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花山特色小镇:从“空心村”到文创小镇的嬗变

时间:2017-01-16 15:10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韩静

  如何在中国农村实现小康目标?花山小镇洛场村,通过探索美丽新农村建设将文化创意与乡村改造、历史传统保护与古村落维护相结合,修缮旧房老宅、重塑农村基层生态,如今靠着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走上了小康发展的道路,这样的做法,也为地方发展带来了一些启发。

  《小康》记者 韩静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中国广大的农村和农民是个关键。

  回溯改革开放后国内城乡规划演变之路,从城市化到城镇化,再到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为了缩小城乡差距,中国走过了一段不平常的路。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提出到2020年,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以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的“自我造血”功能。此举无疑是为农村实现小康目标,指明了又一条新的路径。

  现在为了发展进步而催生出来的特色小镇概念,能释放多大能量还没有人给出具体范畴。而浙江式特色小镇之所以赫赫有名,在于其一并解决了空间资源瓶颈、产业转型升级、改善人居环境等发展难题,更在于其将这些功能平台实现了“产、城、人、文”的深度融合。这样的成功,让不少期待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升格的城镇跃跃欲试。2013年,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洛场村,通过旧村落改造,提炼出小镇地域文化的特色,并由此开始了振兴发展的探索之旅。
 

 

  碉楼古村渐变“空心村”

  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洛场村,可能是广州市最繁忙的地方之一。其繁忙在于,白云机场就坐落在其6.1公里之外,距离广州市中心仅35公里,突出的区位优势使洛场村不偏不倚地站在了临空经济的风口之上。

  事实上,在岭南文化浓郁的花都区,洛场村原本并不显眼。相比早已出名的狮岭镇、炭步镇朗头村、花东镇高溪村这样的历史文化名村,洛场村历史虽然悠久但由于地片小名气并不大。熟知洛场村发展史的人却清楚地明白,洛场村是一个能讲出故事的地方。

  据当地村民介绍,洛场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广州著名的侨乡,从咸丰年间开始就有村民飘洋出国谋生,现有海外侨胞5000多人,是现居村民人数的2倍,具备了浓郁的侨乡文化和风土人情。

  当地村民说,19世纪中期远渡重洋的华侨,在上世纪30年代纷纷回乡购置土地,兴建起一批中西风格融合、居住与防御功能齐全的碉楼建筑。洛场村现存的碉楼有45座,多建于民国初年,有着过百年的历史。职业摄影师凡尘是第一批进驻洛场村花山小镇项目的新村民,他向《小康》记者介绍,洛场村是广州周边地区较少见的以碉楼为特色的古村落,现存的45座碉楼相比广东开平碉楼的风格和用途都更居家、平民、实用,广府碉楼特色更明显。

  在当地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小康》记者走访了花山小镇一期工程所在地洛场村八队。初来乍到,你会发现居住在这个小镇里的原住民,大多是历经悠悠岁月的老人,而比他们跨越时间刻度更久远的便是凡尘提到的老式碉楼。

  这些碉楼大多为四层楼房,中西合璧,以砂砖和青砖为主要材料,部分楼顶有瓦片镂空雕花。碉楼里设有厨房、卧室、会客厅、书房等,内部装修与陈设以中式为主,建筑造型则以西式为主,兼具中西建筑风格,外观上则散发着岁月沉香。然而和中国的大多数村庄一样,随着近年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洛场村也曾面临着荒芜凋敝的局面,全村两千多人,一半劳力外出打工,剩下留守的多是老人小孩,百年碉楼几乎都空置和荒废,洛场村逐渐变成了“空心村”。

  “华侨都很少回来,而本来居住在这里的年轻人又都出去打工,留下来的都是老人,后来一些老人和孩子也被接走,不少旧房子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村子环境很脏很差,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失传。”花都规划设计院书记黄业华告诉《小康》记者,如果不是花山小镇项目在洛场村的落地,很难想象未来的洛场村是否能再次焕发光彩。直到2013年,美丽乡村建设和“三旧改造”工程在花都区轰轰烈烈推进,村里的变化就从那时候开始了。

