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城市文化 > 城市符号 >

城市文化建设“高热”,应注意“特色危机”

时间:2009-12-17 13:4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近几年,全国各地出现了城市文化建设高潮,尤其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后,城市文化建设更是火热开展。应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向世界敞开,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问题。随着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城市文化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许多地方花巨资建设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等,一方面表现出城市文化建设的极大热情,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探索发挥城市文化功能的更好形式。
    首先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动机问题。不容否认,许多地方领导将文化设施等的建设当成政绩工程。文化场馆越建越大,有些场馆建成后难以发挥其功用,甚至维护费用都成问题,有的还举办各种产品展销等商业活动。这些设施最终都成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并没有发挥其本身对市民的文化熏陶功能。我建议文化设施的建设应该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最好有硬性指标,比如多少平方公里内应该配备多少文化设施。以图书馆为例,一个城市可能有几个非常大的图书馆,但现代人的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往返借阅时间难以保障。在美国旧金山,每个区都有图书馆,图书、光盘、录像带等可免费借阅,便民利民。我们的城市也可以在社区、街道设有小型图书馆或借阅室等文化基础设施,方便人们随时查阅各种图书、期刊及上网,等等。城市文化建设的动机只有从百姓的根本需要出发,才有利于城市文化功能的真正发挥,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另一个严重问题是特色不足。许多城市都有广场、音乐喷泉、所谓标志性建筑等,但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原因有二:一是不了解历史,二是不了解民众实际文化生活的需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挖掘不够,只吸取精华,但没有去其糟粕,只说“好”,不说“坏”。每个城市都在讲自己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却没有真正认识到文化中的某些糟粕。以东北“二人转”为例,“二人传”本身是由许多民间戏说组成的,赵本山等艺术家在创作及表演时可以拿捏好分寸,但对于普通群众来讲还要慢慢引导。再以上海为例,上海认为自己的城市文化是“海派”,其实“海派”除了海纳百川外,还有“华而不实”的意思,所以“海派”二字并无特色。再者,严格来讲,上海这个城市没有悠久的历史,是个现代化的城市,打“六千年文化”的招牌还不如直接打“现代化城市”的招牌。由此可见许多城市对历史的解释与挖掘往往不够精确,找不到自己独特的、独有的城市文化特质。城市文化建设多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多围绕经济利益展开。
    这里我想说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问题。现在各地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夜郎自大,盲目申请,甚至闹出笑话。而一旦申请成功,就成了一棵摇钱树。比如广东凉茶申请“非物遗”是因其古老的文化历史、独特的配方及生产工艺,现在却硬套在用现代设备大规模生产的产品上,所以,目前的“非物质文化凉茶”只不过是批量商品的广告标签了。如果想继续把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应该继续培训好制作凉茶的师傅,将优秀的工艺传承下来。某种程度上,一些宝贵的传统不一定非要申请什么文化遗产,重要的是避免“建设性破坏”和“开发性破坏”。再者,目前的城市文化建设多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但一个城市的居民才是一个城市的主人,应该适当地让民众多参与。
  (责任编辑:玮锋)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