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今日要闻 >

珠三角城市大美“90强”亮相

时间:2011-08-19 09:52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王艳

顾作义

 

庄伟光

 

李明华

 

曾宪川

 

赵健

 

  名山大川、繁荣都市、秀丽水乡……90幅美轮美奂的画面一一从荧幕上翻过,将人们带入如诗如画的珠三角美丽世界……

  昨日,由省文明办、省旅游局、南方日报社、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珠三角城市景观建设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省内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汇聚一堂,就珠三角城市景观建设的路径和未来展开研讨。研讨会上,“珠三角十大景观”候选景观90强成为主角,专家们从自然生态景观、历史人文景观、现代城市景观三个层面对候选景观进行深度点评。

  在专家们的点评中,各个类别的景观之间的PK逐渐显现。

  专家读城,PK味儿很浓

  “幸福美卷珠三角十大景观评选活动”启动后,在为期近两个月的城市初选阶段,共吸引了近百万人次投票,最终产生“珠三角十大景观”候选景观90强、“珠三角特色景观”候选景观45强;根据入围结果,《南方日报》重磅推出《幸福美卷九城如画》,揭开大美珠三角的第一层神秘面纱;而昨日的城市景观建设研讨会,又将评选活动推向新的高度。

  研讨会上,专家们对珠三角十大景观评选活动表示高度肯定,认为候选景观90强景观集中体现了珠三角的美丽精华。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景观进行具体点评时,专家之间也出现了观点交锋。例如在点评惠州入选景观时,就罗浮山和惠州西湖的PK,专家们出现了泾渭分明的观点。

  景观之间的PK,也进一步凸显了景观之间的差异化,对改变珠三角长期备受诟病的“千城一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昨日的研讨会上,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所长庄伟光积极为“千城一面”把脉问诊。他建议,未来珠三角城市景观建设,重中之重是要提高城市规划和设计水平,尤其是推进体现地域特征的城市色彩规划。

  城市景观须有特点成为共识

  专家认为,珠三角十大景观评选对提升珠三角城市景观建设水平,提升区域品牌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珠三角城市景观建设之路该怎么走,专家们也纷纷出谋划策。

  “没有故事的景观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李明华比较看重景观的历史文化性,他甚至建议,可以在广州的江面上开辟一个大型的实景剧场来表现广府文化。

  广州美院副院长赵健建议,珠三角城市景观建设要做足“水”、“绿”、“岭南”三篇文章。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曾宪川对“珠三角十大景观”候选景观90强中的15个现代城市景观进行了缜密梳理。他认为,珠三角城市个性应表现在低碳高效、生态绿色、可持续、高品质的城市景观上。

  中科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徐君亮比较青睐“海洋文化”,他建设广州可以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通过评选活动,珠三角区域将有统一的旅游品牌,并将告诉未来世界不一样的珠三角。”庄伟光对珠三角十大景观评选充满了信心。

  观点

  城景要凸显岭南文化特色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 顾作义

  各位专家对珠三角十大景观候选景观进行了点评,对珠三角城市景观建设的意义、目标、路径和要求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听了之后很受启发。专家们提出,当前珠三角城市景观建设中,存在城市建筑趋同、建筑群体不够协调、历史文化得不到有效保护、城市规划对自然山水尊重不够、城市景观精品太少等问题,值得人们反思。

  结合我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实际,我对城市景观建设有几点建议:一是要加强现有城市景观的包装、提升和推介;二是要加强城市新景观的规划设计;三是要凸显岭南文化特色;四是要适应自然生态特色;五是要注重标志性景观建设;六是要注重公共艺术空间的营造;七是要打造城市景观品牌。

  城市景观是看得见的幸福载体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主任、南方日报社社长 杨兴锋

  珠三角文明城市群是珠三角人民幸福生活的共同家园。当前,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正从共建珠江景观带、共建滨海景观长廊、共建珠江文化带、共建珠江绿色水系、共建爱心家园、共建文明生活引领区、共建乡村文明圈等方面深入推进。城市景观则是文明城市群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老百姓能够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幸福载体。换句话说,城市景观是载体,生态文明是路径,幸福生活是目标,这三者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幸福美卷―珠三角十大景观评选活动”是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建设的一个重要创举,重新认识和评价珠三角宝贵的景观资源,是打造珠三角区域品牌、推动区域文明整体协调发展。

  专题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纪蓓 雷贤辉 吴艳珑 统筹:南方日报记者 何又华 王军

  专家解读

  评选展现别样珠三角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所所长 庄伟光

  珠三角城市对“城不像城,村不像村”、“千城一面”、缺乏个性等问题的反思和改进已有多年,目前塑造城市特色景观取得了不俗成绩。

  总体而言,珠三角城市高品质景观群形态初显。未来珠三角城市景观建设,首先要提高城市规划和设计水平,尤其是推进体现地域特征的城市色彩规划;其次是高度重视城市绿地景观建设,保障一个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并加强城市文脉延续和历史文化保护,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千城一面”、城市缺乏内在精神支撑;另外,要打造高质量的城镇公共空间。

  通过这次景观评选,珠三角将有统一的旅游品牌,并将告诉世界一个不一样的珠三角。

  城市要找到自己的故事

  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主席、广东省文化学会会长 李明华

  没有故事的景观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貌似批量生产、规模复制的建筑群让游客难以判断“我到了哪一个城市”。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山水城市,但珠江水丰富的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广州母亲河不仅担任阅览羊城美景的任务,还有展示羊城之史的使命。因此,可以在江面上开辟一个大型的实景剧场来表现广府文化,其中可以讲述黄埔文化、海上丝绸之路、西关小姐等具有岭南风情的历史故事,展现广州历史文化之城的魅力。

  城市景观应体现三大特色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曾宪川

  作为城乡规划方面的专家,曾宪川对“珠三角十大景观”候选景观90强中的15个现代城市景观进行了缜密梳理。在15个城市景观中,广州新中轴线被专家们频频提出。曾宪川认为,广州中轴线空间城市中心区域地位突出,充分展示了国际都市的城市形象与气魄。

  珠三角城市景观建设如何助阵最具活力的城镇群?曾宪川认为,珠三角城市景观的发展应该充分基于珠三角城市景观的区域特色,充分发掘珠三角城市景观的人文特色,充分发展珠三角城市景观的时代特色。

  做足水、绿、岭南三篇文章

  广州美院副院长 赵健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现在不可能一揽子解决珠三角景观建设近30年积累的问题。在这种思路下,大家能做的就是以现有条件为基础,梳理现状,做能做的事情。

  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点、线、面”三条路经提升珠三角的城市景观。“点”的方面,比如说户外广告,不能光拆,而是要去管理规范它。再比如城市公共艺术,南宁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通过红花绿树,让城市形象提升了许多。关于“线”,目前广州人行天桥都做了绿化处理,这很难得,但城市干线、珠江水面大桥的景观处理还有待改进。关于“面”,以伦敦为例,伦敦建了千禧桥和泰特博物馆,前者虽是一座桥梁,但被当成工业产品一样打磨,成为伦敦打造创意之都的“导火索”;后者原先是个发电厂,改造后变成时尚中心,一下子扭转了伦敦给人留下的刻板印象。

  珠三角景观建设,也应在特色上下工夫,多在水、绿、岭南特色上做文章。中国规划网广州8月19日电 记者王艳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