  来自大城市的“新村民”

  花山小镇项目董事长谭乐不仅是花山小镇项目的策划人和执行者,同时也是几年来洛场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见证人,正是他的“空心村复兴”想法,洛场村花山小镇才得以再现古村光芒。据他介绍,筹备花山小镇项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探索如何让 “空心村”不再空心,让农村的宅基地不再闲置的问题上,他和他的项目团队经过了半年多的筹划,最终建设方案在2013年开始着手启动。按照总体规划部署,花山小镇总规划面积将达到30万平方米,微改造范围将涉及洛场村1、2、3、8、9队。一期工程历经三年目前已经初具规模,吸引了一批包括红酒咖啡文化、太极文化、陶艺、影视、书画院、乡村民俗等业态陆续前来投资。发展理念里,因地制宜立足于古村优势,融汇华侨文化+碉楼文化+创意+旅游休闲文化为一体的新尝试,让原本沉寂的农村一下子被激活,涅槃再生。

  谭乐说:“大而不强、多而不聚、杂而不精是当前大多数地方推特色小镇过程面临的问题。生搬硬套并不可取,如果不注意融合自身特点,终究只能被淘汰。尤其是要避免地区发展的雷同,没有个性、千篇一律、千镇一貌单纯追求数量的做法,也背离中央创建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效仿成功的特色小镇经验不难,真正难的还在于如何发掘出自身的优势,丰富自身的内涵,打造自身的独特性,这才是有志成为特色小镇的地区最需要费心思虑的。”

  而谭乐选择做花山小镇项目却在最初受到了周围朋友的质疑。谭乐坦言,不少人早期觉得运营花山小镇项目花时间和精力,效益也短时间内难以达成,并不如现金带来的经济效益更能体现价值。谭乐告诉《小康》记者,做花山小镇项目的最初想法,其实并没有将关注点过多的集中在是否能收获经济效益,而是将关注点聚焦在改善城乡差距的民生问题上。

  “做花山小镇的项目是基于一帮有情怀的文化人去做,我们在对洛场村的改造、建设过程中通过一些努力希望城乡差距能有所转变,这种改变又是基于文化的探索,如果没有情怀,很多事情是做不好的,同时有了情怀不坚守也是不行,还要忍受孤独,因为这过程中有不少人也是中场退出,所以即使利益得不到的情况下也要保持乐在其中的态度。有人觉得赚到现金才是效益,这个不一定,有时候看到很多村民尊重你,觉得你在这里做了一件种福田的事情,也是一种快乐。”也是基于这种信念,谭乐和自己的团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盘活农村土地。

  “让村民们自觉自愿置换和有偿出租这些宅基地,使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盘活,然后围绕可利用的资源做跨界融合的尝试和探索,丰富花山小镇的内涵,形成岭南生活方式为主的小镇特色,那么很多人就会关注侨乡文化岭南文化,构建起小镇与世界的联系。” 谭乐谈到,花山小镇项目摒弃了传统大拆大建的老路,更注重环保和原始生态,碉楼和百年民居也按照原有的自然布局和生态环境规划进行改造,他认为:“大拆大建,原有的传统历史文化就会断了根,等于断了乡村发展的文脉”。不过谭乐也提到,“修旧如旧”还原了本体建筑原貌的同时,花山小镇项目也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结合,使古碉楼既散发着厚重的传统历史感,又焕发出现代美学的特点。

  《小康》记者走进花山小镇的字门太极会馆,里面院落设计基本保持了老屋旧式格局,创新之处在于融入了更多文化元素。在会馆进门之处,开辟出的方形石子沙地,平日用来公益为村民和武当字门弟子传授太极功夫。拾阶走入院内,左侧墙壁落款花山论剑四个大字,长势正旺的杜鹃悬于一侧为小院增添了一丝文艺气息,之前屋主开凿在院内的吃水井,则成了院里的点睛之笔。而正屋里面的布置则作为各种自制养生产品的展示销售区,供游客观赏和购买。

