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长春创新打出“凉爽”牌,在全国率先举办了首届长春消夏节。长春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举办以消夏避暑为主题节庆活动的城市。如今,“凉爽”已成为长春的一种资源、一张王牌,它正和汽车、电影、冰雪等城市符号一样,为长春增添新魅力,让城市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12年来,长春在全国率先以地方党委政府名义出台避暑旅游产业政策,率先在全国编制完成《避暑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率先发起避暑旅游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个个“率先”推动长春避暑旅游产业疾速发展,2016年以来,长春连续3年获得“最佳避暑旅游城市”称号。
从2007年首届消夏节接待665万人次,到2018年的2886.35万人次;从首届消夏节旅游总收入75亿元,到2018年的602.57亿元,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蜕变,2018年长春消夏节的接待人数较首届增长了3倍以上,旅游总收入更是增长了7倍之多。
在这傲人的成绩背后,长春也走出了一条打造“泛避暑旅游”产业链的“长春路径”:
“从清凉到火热,全力培育旅游品牌新亮点;从无形到有形,积极推进供给消费新繁荣;从宏观到微观,注重增强民众日常新感知;从城市到乡村,全域统筹避暑产业新格局。”正如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曲笑所说,随着长春避暑旅游产业的发展,清爽长春的品牌价值越发明显,避暑胜地的形象越发深入人心,长春旅游也加快了从冰雪旅游“一枝独秀”向“两季繁荣、四季发展”的转型。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今,全新升级的2019长春消夏艺术节又将如约而至。
在此,我们将翻开历史的卷轴,共同回眸过往十二届长春消夏节的发展历程。
培育消夏品牌新亮点
推进供给消费新繁荣
2007年、2008年……2019年,转眼间,长春消夏节走到了第12个年头。长春消夏节的成长告诉人们:发展旅游业,除了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之外,“凉爽”资源也是热点和亮点。
很多市民依然记得首届长春消夏节开幕时的火热场景,逾百万市民持续16小时参与,仅开幕式当晚的消夏狂欢夜活动就吸引了十多万市民参与。在第四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年轻的长春消夏节一经推出就荣膺“年度中国十大最具潜力节庆”奖项。
借助消夏节这一载体,长春激活了涉及范围广、发展空间大的避暑旅游,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清新凉爽”已经成为与“冰情雪韵”齐名的经典旅游品牌。
在策划举办活动的同时,长春更加注重避暑产品的开发,以及产业链条的延伸与融合,通过将天然的无形资源与喜闻乐见的产品相结合,推动避暑旅游向文化、体育、商贸、时尚、休闲等多个领域延伸。
如今,作为一个品牌、一个载体,长春消夏节的触角已经延伸至春城各个角落,成为长春又一张特色鲜明的城市名片;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其运作方式更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成功探索。
对于长春的各个旅游景区来说,消夏节的带动作用体现在夏季游客量的增长上。“据统计,长影世纪城历年夏季的客流量占全年客流量的36%,总盈收占全年40%以上。”据长影世纪城相关负责人介绍,夏季历来是旺季,以家庭游、亲子游为主。尤其是进入暑假后,来自东北三省乃至全国的游客会呈现激增的态势。
“根据长春文化旅游集散中心的数据,2017年、2018年,夏季旅游接待营收约占全年的60%,其中接待外地游客约占游客总数的50%。夏季期间,外地游客量会大幅增长。”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夏季来长避暑的游客中南方客人占比较大。相比部分南方客源地的夏季“烧烤模式”,长春的清凉成为了不可多得的资源。
据统计,2017年6月15日至9月15日,长春旅游业共接待游客251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11.8亿元。这组数字到了2018年有了进一步增长。2018年6月16日至9月13日,长春共接待游客总人数288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4.76%,实现旅游总收入602.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74%。
可以说,“长春避暑季”既有“看点”,更有“卖点”,真正把“绿水青山”变为了“金山银山”。
从城市到乡村
做好全域旅游大文章
为把长春打造成避暑旅游城市目的地,近年来,长春遵循旅游发展规律,合理开发,规范化、标准化、高端化建设一批精品景区景点,确保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与乡村相结合的全域旅游发展。
从“图个凉快”到“玩个痛快”,长春避暑旅游将文化氛围、商业气息浓厚的城市作为主阵地,以“新中国文化、民俗文化、警示文化”等城市特色文化为引领,让市民和游客充分体验长春的城市文化。同时,利用民俗文化和生态资源丰富的广阔乡村,按照特色鲜明、差异发展原则,积极打造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园采摘、休闲农业、乡村度假及康体养生等多种业态并存的乡村避暑旅游产品。
为发挥乡村旅游的核心带动作用,长春市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为引领,加快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旅游服务新形态,通过打造一批“全域乡村旅游示范村”,把乡村旅游的末端“激活”,实现“小资源”与“大市场”相衔接,通过一个个精品“小全域”,带动整个县域以及县域间的全域旅游发展。
以双阳为例。“随着国信南山温泉、御龙温泉人气的提升,以及适合垂钓休闲的向阳源山庄,满足团队拓展需求的亿嘉山庄、凤凰谷等景点各类乡村旅游点的完善,除了以往的‘单日游’,选择来双阳‘两日游’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双阳区旅游服务中心市场开发科科长杨森介绍。据统计,2018年,双阳区共接待游客45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5亿元,其中春夏两季的游客量和收入占比均超过半数,尤其以夏季居多。
在消夏节的带动下,很多在校大学生、留学生在暑假期间选择留在学校,来到乡村旅游点、农家乐、研学营地,以享用美食、进行各类文化娱乐活动等丰富自己的暑期生活。
唱响“大消夏”主题乐章
延伸“泛旅游”产业链条
在大众旅游时代,仅着眼于单一的环节和景点发展旅游,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发展休闲旅游产业需要整体组合、提升。长春消夏节正是着眼“大消夏”的办节理念,以服务民生、产业融合、市场化运作、品牌特色为原则,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一条“泛旅游”产业链,将一篇“大消夏”的文章做得风生水起。
历届消夏节期间,我市所有涉及“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行业都积极行动起来,共举“消夏”大旗,携手打造了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体系。宾馆、酒店装饰一新,热情迎宾;商场推出“消夏夜延时服务”,满足人们购物需求;电影院推出最新叫座大片,吸引观众;长春汽博会、雕塑展、民博会、农博会等系列会展、经贸活动此起彼伏;全市旅游项目紧锣密鼓地推进,数量不断增加。
“长春的夏天,就算不去旅游,也可以和家人、和朋友在周末的夜晚喝喝啤酒、吃吃烤串,听听音乐会,享受夏日夜晚的清凉。”家住绿园区的市民刘聪说,参加啤酒节以及各类夜间文娱活动是他的夏季消费模式。而与刘聪一样“潇洒”的人并不在少数,夏天的晚上,正是通过吃、喝、玩来放松心情的最好时节,消夏节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城市里越来越多的商业综合体,更让人们有了消费的好去处。泡完温泉、游完净月潭、观过花海、吃完美食,人们可以就近在商场里购物、休憩、娱乐。“如今,长春的商业综合体遍地开花,各有特色,消费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了。”一家建筑公司的白领卢明明说,夏天里她经常约上好友到各大商业综合体内进行购物,参加各类室内活动、展会,进行真人CS、VR游戏、密室逃脱等各类活动。
厚积薄发的长春避暑旅游产业,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撰稿 宋莉 于剑南)
中国规划网长春7月19日电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