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六年前还是卫星城南沙凭啥上位“城市副中心

时间:2016-08-12 08:09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徐艳

    南沙,有风来之政解篇

    上周末闭幕的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上,南沙被定位为广州的城市副中心。一时间,目光再度聚焦在南沙身上。

    城市副中心这个概念有什么了不起?成为城市副中心有多难?

    南沙凭什么成为城市副中心?它如何克服离广州主城区五六十公里的距离?

    成为城市副中心,对南沙来说意味着什么?南沙已然自贸区、国家级新区“双区”加身了,这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

    即日起,南都自贸区版将推出《南沙,有风来》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8月5日,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闭幕,全会通过了《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了对南沙的新定位——城市副中心。尽管《实施意见》关于城市规划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各大媒体和网站发布信息的时候,多在标题中突出了南沙的城市副中心地位。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只有南沙一个区被定位为城市副中心。而20 12年被定位为城市副中心的增城、花都、从化,这次没有再被称为城市副中心了。
 


 

    城市副中心对南沙来说意味着什么?很多南沙居民并不明白。但他们凭直觉,知道南沙又多了一个利好,于是将此消息广为转发、扩散。

    和萝岗一起6年前归为“卫星城”

    6年前,南沙还只是被定位为广州的卫星城。时间回到2010年5月。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张广宁,给十区两市进行分类,“六个老城区为一大类,要一手调结构,一手抓管理。”张广宁表示,越秀、天河、荔湾、海珠、白云、黄埔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营造宜业宜居的生活环境。其他六区市为新城区,具体还可以再分为两类:萝岗、番禺为副中心,南沙、花都、增城、从化为卫星城,着力建设以现代化产业、生态、宜居为特征的新城区。张广宁还解释了什么是副中心:“副中心是中心城区的副中心,有些配套不那么齐全,但是它也属于中心。”而卫星城的配套相对会齐全一点。

    很明显,在彼时的分类中,南沙还是离中心城区很远的“卫星”。其实早在2005年广州区划调整时,对于区划调整方案,有专家就向媒体表示,萝岗区和南沙区作为全新的行政区,要融入广州市的生活圈肯定存在一定的难度,对当时的广州市而言,它们更像是卫星镇、卫星城或姐妹城。而同样是新区的萝岗,那时的野心显然更大。当时,广州开发区国土部门负责人称,广州对于整个城市规划提出了“一个中心、多个副中心”的思路,未来的萝岗区也将着眼于成为其中一个“副中心”,打造成为广州东部的新城区。

    “双区”加身南沙已非吴下阿蒙

    2012年,南沙获批全国第6个国家级新区。尽管这个新区姗姗来迟且是第6个,但南沙的地位就此提高了不少。

    同年11月20日,《广州市城市功能布局规划》在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获得审议通过,明确了“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和三个副中心”的空间布局。一个都会区包括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南部、萝岗区的南部地区和沙湾水道以北地区;两个新城是南沙滨海新城,包括南沙区和番禺区的沙湾水道以南地区;东部山水新城,包括萝岗区的北部地区和增城市的中新镇、朱村街道;三个副中心则是指花都副中心、增城副中心、从化副中心。至此,南沙和城市副中心还是没有沾上边。
 


 

    到了2015年,在广州市及花都、增城、从化3区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未提到“副中心”这个概念。而南沙作为广东自贸区三片区之一正式挂牌,早已不是吴下阿蒙。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显示,2002年大开发之前,南沙GDP总量仅有61.7亿元。2010年被定位为卫星城时,南沙GDP总量为4 85.68亿元。2014年,南沙GDP比2010年翻了一番,破了千亿元大关,在各区中排名第七。而到今年上半年,南沙GDP增速已经连续10个季度位列全市第一,而且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长。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这两块牌子,给南沙带来的最明显刺激是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南沙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

    一直被诟病为人口稀少的南沙,这些年人口也在增长当中。2010年官方公布的南沙户籍人口只有15 .3 4万人,到2014年却已是37 .62万人。和GDP一样,翻了一番。

    市委全会报告中的南沙重要新使命

    叠加国家新区、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等战略机遇,南沙被赋予了建设广州未来之城的使命。蓄势正发的南沙,一个“卫星城”显然已经无法承载。但广州为什么将南沙定位为“滨海新城”后,再提其为“城市副中心”?