  会馆会长聂根如向《小康》记者介绍,作为新村民,花山小镇当地的人文情怀具备了很强大的吸引力,“新旧村民没有距离的和睦相处,让长久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再次感受到了乡愁,这种乡愁情感让人有了归属,也让想要感受传统文化的人,体会到了传统的岭南生活方式。”聂根如说,村里新旧村民相处得十分融洽,热情的村民经常拿新鲜的食材分享,一些知晓村史的老村民有空就为像他一样新进驻的新村民讲述村里发生过的故事,这种文化的兼容和包容,给乡村带来了新鲜的色彩。

  同样有相同看法的还有创业青年Cat。她告诉记者,从香港大学毕业归乡后,自己在父亲的引荐下第一次接触古村落,带着试一试的想法,Cat在父亲的协助下在花山小镇开起一家以咖啡红酒文化为主的饮品店——歌乐吧。Cat说,歌乐吧的前身是有着百年历史的小泥房,此前随着村里变迁,百年泥房年久失修逐渐沦为了猪圈,无人打理。直到Cat将这里重新规划,百年泥房才再次被有效利用旧貌换了新颜。走访中《小康》记者见到,Cat口中昔日的猪圈已经改造为酒窖,门前的淤泥烂地被改造为花园,地块的用途也延伸为广州市花都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的创客交流中心,定期在此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串联起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精神眷念。Cat说,爱上这里的原因可能离不开这里的慢生活和“闹中有静,旺中带静”的地理优势,未来她希望,小镇能通过口碑相传吸引更多喜欢传统岭南文化的年轻人,让喜欢慢生活的都市人能在这里寻得一份安宁。

  发展中的思考

  不过,特色小镇这条发展道路注定了不会是一马平川:在过去三年里,花山小镇的建设一度遇到困境,而花山镇洛场村发展基础较薄弱、城乡面貌有待改善的现状,也成为其开发建设的短板。

  让人乐观的是,积极的变化也正在不断发生。占地3. 5万平方米的花山小镇一期规划已经完成,花山小镇也在花都区和花山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被纳入微改造行列,并在2015年被金羊网评为当年“珠三角最美乡村”。谭乐说现在小镇环境不但得到改善,农村的“三留人员”也就地完成了就业,按照最早预期的那样,农民对外来资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增收,是最直接的红利。

  采访途中记者偶遇了正在做保洁工作的洛场村民六嫂。六嫂说本地就业后,自己的工作时间弹性自由,每个月的收入也能有2000多,加上老屋出租后的租金收入,自己家的日子是越过越好。“环境和治安都变好了,周边的几个村子都很羡慕我们8队,晚上有保安巡逻也不担心有车被偷,放到过去根本想象不到。”这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和谐共处让同样生活在这里的84岁老人新叔看到了曙光。“过去那么艰苦的环境现在改变了,如果没有人来投资,让我们村民自己搞建设,肯定是做不好。现在外面的人来我们小镇参观,不但是改善了我们村的生活品质,也带旺了村里经济,放到过去这些想都不敢想。”新叔说,现在每年每人至少能分红5000多元,男女老少都能享受到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红利。

  而放眼全局,如今,谭乐更多地开始思考,如何让小镇长久持续的发展。然而,光靠决心和企业,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政企联动、树立起区域发展一盘棋的观念,同频共振才是关键。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要分清角色、各司其职,做到不缺位又不越位。谭乐注意到,浙江建设特色小镇的过程中,政府只是负责规划配套、资源保障、文化挖掘、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把控大方向。具体如何建设的细节,则是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小镇的投资建设来完成。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社会资本在市场化运作上,往往比政府更专业,也更具商业嗅觉,更能聚集市场资源。

