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广佛地铁正式建成通车,佛山成为国内首个拥有地铁的地级市。如今,广佛地铁开通已近两月,如何用好这条“地龙”为佛山经济社会发展提速?前天下午,《珠三角规划纲要》大家谈在佛山城市建设档案馆举办第九期论坛,广佛专家学者和市民就“佛山地铁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展开充分探讨。 充分学习香港地铁发展模式 佛山是否已经进入地铁时代?与会嘉宾认为,佛山从没有地铁到拥有地铁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和进步,但言“地铁时代”仍为时尚早。 广东商学院三水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林仲豪认为,一个城市的地铁要形成网络,才算进入地铁时代。 “广州用了十年,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地铁网络,我希望佛山不要用太多时间。”林仲豪认为,一个城市真正进入地铁时代,就意味着地铁与城市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渗透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产各个方面,地铁时代也是城市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它反映城市的效率和品位,扩大城市的交往半径和距离。林仲豪认为,刚刚开始与地铁亲密接触的佛山,可以充分学习香港地铁的发展模式,挖掘地铁商业的商机。 佛山应积极“东承西联” “从海心沙出来坐地铁,打个电话,发条微博,挤着挤着,出来就看到祖庙了。这个过程中完全没有感觉到在穿越两个城市。”年轻的编剧作家郑琨直呼:这种感觉太奇妙了。 一条地铁霎时间拉近了两城距离。 那么,广佛地铁在给市民带来快感的同时,又将给城市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思考?“这是国内第一条连接双城的地铁,它让我们发现,两个城市可以通过轨道实现真正的无缝对接。这种模式,相信在整个珠三角都会出现,从广佛,到广佛肇,再到整个珠三角。”广州社科院研究员彭澎认为,广佛同城是珠三角的突破口,对于佛山而言,除了可以搭广州都市化的便车外,还要考虑肇庆等更多的西部区域。“佛山是一个中间点,刚好在珠江东岸与西岸经济圈中间,非常重要,做得好,可以倚靠广州,辐射肇庆等珠西地区,前景远大。” 林仲豪建议,佛山应借助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东承西联”,提升自身价值空间。 佛山可与广州形成互补 地铁像抽水机,将抽走佛山的资金和人才?地铁让人流物流更加畅快,佛山是否有足够的准备和吸引力与省会广州抗衡?在论坛现场,市民代表翟宇明就表达了担忧:“有些中小企业就担心人才都往广州跑了,而且地铁开通以后,楼价也升得很快。”现场不少参与互动的市民也认为,对于地铁开通,佛山的商业、旅游准备存在不足。不过,地铁带来的人流物流是双向流动的,如果应对得当,佛山可以与广州形成互补。 “我觉得机遇还是大过挑战,关键是不要采取简单、被动的守势。”彭澎说,在改革开放之初,佛山的家用电器产业就成功地成为了中国家电的代名词,广州也并没有继续往家电产业上发展,而是转向汽车等行业。这就说明,佛山有着自身的优势,关键在于如何取舍。“不要和广州比谁的楼高,广州楼高,佛山就建别墅,把别墅消费群吸引过来。” 突出自身特色吸引广州客 林仲豪建议,城市之间也可以有功能分区,如今都十分讲究人才生态环境、事业发展空间,佛山如果在这方面做出特色,一样可以吸引广州的人才过来。郑琨则对开发佛山地铁沿线的文化产业商机十分感兴趣,他认为,从叶问、黄飞鸿电影的大红可以看到,佛山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旅游经济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经济来源。景点周边的工业,包括你的纪念品、手信都是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时候佛山的手信也可以成为一个新兴的行业?”而彭澎则建议,地铁沿线的商业规划要结合城市规划,并对祖庙等比较能吸引广州人的站点作重点谋划,这样才能支撑地铁的可持续发展。中国规划网12月26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