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金报讯 最近随着雨季来临,不少地方受到暴雨袭击,一些城市再次上演“看海”剧情,有些城区甚至出现了地面塌陷。相关调查显示,无论是新兴城镇还是已然发展成熟的大城市,都面临着来自地下管网的挑战。 新城:管网建设艰难起步 在紧邻重庆的湖北省利川市谋道镇,随着一批批重庆开发商入驻,曾经的小山沟苏马荡成为繁华的新城。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急速扩张,一些问题开始暴露出来。多年来,镇上几万人的生活都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直排,如今,原本清澈的河流成了臭水沟。谋道镇书记王智说:“污水直接流入长江,对整个长江中下游都造成污染,所以我们今年将把苏马荡开发的资金用来改造老集镇,准备今年年底启动老集镇污水管网的改造。” 事实上,不仅是谋道镇,利川除城区以外,下辖12个乡镇几乎都没有地下管网建设。在离城区不远的凉雾乡,刚刚建起了一个污水处理厂,集镇的管道也才刚刚接通。污水处理厂边上的马前河是清江的上游,直到今年以前,凉雾乡上万人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利川市长张涛说,这是市政府自己投资的项目,一共花了3700多万。 据张涛介绍,利川现在采取BT(建设-移交)模式,就是由投资方来垫资,项目建成后政府分三年再回购,以此减轻政府资金的压力。按照计划,利川12个乡镇都要分期分批改造和兴建地下管网,资金压力很大。 隐忧:旧账未还新账又来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万敏,经常给一些中小城市和乡镇做建设规划。他发现,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城镇中,基础设施系统配套始终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缺陷,普遍偏重地上而忽视地下,对于小城镇地下管网的家底似乎没有人能真正说得清。万敏认为,中小城镇首先面对的是能不能建得起地下管网,其次是建好了有没有钱来支撑运营。 万敏表示,地下管网持续投入下去,累积起来是相当大的数字,所以出现了一些地方如果财政支持配套不够的话,干脆建好了不用,因为用得越多亏损越大。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地上与地下的投入比例应为4:6至3:7,地下的投入比地上要多得多。但在中国,这个数字远未达到,百万级以下的新城几乎都没有管廊。万敏认为,利川的情况在全国的三四线城市非常普遍: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欠账还没还,这几年新城镇的建设又开始了。 危机:城市“血管”老化失修 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刚刚用了两年的时间对全国大中城市的地下管网做了详细的测绘调研,这也是建国以来中国第一次对城市地下管线进行摸底,这一次摸底让委员会的刘克会十分担忧。 刘克会说,地下管线相当于城市的血管,但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城市“血管”不仅超期服役,而且没钱进行维护。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我国地下管线已达到148万公里。而刘克会在调研中发现,全国没有一个城市能拿出一份精确的地下管网图。去年的青岛爆燃事故,今年的兰州水危机事件,市政管线和石化管线交叉建设,各自为政,谁都拿不出精确的管线图纸。 刘克会介绍,这里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组建了地下管线联盟,要求所有相关机构合作,绘制精确的地下管网图,美国各州成立了“811”一呼通中心,和火警电话同等重要,施工方只要拨打811,就能拿到准确的管网图,由此减少了管网事故。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