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解除高温Ⅲ级应急响应 “退烧”至33℃以下。导致湖北城市高温原因,一般情况下有三种可能:大气环境异常、地理位置特殊和热岛效应拔高城市温度。前两者也许是我们不能左右的,但唯独后者,这个包括湖北在内让很多城市高温的罪魁祸首——热岛效应,却是我们人类通过“不断努力”造就出来的。 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是城市气候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热岛效应给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就是高温,年平均气温比周边区域高1-2度,夏天的差距更是高达6度,让原本就炎热的夏天火上浇油;更高的温度会导致人们烦躁、中暑、精神紊乱,甚至会诱发心血管病等一系列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以及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由于热岛效应会出现热岛环流现象,从而导致该地区降雨增加。 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如:温室气体影响、人口密度和热释放、城市降水气候的影响、城市下垫面的改变等。有没有办法来治理“城市热岛”现象,让城市“降温”呢? 一、应该从城市建筑的规划、结构等方面着手,努力消除产生“城市热岛”现象的人为因素。在城市总体规划时,要科学合理地做好布局,根据城市的朝向、街道的朝向、住宅小区的位置、广场、河道等朝向利用自然和地形地貌科学规划城市空间风道,以便于建筑群的热量快速传递和散发。 二、要打造具有隔热功能的材料,用来反射和遮蔽太阳光的辐射。城市单体建筑,可以采用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选择合适的材料能够降低建筑外部温度。城市道路路面可以使用具有反射阳光特性的新型材料,来代替传统的沥青和水泥。据测试,有一种新型道路铺设材料既能“吃”水又能“留”水,由它铺成的“透水性道路”在盛夏季节能够把雨水存储在道路下面,使路面温度降低10℃左右。 三、减少汽车尾气热量排放、生活电器产生的热量、生产制造产生的热量,这些虽然不是热岛效应最主要的原因,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借鉴国外“降温”方案。日本“减轻城市热岛现象研究会”曾提出,在市中心或大型建筑群区域内构建地下专用管道冷却系统,把该区域内的热量全部带走。具体做法是,先将周边地区建筑物内的热量全部排到这个管道系统中,再利用已引入管道的海水,通过其不断循环将热量带走。实验表明东京某广场采用这种降温法可以有效地降低广场地面温度5到10摄氏度。 五、大力推进城市绿化工程,消除扬尘的裸地,营造一系列由公园、水景、湿地、公共绿地和林荫隔离带等组成的绿色生态环境。提倡屋顶绿化,屋顶绿化不仅使人赏心悦目,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减少楼房里面的能源消耗,也能帮助整个楼房降低温度。同时,屋顶花园也要包括减少雨水流失的设计,这样做可以避免排水管道负载过重。如果市内有更多的楼顶花园,由暴雨造成的排水问题就会得到缓解。 以上建议虽然可以降低城市温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不当的城市建设模式,让一些本来可以降温的场所反而成为增温的“帮凶”。虽然增加绿化和水面能给城市降温,但是有一点,和城市高温相比,中国城市还面临更加严峻的现实问题——严重的水缺乏。我国北方以及内陆的很多地区干旱,城市绿地量越大,维护绿地需要的水就越多,在水资源紧缺的环境下,许多树木可能无法正常生长,一般很难起到降温和遮阴效果。同样,因干旱无水而干涸的水池,他们不但不能降温,还会和硬质地面一样给城市增温。为了减少水流失,很多城市的滨水公园、滨河公园大多数采用固化和不可渗透地表,反而让这些滨水的公共空间失去了降温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这样的地方活动只有日落后才能感到些许凉意的原因。 城市热岛效应是影响城市热环境的主要因素,在应对热岛效应中一方面要化整为零,从建筑单体设计入手,做好各个单体的节能设计;另一方面要从大局入手,做好城市规划,运用良好的天然条件,发挥公共绿地的优点;此外,给城市降温需要人人参与,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如: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为燃气;控制使用空调器,提高建筑物隔热材料的质量;提倡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节能减排、绿地营造,应对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热环境,避免城市高温走进“恶性循环”。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