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今日要闻 >

揭开北京中轴线的层层“面纱”

时间:2011-08-21 08:58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刘晶伟

  “中轴线”申遗,如今已被列入北京市“十二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作为世界上现存的最长的城市中轴线,老北京的中轴线已走过近600年的沧桑岁月。其实,我们每个人所亲闻、亲历、亲为的“中轴线”故事,也都是“中轴线”上一个个令人回味的音符。

  两岁时认识“天安门”仨字

  我是一位80后,两岁时,我有了人生中第一本看图识字书,窄窄长长的纸张,翻开第一页,就是天安门。蓝蓝的天空下,那红墙黄瓦甚是壮观,“天安门”三个字也是我最早认识的字。父亲告诉我,天安门在北京,毛主席就站在那城楼上,你长大了就能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啦!那时的我对父亲的话似懂非懂,但是天安门却长在了心里。若干年后,我考学进京,第一个国庆节便是在天安门广场上度过的。还记得前一天夜里我和同学在广场熬了个通宵,被熙熙攘攘的人群挤来挤去,只为了找个好位置看庄严的升旗仪式。工作了,我有幸留在北京,而且还在北京的正中心,离着老北京的中轴线是那样的近。每天都能看见胡同里晒着太阳聊天的老大娘,老人脸上深深的皱纹似乎在诉说着老北京的历史沧桑。

  工作着的日子总是忙忙碌碌,没有闲暇停下脚步去看看身边的美景,去欣赏近在咫尺的中轴线。终于有一天,我有了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能够在工作中尽情领略中轴线的魅力。我的工作单位东城图书馆和《北京晚报》合办《我与中轴线》的征文活动,我负责稿件的收集和初审。

  征文活动从3月12日开始,到今天已经5个月了,我发现,投稿的热心读者呈现出“三多”的特点,即来稿多、电话询问多、老年作者多。自活动启动以来,在读者中反响非常大,投稿数量和积极性远远出乎我的意料。当征文启事在《北京晚报》和图书馆门户网站上刊登后,读者的投稿便像雪片般从四面八方飞来。办公室的电话也变成了“热线”,来电的读者中有询问活动进展情况的,有打听稿件是否寄到的,有请教征文写法的,还有对活动给予鼓励和赞扬的。电话铃声一响起,我心中就一阵喜悦,大家是因为关注征文活动才打来的电话,那叮叮作响的电话铃声说明了我们的活动影响大啊!每当我接起电话,许多读者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今年已经××岁了,我在中轴线上生活了一辈子!”这短短的两句话就让我感到中轴线在他们心中的分量,那是他们相伴一生的老朋友,那情谊如同窖藏了多年的美酒一样甘醇。读者肖棣华先生不顾年事已高,由保姆搀扶着亲自登门送来稿件,他说,这稿子是他靠着放大镜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保姆轻轻地说,爷爷为了写好稿子连早睡的习惯都改了,深夜了还趴在桌前想个不停。

  蝇头小楷可作字帖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电子邮件以其方便、快捷成为许多人投稿的主要方式。然而由于这次的投稿人中多为年纪较大的读者,因此采用传统邮寄方式投递的手写稿也数量颇多。自打征文开始,我上班第一件事便是去取读者来信,拆看信件是我每天最开心的事情。且不论征文的内容如何,单看文字就是一种享受。行书、楷书、宋体字、繁体字,无所不有。虽然是手写的稿件,可是干净整洁、富有生气,绝不亚于打印机打出来的方方正正的铅字。许多读者的书法功力深厚,令人叫绝,好几位老先生的字我都想拿去当字帖临摹呢!记得一位名叫俞绍堃的先生,第一眼看到他用蝇头小楷书写的信封就被震住了,打开信封,里面竟然装着一篇他用竖版信纸写的寄语。从纸张到文体,无不透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作为一个年轻人,那时恍惚间有种时空倒流的错觉。一位叫关之彦的读者文章通篇用宋体写就,一笔一画认真至极,不光是我,连身边的同事都啧啧称赞。在手写信件越来越少的今天,我所收到的投稿信件无疑将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遇有精彩的稿件,连馆长肖佐刚都要细细品读,同事间也会争相传阅,富有感染力的片段我还会大声念出来让大家分享。随着征文活动的深入,连同我在内,图书馆的几名工作人员都把读征文当做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大家各自捧着一沓信件津津有味地读着,看到熟悉的情节就七嘴八舌议论起来。读完了作品不免感慨万千:时代在进步,人也在进步,有的老先生虽然年纪大,但并未与时尚文化脱节,文章中也会蹦出“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流行语,让人读来忍俊不禁。中轴线征文还带动了我们全馆工作人员的学习劲头,促使我们学习中轴线的历史、热爱中轴线的今天、关注中轴线的未来……