  目前花山小镇在配套服务方面,政府部门仍然有许多需要作为和可以作为的,供电排水污水处理等方面还未落实到位,周边的巷道硬工程完成报建后,迟迟未能按计划完工,发展空间严重受限。细节决定成败,与宏大的愿景相比,或许这才是花山小镇急需突破的短板。

  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发展路径,或许可以给花都区带来一些启发。浙江成熟的特色小镇的理念最鲜明的地方就在于,当地政府给企业提供了最好的配套服务。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护航、经营权保障等宏观层面,企业负责规划、招商引资、管理、运营、服务.政企一条心的抱团发展,特色小镇的优势也就更容易凸显,特色小镇才能释放出更多能量。

    新闻回放

    编者按:中国文化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规划网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知名学者乾泉教授,是当时联合国评审组成员,在2007年联合国评出的首批世界十佳和谐乡村中,滕头村占据了一席。十年前的联合国评选活动,让乾泉教授无意中“成为最早在国际舞台推动习总书记当年主政浙江建设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成功典范第一人……”

    中国滕头村:和谐发展正在这里实现

    新华网杭州10月11日电(记者 李亚彪 郑黎)“你们的村庄太美了,村民生活这样幸福,不亚于世界上很多国家最好的乡村。”面对中国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联合国副秘书长阿莎罗斯·米基罗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在看到滕头村画册与影像资料前,尽管联合国的同事与环境规划署的官员多次向阿莎罗斯·米基罗介绍滕头村的美丽与迷人,可这位联合国官员对于这个在地图上很难找到的中国小村庄的发展还有些不信。
    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眼中,中国的农村还很落后。滕头村却在前不久联合国评出的首批世界十佳和谐乡村中占据了一席。
   “和谐发展也是联合国追求的目标,这次评选活动是今年联合国第七届全球论坛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清华大学教授、世界和谐活动评审专家组成员乾泉说。
    在乾泉的评审组成员同事中,除中、美、英、法、俄等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外,还有日本、德国等10个国家中具有国际声望的一流学者。
    同这次参选的其他1200多个乡村相比,滕头村的和谐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评审委员会的评语是:公共服务与管理上的创新,对生态保护的超前意识与极强的社会责任心,一个有鲜明特色,在环境、工业化和科技普及上综合发展的中国村庄。
    滕头村隶属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浙江,地处中国东海之畔的重要港口城市宁波以南30公里。
   “这是一座任何人看第一眼就会喜欢上的小村庄。”来过滕头村的外国朋友与联合国官员们都这样说。整齐干净的街道、满眼的绿色、村广场中心的音乐喷泉,构成他们对滕头村的第一印象。
    可谁也不会想到,这个美丽村庄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是一个粮食产量很低的贫困村。
    面对非旱即涝的土地,滕头村当年的负责人傅嘉良带着几百名村民开始改土造田,这个过程历时15年。改土造田不仅优化了土地,而且村民们还种下了数千株果树,滕头村在一片绿色中踏上致富路。
   “评选十佳和谐乡村共有8大指标,不少指标同环境相关,村里在20多年前就超前具备了环保意识。”滕头村党委书记傅企平说,在许多地方还不懂环保时,滕头村就学会了在规划中实施雨污分流工程。
    事实上,靠工业和生态旅游服务业富裕起来的滕头村没有放弃农业,但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中国传统农耕业在这块土地上已杳无踪影。
    在村里,可以看到为数不多的农具已被浓缩进滕头公园的农家博物馆中,取而代之的是国家级高科技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滕头农民也不再戴草帽,而是穿白大褂;庄稼种在试管里,这些高科技的试管种苗远销法国、荷兰等国家。

    相关报道
 
    建设中国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面向国内外诚征战略合作伙伴

    中国文化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研究院
    中国文旅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联合体
    全球文旅城镇联盟(北京)运营总部

