沣河大桥下不远处就是沣渭三角洲——渭河水质最好的一条支流沣河在这里汩汩流入渭河。尽管离市区还远,但这里未来将是三座新城交汇点:以沣河为界的沣西新城、沣东新城,以及以渭河为界的秦汉新城。这三个新城是未来西咸新区的一部分。 8月19日,当地政府召开“渭河-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之龙脉”研讨会。会上,陕西西咸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军说:“西安城市建设的"渭河时代"已经来临。” 随着“大西安”的逐渐扩容,其城市新区向西、向北跨越渭河发展已成事实。尽管一些学者并不同意把渭河看成“城中河”,更加强调其自然河属性,但从现实看,渭河终将穿西安城而过,成为这一逐渐复兴的国际化大都市之重要拼图。 对于渭河治理而言,这无疑亦意味着全新局面和挑战。前有上游层层截流,后有三门峡河段“潼关高程”水患,长期沦为“关中下水道”的渭河如何实现治理,一直是陕西心腹之忧。而今,当地汹涌奔放的城市化进程将这条河流纳入城市腹中,渭河能给城市带来什么?它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条水患多发的河流与城市如何相处?仍有待于当地探索。 城市的诉求 建国以来,历经数轮城市总体规划,渭河一直是西安主城区之严格边界,直到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成为国家战略。 今年6月,陕西省宣布成立西咸新区,并明确其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路径”。 西咸新区地跨西安、咸阳两市,渭河穿越而过。新区辖区面积882平方公里,约相当于目前西安市主城区面积之两倍,是当地力图另辟空间之新城。“西安跨渭河发展,符合线性城市的发展理念,”王军说,“渭河是人文龙脉,周朝建都沣河沿岸,秦咸阳宫在渭河北,汉长安城在渭河南,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一定是以西安城为核心,沿渭河拉长。国际化大都市的蓝图,不是西安和咸阳两个城市组合起来,应当是以渭河穿城而过,像项链一样,西安、西咸新区、然后是关中城市带,若干城市组成一个大城。” 西咸新区下属的5个新城规划已在制订,部分已形成初稿,而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近乎于此同时启动。西咸新区的官员希望“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的山川风貌重现于这座故都。“西咸一体化使这个大都市从过去的滨河发展到了跨河,发生了质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西安许多的要素都需要重新认识,渭河是西安的母亲河,现在由边缘进入中心,许多概念需要厘清。”西安市规划委员会总规划师韩骥说。 一方面,地方政府正急于搞清楚:渭河未来能为西安提供些什么?能否承担更多的城市功能?但另一方面,渭河治理的现状依然严峻。“大家都说"中国的防洪在黄河,黄河的防洪在渭河",指的是凡是中国防洪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在渭河中都可以遇到。”陕西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陈文军说。 河流的困境 渭河治理历来是关中老大难问题——上有截流、中有排污、下有三门峡,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困境,殊为不易。 渭河大概2到3年就要发生一次洪水,属于洪水灾难多发地,渭河的河道现在的承载能力大大下降。而三门峡水库运行以后,渭河进入黄河的水源受阻,水位抬高,渭河逐渐从地下河演变成地上河,南山支流也变成了地上河,而且堤坝质量都不高。 当地一度将根治渭河的希望寄托于改变三门峡,为此陕西老省委书记安启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抛出“炸掉三门峡”的激进之言,但事涉陕西与河南、与中央的关系,难以成行。 “随着近年来三门峡运行方式的数次调整,也产生了一些效果,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陕西省水利厅官员说,“对于三门峡,基本上我们现在只能接受这个平衡”。 陕西省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变现状。从去年开始,一项被称作渭河史上“涉及河段最长、投资规模最大、动员力量最广、涉及领域最多”的治理工程被付诸行动。据估算,该计划总投资超过600亿,希望在5年内“根治渭河”。 若干历史性工程将在今年启动。今年7月,被称作陕西省内“小南水北调”工程的引汉济渭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该项汉江取水补充渭河水量,预计工程全面完工后年调水量15亿立方米左右。 当地学者则透露,旨在拦截渭河主要泥沙来源的泾河东庄水库项目,也有望在今年获得审批通过并启动,该项目总投资将超过200亿元。 按照渭河的现实和陕西省的理念,渭河综合治理对上、中、下游则因循了不同的治理思路,概括言之,上游宝鸡段更注重水面水量,中游咸阳、西安段更侧重沿岸生态,下游渭南段则以堤坝加固为主。 相比于上游、下游已有明确治理思路的增加水量、拦沙和加固堤坝,如何明确中游治理的行动思路,显然是更为现实的问题。在新的背景下,渭河和城市将如何相处? 城河共生 8月10日,西咸新区进行渭河生态景观带规划评审,一份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最终胜出。 这份规划称,“不希望把河流和城市生态隔断,我们希望在更大的范围内,恢复它的生态作用,让城市的中央公园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让河流、文化遗址和城市真正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中央公园的构架,让文化遗址、生态环境,形成城市中最具活力的一个中心。” 规划将在治理中使用一些新的技术,“我们希望在渭河的河滩建立大量的湿地,同时通过湿地这样自然的方式,净化渭河的水质,在河道规划中,我们强调河道自然的态势,避免形成过多过大的人工湖,希望通过滩地净化渭河的水质,让渭河重新回到渭河百里清的历史上的形态。” 有些类似纽约的中央公园。当时做纽约中央公园规划的时候,这么大的公园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后来,这里成了纽约最有活力的地方。 但显然,体量巨大的渭河不可能仅仅是公园。在地方政府看来,在渭河沿岸规划设立一定数量的产业项目、布局适度的城市功能,亦为可行之举。 一位多次参与渭河治理规划的当地学者说,“如此大体量的生态治理,上百亿的投入,显然不可能完全依靠财政资金,政府一定会引入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这也意味着,渭河两岸不可能全部搞成绿化林和公园,而是会有一定的产业用地、项目用地来做融资平衡。” 在规划评审中,许多评审组专家都对提交讨论的数个规划略有微词,认为在渭河两岸设置了过多的高层建筑和产业项目,并不妥当。原建设部城市规划司副司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景慧说,“许多规划单位把生态景观带规划做成了城市规划,生态谈得少,城市功能、产业谈得多。” 会后一位专家对记者说,“这实际上也反映了规划单位投政府所好的心态。” 清华大学教授文国玮不认同渭河“城中河”的提法,他说,“渭河不具备成为城中河的空间尺度,其基本属性是自然河,不能围绕渭河搞开发建设,而是要加强修复生态功能,建设大量生态林、设置大量禁建区、严格控制建设区。” 分歧实质并不在于“城中河”名称含义本身,也不在于理念——修复生态确实已成为一致共识,而在于未来的规划细则和行动细节。一些人担心政府可能会出现行动偏差,这将给渭河这条本身就多难多病的河流带来伤害,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吕仁义说,从其了解到的地方政府态度,比如说咸阳市,还是很倾向于将一些产业项目放在渭河沿岸,甚至于一些化工项目。 记者在渭河咸阳段也看到,一座巨大的石化工厂——中国石油(601857,股吧)长庆石化工厂就坐落于河岸不远处,距河岸仅数百米距离。 这将继续考量地方政府的智慧:随着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推进,其将渭河纳入“体内”已成事实,渭河本身生态修复、防洪治理已属不易,未来其作为“城中河”之角色到底如何体现、生态功能和城市功能、现实需求能否形成共识、河流与城市究竟如何相处等种种课题,仍有赖于进一步探索。中国规划网西安8月28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