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今日要闻 >

广州十年磨一剑 打造全球金融中心区域

时间:2010-12-28 09:54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贾肖明 高国辉

随着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陆续落下帷幕,承办两大盛会的广州也随之步入了“后亚运时代”。借亚运东风,作为南中国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广州,后续如何发力?

“广州市政府应趁亚运会之东风,加快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郑德珵建言。记者获悉,亚运期间,金融服务成功实现了“零事故、零风险、零投诉”,给运动员和游客们留下了极好的印象。而广州立足广东、辐射华南、面向东南亚,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雄心,也在熊熊燃起。

广州金融办主任周建军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在这幅横跨十年的宏伟蓝图中,广州将携手珠三角其他城市共同构建全球金融中心区域。

●目标

2020年,广州要建成国家区域金融中心

今年年初,在城乡建设部编制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广州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一起,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也是其中唯一非直辖市的城市。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意味着广州市将成为参与国际城市竞争的‘国家队’一员,这其中金融业的作用不可或缺”,在参加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专项调研时,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表示。

翻开历史画卷,“六脉通海,青山入城”的广州城,过去曾是中国金融业的领跑者。

1757年,清朝锁国政策出台,广州成为唯一的一个对外通商港口,当时洋行林立的十三行街,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金融中心区。中国首家保险公司、首家外资银行……纷纷在广州诞生;而当时十三行之一的怡和洋行富商伍秉鉴更是一度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世界首富”。

早在1993年,广州就提出建设现代化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遗憾的是,1997年突如其来的亚洲金融风暴,让在漩涡边缘的广州金融业遭遇重挫,随后长期处于“还旧账”的局面。

2005年,“轻装上阵”的广州,开始迎来金融业发展的转折点。

2005年初,《关于大力发展广州金融业的意见》开始起草,明确广州市政府将在财政、政策等多方面给予金融业支持,力争把广州建设成为带动全省、辐射华南、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同年,广州市金融服务办公室成立。2006年,《广州市金融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浮出水面,明晰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内,广州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2008年底,国务院批复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其中明确支持广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允许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建立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

今年9月,广州市召开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工作座谈会,市长万庆良要求加快建设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必须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谋划广州金融业的发展。

本报记者获悉,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论证编制的《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整体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根据规划,到2020年,广州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以上,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区域金融中心的水平。

●定位

扬长避短,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无论是北京金融街、还是上海陆家嘴,鳞次栉比的金融机构总部大楼直插云霄。如今的广州,有“黄金八公里”之美誉的东风路、天河北路、环市东路,汇聚了众多银行、写字楼,却少了当年十三行的风光无限。

“不是全国金融政策洼地,金融机构总部太少,是广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软肋”,广发证券董事长王志伟向本报记者表示。

除了缺乏全国性的金融市场交易平台、法人金融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外,广州市金融办主任周建军也向记者坦言,高端金融人才较少;直接融资比重偏低,上市公司数量偏少等因素也在制约广州金融业发展。

不过“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作为中国“第三城”的广州,也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

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看来,广州具备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条件,“广州是华南的商贸、经济中心,腹地广阔,金融机构包括国际机构代表处比较密集,同时也是东南亚国家进入中国尤其是华南地区市场的桥头堡。”

周建军向记者透露,亚运会之后,广州将着力培植10家左右位居全国行业前列、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法人金融机构,同时争取把规划中的珠江新城—员村金融商务区建成立足广州、服务全国、面向东南亚的金融总部基地,未来可以同陆家嘴、金融街相媲美。

此外,作为“千年商都”的广州,其大宗商品现货交易量在国内首屈一指。据悉,广州一直在积极争取恢复设立期货交易所,打造“广州价格”,形成区域定价权。

“缺乏集中交易的金融市场,想要建立金融中心是很难的,但建立一个证券交易所,几无可能,只能另辟蹊径,建立期货交易所。”林江建议,广州可联合香港申请建立期货交易所,胜算会大很多,而且获得双赢。而日前记者从2010小谷围金融论坛上获悉,广州联合香港申请期交所,已经为有关部门所考虑。

