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驾车的普及,不少市民每逢节假日会去近郊的农庄感受大自然,在离开时还会将乡村的有机瓜果蔬菜塞满后备箱。
2018全国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都不约而同的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打造百姓既亲近又喜欢的特色田园乡村,成为不少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特色牌】 用味蕾的力量留住人民俗建筑须重点挖掘
打造特色田园乡村,既能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旅游好去处,同时也带给人们一个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不过有代表委员却认为,很多乡村在打造田园风光时,忽略了差异化,过分相同的开发模式,会降低自身吸引力。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程永波带来了一份《关于实施粮食产业强国战略、增加优质粮食供给的对策建议》的提案,他告诉记者,特供优质粮食供给与乡村振兴战略及打造特色的田园乡村直接相关,因为乡村振兴与农村、农民、生产资料粮食之间有着密切关联。 程永波委员表示,江苏有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很好的基础,原因在于江苏不同地区的乡土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比如江宁横溪的西瓜、高淳的螃蟹,虽然都是同一区域的乡村,但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乡土文化。此外,乡村还有着自己的特色风俗、手工业者、建筑等,这些都是管理者应关注到特色田园乡村差异化发展的发力点。围绕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具体目标,形成特色田园乡村的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生态体系、服务体系和运行体系等关键体系,特色田园乡村还必须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价值,融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形成特色品牌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程永波委员强调,乡村振兴战略对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意义,核心要以国家粮食产业为基础,不能把大量粮田用于开发。 【引人才】
培养爱乡土懂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江苏省委会副主委,南京大学经济系主任、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杨德才带来了一份关于“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的新问题及对策”的提案。 杨德才委员表示,去年召开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但从国内一些地区的调研来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出现了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是,有的地方以“乡村振兴”之名,行“强迫集中农民承包地、规模招租或规模经营”之实,损害农民权益。全国各地的发展差距、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并不是所有乡村都到了农地流转、集中经营阶段。从江苏来看,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基本上已到了这个阶段,农民也有流转农地的意愿,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适当流转方式将农民承包地集中起来管理经营。 二是,乡村振兴的途径与方式需要关注。现在很多人只关注到了乡村旅游、乡村农家乐,或者种植经济作物,这是不全面的,乡村振兴的发展途径、采取方式应该是多元化的,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千篇一律。 三是,对乡村振兴主体认识不够全面。很多人将乡村振兴的希望寄托于乡村之外,主要是寄望于工商业资本和工商企业,“虽然不排除在振兴乡村中,工商资本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仅靠他们是行不通的。”杨德才强调说,一定要培育懂得乡村、热爱乡村、植根乡村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对乡村现有种养大户、经纪人、专业户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市场、技术、管理知识水平,让他们首先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还可以通过农业职业技术院校、涉农的高等院校定向将一些“农二代”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当然这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 杨德才委员还认为,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一定要将粮食安全的底线放在极其重要位置上。“中国按最新人口统计,已接近14亿人口,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人口肯定还将增长。因此,14亿人口吃饭问题只能靠我们自己。”杨德才委员说,在振兴乡村的过程中,还要实现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乡村富裕三者的有机统一。此外,还要发展各种合作社将农民组织起来,如果农民还是像原来那样散兵游勇式地进入市场,不仅对农民不利,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也极为不利。 【重科技】