    一、产业背景
    虽然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旅游业却逆势增长。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16年上半年旅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国内旅游22.3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47%;出入境旅游1.27亿人次,增长4.1%;上半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25万亿元,增长12.4%;在巨大的消费市场推动下及有利的宏观政策引领下,通过积极实施“515战略”、“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绿色旅游发展行动、公共服务和目的地建设行动、旅游产业促进行动、旅游促进创业创新行动等若干强力举措,旅游产业正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政策依据
    为迎接2017国际可持续旅游发展年,通过发展共享经济和文化旅游产业,充分利用社会资本、智力资本等政策资源,更好地贯彻中央关于供给侧改革、十三五规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决策,积极配合我国各地区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为落实2016年2月,中央《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成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落实2016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竭力推动特色小城镇开发建设和重点项目投资;更面向战略合作城市文化旅游、小微创新企业和创客,积极打造和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普惠文旅科技众创空间、园区和特色小城镇。
    三、合作平台
    1、中国文旅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联合体:(新华社)中国文化旅游杂志社、中国文化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研究院、中国城市双创推进工程办公室、中国海外控股集团、中国企业家投融资俱乐部,协同中国文化旅游新型城镇化建设联合体的核心成员单位,如中国海外控股集团、泛华集团、中投集团、中交集团、中建集团、国家体育总局中体工程公司、清大国际科教园有限公司等央企国企,以及有实力的知名上市公司。
    2、智库与PPP平台:中国文化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研究院由(新华社)中国文化旅游杂志社、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研究院、中央电视台微电影频道、中央数字电视城市建设频道、泛华集团、中国城市双创推进工程办公室联合主发起的,协同(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国家旅游局)第一旅游网、全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清华大学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国家发改委)中国投资协会PPP中心、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优化投资工作委员会、中国书院联盟、中国通用航空(救援)产业联盟、中国商协会合作联盟、中美教育研究院、京师智库、奥体中心(北京)国际体育股份等战略合作伙伴机构,积极搭建“全国文化旅游小城镇PPP投资平台”,系统开展文化旅游产业、智慧小镇、通用航空业和特色小城镇项目的战略规划、双创投资、开发建设,商业模式,国学文化旅游书院开发等。
    3、运营主体:全球文旅城镇联盟(北京)经济技术股份公司
    四、产融合作
    1、产业整合:新型城镇化新政下的一带一路、产城产镇融合、供给侧改革、国学、养生、文体、旅游、通航、物流、电子商务、双创、互联网+、人工智能+……
    2、融资方式:搭建产城产镇融资平台、PPP融资模式、PE/VC与股权融资、产权市场挂牌融资、资本运营与并购重组、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发债权融资、BOT、BLT、项目对接、商业模式……
    五、合作对象
    合作对象:各地市区县人民政府,各类产业园区、文化旅游景区、各特色镇以上政府部门,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战略新兴产业企业和科研单位,投资银行、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
    欢迎各地政府与投资合作机构,通过联合体平台,借助特色小城镇开发的历史机遇,串起经济新常态之粒粒珍珠,共享共荣,协同发展!
    六、合作流程
    1、由项目单位协同县级以上政府,委托我院提供专业咨询,并组成项目领导小组;
    2、我们院安排专家咨询团队,协同项目领导小组开展前期调研;
    3、我们院专家咨询团队负责编制项目战略与总体规划草案;
    4、项目领导小组经研究并验收《草案》;
    5、由我们院方拟定文化旅游小镇或专题项目开发建议书;
    6、向委托方政府发改委(局)或上一级主管部门,或国家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报备
    7、与项目方或政府、我们院方及文旅联合体进入项目正式招商开发阶段,我们联合体密切合作。
    七、联系方式
    总召集人:乾泉、王鑫、董承孝、李拥君
    秘书处干事:樊效、汪志民
    合作热线:18911166578、18911189318、18611757489、010-52409816
    电子邮件:522638684@qq.com
    官方网站:www.zgghw.org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