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今日要闻 >

薄熙来“幸福感指数”理念在书写怎样的社会发展史

时间:2010-07-13 09:11来源:未知 作者:白雪松

  近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同志倡导了一种理念,即经济总量和幸福指数并不一定成正比,重庆人均GDP虽不高,市民幸福指数后来居上,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重庆市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城市发展,都将着眼于提高市民的幸福感指数,细细品来,这样的理念较之以前提出的“绿色GDP”,甚至是“人文GDP”都将是一种更“上档次”的东西,因为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把“人”本身在社会中的价值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层面上的认识升华。

  回首以往的城市发展理念,我们走过了由单纯以“GDP”高低论成败,到以“绿色GDP”为核心概念的综合评价,再到“人文GDP”的大力倡导之路,其实这每一步,走得都是十分艰辛的,因为社会发展主导概念和评价标准的每一次转换都伴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程度的加深,是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而“人”本身观念上的难以突破又一向被公认为阻碍社会全面进步的一大瓶劲,因此,薄书记民众幸福感指数理念的提出,实乃难能可贵。

  除了理论上的支持之外,现阶段提出要大力提高民众幸福感指数也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基础的。回顾历史,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社会可谓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接手的是一个真正的“烂摊子”,于是,社会主义改造成为了当时社会发展的主题,到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新生政权必须要得到进一步巩固,又提出了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总方针,直到改革开放到来,我们才开始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转变,还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在更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全新时期。历史的是非,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或许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确实走过了不少弯路,但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史的经典论述,中国也的确是在曲折的道路中谋求了大发展,到目前,中国也确实是以“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深刻影响着世界格局,相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中国毫无疑问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一种坚守,而且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

  可见,人们的认识也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断丰富深刻的,进而为社会进一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人”的认识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通过努力谋求认识本身与当前社会发展的契合点的方式,来最终推动社会的发展,而这一切也都还是来源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社会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因而认识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人们只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不断升华自身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能紧紧抓住时代脉搏,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显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才能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继续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先锋。

  从以上对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虽然现在看来,各个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都各有局限性,但是都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而我国正处于,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国情,因此,继续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不放松是我们当前谋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科学的,更是国家领导人经过对中国半个多世纪发展之路的经验总结,是经过几十年实践检验的结果。但是,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任务的大力推进,目前有相当部分的城市和地区已经实现了“小康”,中国正朝着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大步迈进,因此,在社会发展中凸显“人”本身的作用和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也因为如此,在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中强调“人”的“幸福感”也就成为了社会发展本身的必然要求。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重庆市这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且重庆人正在做,还做得很好,很到位。从“五个重庆”建设目标的提出,到“重庆打黑”,到“唱读讲传”,再到重庆三届七次全委会提出的“民生十条”,件件都是在把提高人们幸福感的理念落实到实处。

    确实也是这样,有钱的人不一定都幸福,穷人也未必都不幸福。重庆如此重视人民大众是否感到幸福,也并不意味着它就不重视经济发展,只是,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思考社会发展的时候,更应该突出“人”本身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因为这个社会毕竟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来说还是“人”的发展。(冰忆无痕)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