    一般居民和投资客最关注的是南沙在交通上与主城区的连接———30分钟直达主城区。这样理解似乎太过简单。若论市内连接,《实施意见》中也提出让增城、从化、花都等外围城区30分钟可达市中心的时空目标。

    副中心绝不仅仅考虑的是与广州中心城区的连接这么小的格局,而是要通过南沙连接广州与周边城市、广州与港澳、与世界的连接。

    8月5日刚刚闭幕的市委全会报告中,对南沙副中心的注解是:

    立足广州面向国际,把南沙新区建设成为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枢纽、珠三角汇集高端要素的先导区、广州的城市副中心。强化南沙对珠三角及全国的辐射功能,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支撑点,促进广州与周边城市共同建设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联系更加紧密的大珠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着重建设南沙综合交通枢纽、庆盛枢纽,建设南沙港,强化高端航运服务,建设航运物流枢纽,拓展国际航运通道,打造成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交通、贸易、物流综合枢纽。面向珠三角、港澳地区,依托铁路、城际轨道和高快速路系统,构建珠三角的核心交通枢纽。面向中心城区,建设30分钟快速直达交通,实现广州中心城区与南沙新区的结构性提升,强有力支撑广州网络城市的大格局。面向新区内部,重点完善新区各片区之间的交通网络、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国际化的综合环境品质。全面对接国际标准,按照打造完备城市功能的要求,高水平建设交通、市政基础设施,通过整体城市设计提升环境质量,营造宜居的国际典范社区。精心谋划自贸区功能布局,建设海港、明珠湾起步区、南沙枢纽、庆盛枢纽、南沙湾、蕉门河中心区、万顷沙保税港加工制造业等7个功能区块。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全方位开展制度创新,不断完善城市生活服务功能,建成充分体现滨海城市风貌、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示范区。

    也就是说,未来南沙要打造珠三角核心交通枢纽,半小时直达广州中心城区,半小时直达深圳、东莞、佛山、中山,还要一小时到达珠三角主要城市。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南沙这个出海口,实现广州与全球的连接。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一年前就撰文指出,总体而言,广州要真正融入“一带一路”,出路是拥抱海洋,海路要宽,南沙就必须强。南沙不强,广州就会失去珠江口经济带,现有的城市地位可能会被撼动。他认为,开发南沙的逻辑是广州的出海口和深水港在南沙,否则没有必要跑这么远去建设一个新城。

    对于南沙这个副中心,孙不熟认为它最大的优势不仅是港口,还是珠三角的集合中心。尽管南沙港水深不及盐田港,但是南沙港周边有大块平整土地,这是包括盐田港在内的很多港口所不及的。这个大面积平整陆地离港口非常近,进入国际贸易体系非常容易。“吃水深不深在100年前可能是大问题,在现在的技术背景下已经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孙不熟认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技术去克服。但是大面积腹地这个优越条件使得南沙具备发展临港工业的条件,并且可以通过临港工业去带动航运金融的发展。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则认为,2000年战略规划后的历次规划,虽然都把南沙的开发摆到重要的议程。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激活了南沙。在他看来,国家新区和自贸试验区的“双区”政策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已显现,南沙真正的开发机遇已到。港珠澳大桥建设和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与南沙开发所形成的粤港澳大湾区雏形已现。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上提出的战略枢纽,但在空间上,南沙离中心城区距离较远,广州要真正成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点。因此,这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南沙城市副中心,可以说既是对当前机遇的把握,更是呼应未来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布下的局。

    一个副中心可集中资源建设南沙

    梳理广州过往的规划变迁不难发现,广州曾在不同时期定位过不同的副中心,不仅番禺、萝岗、花都、从化、增城这些非中心城区几乎无一遗漏,而且连位于中心城区的白云新城也曾经要做城市副中心。然而过去这些城市副中心都没有修成正果。

    广东省政府参事、广东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陈鸿宇认为,过去广州规划的副中心过多,难免影响对全市空间布局的统筹,也难以集中资源。这次全会明确提出南沙新区将建设成为广州的城市副中心,是广州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一次重要调整,有利于广州集中资源对南沙新区进行开发建设。

