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经新闻报首席记者 梁文艳报道
随着中国改革不断迈向纵深,国内一二线城市成为了“超大城市”,而有的城市在发展中由于人口流失、产业流失等问题不断凸显,也逐渐走向了“收缩型城市”。
中国有12%的城市在收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自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并提到了“收缩型城市”以来,学术界也对“收缩型城市”展开了讨论。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表述显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才算“收缩型城市”呢?其规模又是多少呢?
新全球化智库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乾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收缩型城市”(shrinkingcities)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于1988年提出,用来指代受去工业化、郊区化、老龄化以及政治体制转轨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城市人口流失乃至局部地区空心化的现象。
在乾泉看来,“收缩型城市”在发展中存在共性问题,是被动地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全球化竞争、信息化和知识型社会的发展趋势,过度地依赖其城市原来的自然资源禀赋导致的结果。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晖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人口是判定“收缩型城市”的最主要指标。“收缩型城市”不少都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政府虽然投入很大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创产业等,但效果短期难以见效。
这也意味着,从政府层面来看,一些中小城市的发展不再以扩张的方式寻求发展,而是要重新评估城镇化发展格局,优化城市群,以此向高质量发展。
首提收缩型城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国内目前对于“收缩型城市”方面的数据,官方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不过,通过记者对研究城市发展的专家采访以及其他学者的研究中,也大致能看出“收缩型城市”的发展迹象。
“衡量‘收缩型城市’的指标大致分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变迁型城市、地理偏远型城市与被动虹吸型城市,在人口方面,通常是指人口连续三年减少的城市。”王晖说,一个地方若在人口收缩的同时,还伴随着GDP财政收入下滑,就会影响当地经济。
记者在梳理资料时发现,网络上流传着一张近几年城市人口持续流出的“收缩型城市”图。
通过这张图,记者看到,四川巴中、内江、广元、内蒙古通辽、陕西安康、黑龙江、吉林、辽宁、大庆、佳木斯、乌兰察布、玉门、大同、吕梁都位列其中。文章分析,从城市收缩的原因来看,以巴中、广元为例,这些地方地处川北秦巴山区,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因而经济发展落后。再比如东北的一些城市,由于其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产业变迁,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人口流出的困局。
产城会研究总监夏永红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收缩型城市”概念主要是针对产业结构失衡、人口流失严重、城市活力严重下降的中小城市而提出,“收缩型城市”尚不适用于大城市。将行业生命周期理论套用在城市发展中,“收缩型城市”则处于成熟期向衰退期迈进,或直接由成长期跨入衰退期,城市发展要素已经无法支撑城市的稳定发展和扩张。
乾泉则表示,中外学者普遍认为,所谓“收缩型城市”是伴随着城市化和产业转型阶段的出现,需要从传统的执迷于“增长”和“扩张”的规划理念和管理政策向注重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以及精明收缩的范式转变的城市。同时,面对城市收缩,要在跨区域方面加强合作,关注区域的、整体的利益,实现总体效率的提升。
根据相关学者利用十年的统计数据所测算出的结果显示,660个样本城市中,有80个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收缩,占比约为12.1%。截至2016年,这些城市的人口仅少于2017年,而且连续三年出现负增长。
也有数据显示,在85个样板城市中,有51个人口增长率处于-5%到0,有34个人口增长率低于-5%,这些都是很典型的人口收缩地区。
夏永红认为,“收缩型城市”的最重要特征是经济增长停滞或衰退、人口外流严重,在经济方面的表现主要是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产业政策的改变、资源单一或枯竭、产业链空间布局变化等因素引发的GDP数据下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下降、三大产业比例严重失衡。
在人口方面,夏永红说,其表现主要就业机会减少、收入大幅降低、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因素引发人口外流,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外出求学人数增多、内迁人口降低、生育率下降、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大幅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还是人的问题,一些中小城市人口崩塌,一方面,人口大幅度外流,另一方面,城市土地过于扩张。”乾泉说,中国的城市化率在1982年是20%,2000年时是35%,2016年已经达到57.35%。总体上来看,不论是城市人口还是城市面积,都在扩大。但是,一边是城市建设和城市土地的不断扩张和膨胀,一边却是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显著地慢于城市扩张的增长速度,土地城市化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二者发展比例严重失调。
如果说,“收缩型城市”以人口、经济为标准。那么,对于一些曾经依赖于资源的城市在面临资源枯竭下,似乎也进入了“收缩型城市”的名单中。
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与俄罗斯相邻的鹤岗市就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根据相关资料显示,鹤岗曾是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之一,鹤岗矿区曾是年产千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产区,自1949年以来带动了超过十万人次的就业。但90年代以来,鹤岗的煤炭几乎宣告枯竭。