●动力

打造财富管理中心为“民富”与高科技搭桥

“穗深港三座城市如果按同一模式打造金融中心,必然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广州的一条可选路径是利用对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力,向财富管理中心的定位发展”。王志伟建言称。

广东藏富于民,“华南虎”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截至2010年9月末,广州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3615亿元和15786亿元人民币,资金实力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而作为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广州的辐射力毋庸置疑。

与此同时,经过沉淀之后,广州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正加速发展,目前已有股权投资和管理企业65家,承诺到位资金规模超过100亿元,已到位资金超过60亿元,其中,总规模50亿元的中科白云股权投资基金成为广东省第一只备案制股权投资基金。2009年广州产权市场成交金额达520亿元,居全国大城市第三位。广州的上市公司家数也开始井喷。自2006年广州金融办同时加挂广州上市办的牌子后,广州上市企业总数从30家快速攀升到了近70家。

周建军还向本报记者透露,广州高新区正在积极争取股权代办转让系统新一批试点,已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准备好了一批拟挂牌企业,只等政策明朗即可推进。

在资本市场对高科技企业热情追逐的时候,如何为珠三角的民富和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需求“搭桥”,为广州打造金融中心提供动力?

今年6月,广州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广州市股权投资市场发展的意见》,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金融市场不乏嗅觉敏锐者。12月初,广州西域联合股权投资中心在广州市正式登记成立,成为广州市第一家有限合伙制股权投资企业。可以预期,在造福“效应”的示范外,会有更多的“红娘”出现,盘活珠三角庞大的民富,借广东产业升级之东风,为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增砖添瓦”。

【权威访谈】

广州市金融办主任周建军:

定位“八大中心”

撑起区域金融中心

日前,本报记者就广州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未来规划和深圳的差异化定位等热点问题,独家专访了广州市金融办主任周建军。

南方日报:广州所要打造的区域金融中心,其具体定位是什么?

周建军:我们设想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具体定位是:积极开展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打造金融总部基地和产业金融创新基地,巩固提升区域金融管理营运中心、银行与保险业务中心、支付结算中心、金融教育资讯中心,以上四个中心是广州已经形成的优势,今后还要继续强化和提升;此外,还要加快发展财富管理中心、股权投资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商品期货交易中心,不断强化广州金融业的聚集辐射和综合服务功能。

南方日报:深圳已经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之一,同样定位于区域金融中心,广州如何与深圳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差异化发展?

周建军:广州、深圳是珠三角金融发展的两大支撑点,各具特色和优势,并具有在目前环境下不可替代的作用。穗深两个城市金融发展,完全可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广州的优势在于有很强的制造业、物流业等产业基础,应继续巩固在银行业、保险业方面的优势,将产业、物流、文化和金融优势结合起来,重点发展以金融总部基地为主的珠江新城—员村金融商务区和以产业金融创新为主的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科学城—知识城)。深圳的优势在于拥有证券交易所,可以重点发展成为证券、基金交易和风险投资等中心,同时借鉴吸收国际上先进发达的金融创新。

南方日报:目前广州正在建设“两大金融基地”,即珠江新城—员村金融商务区和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这两个金融区各自是怎样规划和定位的?目前,两者的发展状况怎样?

周建军:金融商务区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名片。近年来,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成为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我们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广州金融业的意见》及其实施细则等文件,设立广州金融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到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聚集发展。目前,43家金融机构已进驻金融商务区,是我市金融总部或地区总部最集中的区域。

最近,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的做法和经验,规划员村地区作为珠江新城金融商务区的延伸区,争取把珠江新城—员村金融商务区建成立足广州、服务全国、面向东南亚的金融总部基地。而广州金融创新服务区位于广州开发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金融,积极发展金融外包和后台服务。

专题撰文南方日报记者贾肖明见习记者高国辉 中国规划网广州12月28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