  东城图书馆来往借书的读者络绎不绝,慢慢地一些读者相互熟识,见面便聊聊读书心得。自打征文活动开始,他们的话题就不仅限于图书了。“看昨天的‘五色土’上发的‘中轴线’了吗?哎哟,那文章写得真棒,我们家原来就住那儿……”“是啊,读了那篇就想起我小时候了。”聊着聊着,俩人都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读者兴致高了也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聊几句,对看过的文章品评一番。有的读者甚至拿着《北京晚报》找到我们办公室,询问投稿的事,末了还和我交流一下之前发表的文章中他所喜欢的作品。

  沿着中轴线“低碳游”

  慢慢地,我不满足于从来稿中了解中轴线,开始自己动手揭开中轴线的古老面纱。身处图书馆坐拥庞大的资源库为我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先后查阅了《光绪顺天府志》、《日下旧闻考》、《帝京景物略》等古籍文献,对投稿中频繁出现的崇祯皇帝吊死于景山老槐树的典故进行考证;也翻阅了今人刘洪宽创作的画册《天衢丹阙》,对中轴线的历史风貌有了大致了解……休息时,我还骑着辆自行车,沿着中轴线“低碳游”,骑到钟鼓楼那儿看看两座古老的建筑,在鼓楼下驻足,仿佛能听到当年的钟鼓声声。一群鸽子响着鸽哨掠过钟楼,也掠过我的心头,这鸽子不知在钟鼓楼盘旋了几百年,此情此景依然没变。到地安门,我好奇地问纳凉的老人,“您还记得地安门的燕翅楼长什么样儿吗?它有多高?”老人眯缝着眼回忆道:“当然记得,我最喜欢小时候那燕翅楼的模样儿啦!”

  不知不觉中,我知道了许多老北京人都不见得知晓的逸事,乘坐出租车走在中轴线上时,也能和的哥聊上一段中轴线的故事。这一条中轴线,就是老北京的一段史,老北京的一段情。现如今,中轴线更是历史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同时焕发着古老和青春。若想了解北京城,不在中轴线上走几遭,绝对体味不到老北京文化的精髓,也绝对领略不到老北京的精彩。

  许多热心读者十分关注《北京晚报》上发表的征文。有的读者打来电话说某一期的作者是自己多年未联系的老同学,希望我们牵线搭桥,让他们再续前缘;有的读者针对征文的内容进行历史考证,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一位读者为了证实前门庚子之战的发生时间,特意登门送来了记录这次战争史实的碑文拓片和他搜集的相关地方志、人物志。

  这次征文得到了许多知名作家的鼎力支持。北京市文史馆馆员李滨声、赵书、杨良志,作家赵大年、徐城北、肖复兴、韩小蕙、何西来、梁秉堃等纷纷执笔书写自己心中的中轴线。

  目前,中轴线征文活动仍在持续着,我心中的那份感动也在延续着。刘晶伟

  相关链接

  老北京

  有多少座城门?

  历史上的北京城到底有多少座城门?一般的说法是“内九外七、皇七禁城四”,共27座城门。具体为内城正南的前三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西面的阜成门、西直门,北面的德胜门、安定门,东面的东直门、朝阳门;外城即南城七门:永定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广安门、东便门、西便门;皇城七门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其南面还有大明门(大清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禁城四”是指紫禁城四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九门走九车

  是啥意思?

  老北京有“九门走九车”之说。“九门走九车”,是指内城九门各有其相应的功能。封建礼制对进出城门有严格的规定,九门各有分工严明的用途。

  正阳门走“龙车”——

  正阳门位于内城南垣的正中,最为高大,为皇帝出行专用,走皇辇宫车,箭楼门洞的对开铁页大门和“千斤闸”,只准皇家宫车和祭祀时的仪仗队伍出入。

  崇文门走酒车——

  崇文门又名哈德门,也是“税关”。当年运抵京城的美酒佳酿大多从河北涿州等地运来,运酒的车先进外城的左安门,再到崇文门上税。

  朝阳门走粮车——

  朝阳门为江南粮米漕运入京之门,漕粮到通州后,经通惠河、护城河由朝阳门存入粮仓,所以朝阳门俗称“粮门”。

  东直门走砖瓦木材车——

  东直门为土木建筑材料入京之门,过去的砖窑都设在东直门外,从南方运来的木材也从东直门进城。

  德胜门走兵车——

  “德胜”二字因与作战“得胜”谐音,口彩好,皇帝派遣军队出征,必走德胜门;得胜回朝,国泰民安,走安定门。

  安定门走粪车——

  尽管出兵得胜、收兵而归要从安定门进城,但由于安定门外过去是北京主要的粪场,所以城中垃圾、粪便都要从此门外运,故安定门走粪车。

  西直门走水车——

  过去的皇帝不喝城里的水,皇帝御用之水均取自玉泉山,运水的车都要走西直门。

  阜成门走煤车——

  因为北京西面的门头沟一带是产煤之地,门头沟的煤要进北京,最近的门儿就是阜成门。因此,阜成门成为京西煤炭入城之门。

  宣武门走囚车——

  因清代刑场设在宣武门外的菜市口,犯人行刑,要从宣武门出去,在菜市口问斩。宣武门也被称为法门。中国规划网北京8月21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