上海的文化“神态”在世人面前充分展现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风采。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