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雨 本报记者 吴浩 为提升我省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今年1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提出重点抓好遂宁市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5个地级城市、10个县级城市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开展省级海绵城市项目示范。 3月下旬至4月下旬,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有关专家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遂宁市、重庆市两个国家级试点城市以及内江、西昌两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情况考察调研。通过查看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地考察新城旧城海绵化建设和改造工程、技术工艺,与政府部门、有关专家和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座谈研讨,获取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形成了《关于科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并报送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 针对目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实际成效短时难以显现、基础资料掌握不足、旧城改造难度较大、资金面临短缺、专业人才不足、宣传不够、各部门协作未形成合力等问题,联合调研组建议:必须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的理念,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一是把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避免“一窝蜂”、一蹴而就;二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避免“一刀切”、简单化;三是注重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避免低水平、重复性建设;四是加强体制机制创新、系统推进,避免“划地为牢”“单打独斗”。 个案直击 范例1 自然和人工结合的湿地效应 作为攀西高原上的一颗明珠,邛海不仅深受当地居民喜爱,同时也为西昌吸引来大量游客。“邛海湿地建设是8年前开始的。”西昌市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相关负责人对省政协调研组说,虽然那时“海绵城市”这一概念还未提出,但在功能定位上,早就将邛海湿地明确为当地的“生态屏障”和“净化带”,在建设过程中也始终坚持“生态田园、和谐亲水”理念。 如今,邛海形成的约42平方公里的高效“海绵体”,在西昌的滞水、蓄水、净水、排水等方面作用巨大,而沿邛海修建的湿地公园,满足了人们休闲和旅游的需求,让大家共享湿地环境改善的成果。“海绵城市拥有渗、滞、蓄、净、用、排六大功能,以往城市建设在规划设计时,通常只注意到了‘排’的功能,其他功能都被忽略了。”结合西昌的范例,陈懿委员认为,海绵城市的建设不能简单理解为雨水集蓄或排水防涝,要把人工设施和自然生态结合起来,使海绵城市发挥最大功效。同时,前期的城市规划也应跟上,现在讲究地块排水,在新区建设的设计阶段,地块的高度就应设计得低于路面高度,土地的竖向分层也一定要便于渗、滞、蓄等功能的实现。 调研组发现,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已出现在全省多个海绵城市试点中。在内江市,谢家河湿地、清溪湿地及桐梓坝湿地等大批人工湿地的建设,不仅与当地自然景观充分结合,还采用了下沉式绿地的形式,大大增强了城市的“海绵”功能。 范例2 打通“渗”到“排”的水循环 构建一座城市的生态体系,必须要有包括“渗、滞、蓄、净、用、排”等环节的水循环系统支撑,这也恰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不少城市一遇大雨就“看海”,就是因为“渗”和“排”这一头一尾两个环节未能打通。调研组特邀成员吴秋阳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必须打通由“渗”到“排”的各个环节,使之形成循环。 在遂宁市,紫竹美庭小区的海绵化改造已初步建立起水循环体系。3月29日上午,当调研组走进小区时,工作人员正在给绿化带浇水。其介绍说,小区修建了复合PP雨水模块渗透渠、整体式透水人行道、雨水净化池等设施,实现了雨水的“渗”“蓄”“净”“用”循环,现在浇水所用的水都来源于平时收集的雨水,经净化处理后,供小区使用。该小区负责人提供的数据显示,小区平时收集的雨水量与整个小区浇水、做清洁等公共用水量差不多持平。 “我们还对环岛商务中心、体育中心等进行了海绵化改造,建设了透水路面、生态停车场等。”遂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对调研组说,自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遂宁市共启动了44个试点项目,完成总投资4.5亿元,目前31个项目已竣工。 “传统的排水管网体系,其功效就是排水。现在随着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更多思考在管网改造中如何提升其‘绿色’功能。”省政协人资环委专职副主任朱向阳建议。 现场支招 海绵城市建设不能追求“跳起来摸高” 作为省政协委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会主席兼副总工程师,陈懿全程参加了此次调研。他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经费是首要问题。 陈懿说,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巨额资金保障,“普通人行道路做到渗、排功能,每平方米成本两三百元,若实现六大功能,成本更高。”他认为,虽然不少城市目前试点工作顺利,但项目普遍缺乏可复制性,缺了试点城市的中央财政资金补助,非试点城市因资金有限,建设项目难以全部落地,试点工程“示”而不能“范”现象突出。 陈懿建议,首先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其次,海绵城市建设不能急,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能追求跳起来摸高,只能循序渐进。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雨水进入量很难控制,居民的配合程度也不高。”在遂宁市调研时,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特邀成员,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管理处副处长吴秋阳注意到,老旧院落的改造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大难点。 “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顶层设计。”如何解决这一难点,吴秋阳认为应该出台专项规划,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各类支持,比如给予非试点城市在新材料新技术使用上的资金扶持。而在大面积的城市建设中,一定要把“怎么建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理念执行下去,在停止盲目开发建设的同时,不断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来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 委员声音 ●肖天任(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知识面广,各领域专业性强,从技术层面来讲,各领域的专业机构之间,应该建立技术协调小组,保障各专业机构的协同互动、交流畅通,为实现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提供保障。 ●夏华祥(农工党中央委员、省委副主委):建设海绵城市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例如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城市应该提高泄洪能力,而对于干旱缺水的城市,应该更多在雨水收集和利用上下功夫。 ●马林(四川华西绿舍建材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当前我省海绵城市建设中,渗水砖、透水水泥、透水沥青等新材料绝大多数都是从外地采购,本地企业在研发、生产及制造上存在空白。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加大对生产企业的引导,进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名词解释 海绵城市
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