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大干一百天、环境大扫除”专项整治行动自4月10日开展以来,已曝光39起“脏乱差破”问题。“不过,没有一处问题来自通过标准化验收的单位。”5月4日,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简称“城治委”)工作人员李农告诉记者。 去年7月1日起,南京市正式实施城市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此前,南京在全国首创《城市综合管理指导标准》,内容涵盖市政设施、背街小巷、公共交通、窗口单位、单位责任区(院落)、居民小区管理等33个领域,涉及环境卫生、绿化、设施管养的1900多条具体标准,城治委作为市政府依法设立的协调议事机构,组织实施标准化建设、验收及考核。 “城市管理不是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具体的标准、指标来体现。”南京市城治委综合协调处负责人周维山介绍,标准化建设是一套体系——在市级层面建立基本的指导标准,到了区、街及各部门、行业等落实层面,每个单位再根据自身特点,量身制定各自的管理标准加以细化。人员、设备和管养经费及绩效考核有了清晰“对标”,管理得以更加规范、精细。 新的城市管理思路成效如何?龙江体育馆是青奥会柔道、摔跤比赛选定场馆,成为南京市体育系统第一家通过标准化建设的单位。该馆副馆长张云鹏告诉记者,3月底青奥会代表团团长们前来参观时,对场馆内外优美整洁的环境纷纷竖起大拇指。南京地铁集团调整站点招商业态,劝退一批气味大的商铺。宁芜公路江南段(205国道)去年进行标准化建设,如今已成为国省干线示范道路。 目前在南京,纳入综合管理标准化建设的管理单元共计20561个,其中4498个已通过标准化验收,占21.8%。已通过标准化建设验收者,大多是所辖管理单元(单位)数量少或一些“有钱”的单位。“标准化推进,越往后越是‘攻坚战’。”长期关注城市管理的南京警方工作人员胡玉章认为。 “标准化管理重在长效,不失为城市的‘系统性治理’。”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认为,城市事务管理分解到两万多个管理单元,根据各自情况分别施以不同标准,体现了市民友好型、适用性原则,有助于城市实现从点到线、到面的有效管理。制定和完善标准时,应明确出资者,以及出多少、怎样出,比如保洁、绿化、市政设施养护费用,政府该出多少,就应按照标准配置到位。南京市城治委办公室副主任、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顾大松说,政府提出基本标准、各管理单元加以细化,使得城市管理实现多元参与、有章可循。本报记者 王佩杰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