    中山大学城市化研究院院长李郇则认为,南沙副中心的提法其实是在2000年《广州城市发展总体战略规划》“东进南拓西联北优”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广州要不断往南拓展,走向海洋。南沙作为副中心是广州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设交通、贸易、物流综合枢纽。目前首先要建立起南沙跟广州市中心的快速客运关系,压缩与广州中心城区的时空距离。要在南沙形成更多的产业,要产城融合,而不是单独发展产业。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认为,其实从长远考虑,可以提“双中心”战略,副中心应该是一个折中选择。毕竟南沙在国家级新区里面实力较弱,加上广州各区内部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提双中心可能会引起其他区的不满。他认为,提副中心是权衡之后比较务实的选择。

    让孙不熟担心的是,南沙目前有点“摊大饼”式发展。例如地铁18号线终点站不在南沙中心蕉门河,而是在万顷沙。在蕉门河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又去万顷沙,可能会摊薄精力。不过他也表示,万顷沙枢纽级别很高,囿于现实原因无法在蕉门河找到这么大片地方,其中有一些不得已的现实原因。目前应对的办法是用地铁2 2号线在蕉门河和万顷沙之间建设轨道交通连接线。

    “我一直在强调,南沙这么偏远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必须集中力量发展蕉门河地区”,孙不熟说,如果不了解广州的人,看到广州的规划可能会开骂,摊子铺得太大了,不符合很多城市规划的经典理论,但在现实当中,政治经济学逻辑远远大于规划逻辑。“如果黄埔港还能用,不需要去南沙,如果第二机场在南沙,那发展南沙也不是问题。但是目前机场的空域资源已经被深港占据了。”“现实太难了,只能修修补补。”

    事实上,南沙建设副中心的提法出来后,民间的声音也并非一边倒地支持。像孙不熟这样看好南沙大开发的人有,也有始终不看好南沙发展的声音。

    孙不熟认为很正常,南沙开发自始至终都有争议,珠江新城当年的开发也有争议,浦东新区和当年深圳的发展也有很大争议,没有一次改革创新没有争议。而事实上,在主城区5 0公里外建成新城的例子,全世界并没有多少成功的范例。不过他认为天津滨海新城算比较成功,其经验可以借鉴。他认为,从地缘格局来说,滨海比南沙差很多,但天津仍然聚集资源将其发展起来了。

    孙不熟认为,目前南沙发展的节奏很慢,应该开门办南沙,可以考虑和兄弟城市共建,引入社会资本。如果兄弟城市间利益比较难以协调,也可以利用大央企和大的民企巨头进来。今年南沙就引入了不少大央企。中国整个经济重心在南移,深圳土地又没有广州多,广州作为拥有大面积土地的省会城市,在吸引央企上面有很大优势。

    “有些人批评南沙创新不多,但南沙正在长身体的时候,应该先把体量做起来。”“自贸区重中之重就是招商引资。”孙不熟说。

    链接

    那些曾经的广州城市副中心

    ●2005年

    白云新城

    《白云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将白云新城定位为城市副中心。广州市土地开发中心业务指导部副部长唐晓晖曾表示,白云新城将更注重环境,高起点设置,将成为广州北部地区一个新的城市中心。

    ●2011年

    广州东部城市副中心

    黄埔表示其中心区拟建广州东部城市副中心。该区整体城市设计范围总面积约30.9平方公里,总建设量2291万平方米,规划人口40万人。核心区详细城市设计范围为鱼珠临港商务区,总面积约145公顷;长洲旅游生态岛,总面积约755公顷。

    ●2012年

    三区同时定位为副中心

    ●20 12年11月20日《广州市城市功能布局规划》在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获得审议通过,花都、增城、从化被定位为城市副中心。

    ●2013年这三个副中心的规划相继在广州市规委会获得通过。

    ●20 15年,上述三区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再提及副中心概念。

    南沙定位变迁史

    2010年南沙为卫星城

    2012年南沙滨海新城

    2016年南沙城市副中心

    出品:南都自贸区工作室

    主持:黄海珊

    采写:南都记者 徐艳

    摄影:南都记者 陈坤荣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