振兴乡村,用科技搭建平台留住乡土人才 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从成立至今,从最初面积不过千亩,社员不足百人的“小树苗”,发展到现在已覆盖23家成员合作社,3000多螃蟹养殖户,联社销售收入是以前的127倍。虽然合作事业蒸蒸日上,但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邢青松却遇到了发展瓶颈,特别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产业难以插上腾飞的翅膀。 邢青松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着人才缺乏,土地产出效益不高、农民创业创新资金困难等问题,不同程度影响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也束缚了乡村振兴的手脚。邢青松认为,“一般小年轻在农村都待不住,不愿意在农村就业。” 不过,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想了不少办法,比如利用科技搭建平台,让年轻人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螃蟹养殖如果还是传统的养殖模式,就留不住年轻人。所以我们跟科技部门对接,用科技创新改造传统养殖模式,拉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吸引年轻人来农村就业创业。” 随着科技创新手段的介入,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为年轻人搭建的平台越来越多。比如高淳区在合作联社成立了螃蟹研究所、电商销售平台,还建起了螃蟹博物馆。“育苗、喂养等技术的创新,保证了螃蟹品质好、个头大,网络销售、实体店都是年轻人的强项。这些工作做好了,他们都有成就感,自己掌握了技术,做成了别人做不成的事情,那种感觉特别骄傲。”邢青松说。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螃蟹养殖产业,邢青松给他们开出了不错的条件,“待遇太差肯定不愿意来,比城里差距太大肯定,比如现在城里的年轻人一月四千块,我们这里起码要五千,他们才愿意干。”不过,即便如此,到了如今在3000多户的联社中,90后才20几个,占大头的还是60、70后。“年轻人在整个合作社中占比还不多,所以我们很着急。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将合作社建设得更好,首先让社员的子女愿意到合作社来,留住他们,不要出去打工了,使他们感受到在哪个地方干都不如在合作社干。今后合作社发展了,我们合作社社员的子女,完全可以带一台电脑在自家的塘口监控搞生产,并直接上网搞销售。” 这一次,邢青松利用参加全国两会的机会,带去了自己的建议,希望从制度层面建立鼓励激励机制,让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等成为产业兴旺的带头人。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培育农村人才的政策和文件。如江苏省委、南京市委制定了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激发了农村实用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干劲,“乡土人才+乡土产业”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家庭农场、经济林果庄园等新型经济实体正在兴起。他建议建立鼓励激励机制,使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成为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培育教育的基地,并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对他们进行认定。鼓励认定后的乡土人才、致富能手、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等创办专业合作社、家庭农村等经济实体,国家在发展规划、资本对接、项目资助、创业扶持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 【新期盼】
释放闲置土地,让农村吸引到人留得住人 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藏在半山、隐在竹海,是远近闻名的特色田园乡村,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也带来了自己有关打造富有特色的田园乡村的建议。他认为,适时出台政策,释放农村合法的闲置土地,吸引城里人,留得住城里人。 欧阳华一直坚持白塔村打造特色田园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主要的目标人群是年轻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最终负责买单的还是年轻人,年轻人是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客源。”为了增加吸引年轻人的筹码,白塔村“投其所好”在全省率先在村里面开起了星巴克,“农村暂时没有大型商业综合体,但我们有星巴克,可以让他们的生活慢下来,在里面喝喝咖啡,上上网,在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与城市生活尽可能接轨。” “我一直在思考,要想真正将城里人吸引来,让他们留下来,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成为村里的半个主人。”欧阳华将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建议,适当放活农村合法闲置土地使用权,让城里人在农村租地建房,“可以用来休闲度假,也可以用来长辈养老。” 他举例说,农民向城里人租赁合法的闲置宅基地、合法的多余闲置房,城里人利用这些土地,在有效的统一规划下,改建或者按照要求重新建新居,签个15年或者20年的协议,“城里人在农村有了产业,就成了乡村的半个主人。节假日到农村度假,也可以借给朋友使用,如果家里有老人的,可以让老人在农村养老。这样一来就打破了原有的旅游受时间、季节性影响的常规格局。而且城里人来了农村,增加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物质文化的交流和沟通,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 “合同期满后,不动产部分还是会留在农村,也就不存在城里人和农村争抢资源的争议。”欧阳华认为,农村的宅基地使用权通过出租、抵押等,使农民的资产变现,用于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业、家庭作坊、区域特色农业等,更加广泛地让农户享受到农村改革红利,这样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带动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特色产业发展,让农民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真正成为扎根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
交汇点记者 黄阳阳 仲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