鹤岗唯一的大型企业龙煤鹤岗矿业公司,2014年的煤炭产量只有龙头企业神华集团的10%,负债累累,低迷的房价是当地经济衰退的反映。
谈起鹤岗市的房价,前不久,鹤岗房价一平米350元,犹如“白菜价”的新闻也屡见报端与自媒体。
前不久,央视财经频道更是直言:“虽然鹤岗市主城区房屋大多为每平米两千元至三千元,但这也从一定角度折射了煤城转型发展中的阵痛,这依然是鹤岗这类资源枯竭型城市无法回避的话题。”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表示,警惕“收缩型城市”过快进入下降通道,虽然从房价来看,鹤岗只是局部现象,但也要引起警惕,因为它很可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的现象,人口逐步流失,产业就难以支撑,产业得不到支撑人就走得越来越多。
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收缩型城市”概念是由国外引入。从全球来看,美国、法国洛林、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过城市收缩的现象。
王晖认为,当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收缩也是城市在发展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体量收缩向高质量发力
需要指出的是,发展高质量的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事实上,城镇化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走特色、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其内涵也不断丰富,建设高质量的城镇化,其核心就是人。
早在2014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实施。文件的实施,是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并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一部重大部署。
“我国城市的发展、扩张跟国家层面宏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政策和产业规划政策密切相关,‘收缩型城市’多为批量出现,在政策的引导下也会批量转型成功。当前‘收缩型城市’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产业发展滞后或亟待转型,严重依靠资源、政策的中小城市,代表有东莞、鞍山、台州、义乌等;另一种是大城市快速扩张导致的周边中小城市‘被收缩’,代表有都江堰、三河、高碑店等。”夏永红认为,不过,在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的共同努力下,部分“收缩型城市”正在走出下滑困境,产业升级工作有序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城市定位更加明晰,如东莞、义乌。
种种迹象表明,人口是衡量一个城市兴衰的“晴雨表”。随着中国改革不断迈向纵深,国内一二线城市成为了“超大城市”,而有的城市在发展中由于人口流失、产业流失等问题不断凸显,有的城市也逐渐走向了“收缩型城市”。
那么,对于当前出现的“收缩型城市”,该如何凸显城市特色以及产业优势呢?夏永红表示,对于“收缩型城市”今后如何发展,一方面,产城融合是解决现代城市化、城镇化、乡村振兴出现的核心问题的重要手段,以产业带动城市发展、以产业促进人口流入、以产业振兴区域经济,充分利用产业政策、优势区位资源,全力保障支柱性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将产业示范项目、产业园区、产业基地和城市规划发展密切结合,健康合理的产业经济必将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产业政策的制定、落实、监管务必做到公开透明,地方政府与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保持高效沟通、共商城市产业转型大计,同时,相关部门应积极优化经商环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居民生活成本,精简优化行政服务手续,加强交通、电信、食品安全、城建等领域的服务,打造电子物流体系和通关报税系统,为招商引资、产业项目落地打下良好基础。
当前,我国产业调整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等大战略全面落实的关键时期。
夏永红说,“收缩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并不能单纯依赖政策,充分发挥市场调控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发掘产业链优势环节、重塑经济活力才是关键。地方政府应当深刻认识到宏观经济走势、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群变动等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积极与周边城市开展联动、联合,以乡村振兴、城市集群发展为突破口,为收缩型城市的转型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乾泉建议,“收缩型城市”应该在人力资源、产业创新、创业创新和投资环境方面提升并优化。在生态环境和市场环境治理等方面要加强战略决策力度和政策引导,切实提高城乡融合机制创新,结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短板”,有针对性的制定发展对策,积极应对挑战。
与此同时,“收缩型城市”还要分析其自身城市在全球产业链、全球供应链和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和所处都市圈区域经济中的战略分工,积极搭建基于新时代的全球化产业创新发展平台、供应链创新应用平台和基于资本化运营的价值链创新平台,以资源换资本,以空间换机遇,发掘自身城市比较优势,利用好国家战略等政策工具,集思广益,谋求特色发展、协同发展、创新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机遇。
在具体实施方面,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认为,“收缩型城市”要在城市规划上收缩,不要铺摊子,要善于做小、做精、做出质量。比如,当煤炭资源枯竭时,这类产业就要收缩,建议与当地产业结合搞绿色产业。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收缩,不能追求老工业区、西部地区、山区都实现电网改造、水利工程、高速公路、通信等大型基础设施全覆盖。
中国规划网北京7月23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