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来了就是一场“实战”,暴雨不来就当一场演练。这座曾经被暴雨重创的城市,面对极端天气终于有了几分气定神闲,其中有许多经验很值得总结。 天气预报中的济南暴雨姗姗来迟。提前下班的市民在等雨的时候也不忘调侃,有人说,如果暴雨迟迟不来,已经“全市总动员”的我们情何以堪?其实,无论暴雨来还是不来、早来还是晚来,济南的努力都没有白费。面对可能到来的极端天气,全市多个部门的应急反应,展示的正是市民所期待的城市治理规范化和科学化。 人常说天气无常,天气预报也难免会出现误差。即使预报的暴雨“爽约”未至,济南为之做出的预警决策也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基于科学的判断,不是人在押注,而是保障市民公共安全的机制在起作用。所以,很多市民才能从容地笑谈,暴雨来了就是一场“实战”,暴雨不来就当一场演练。这座曾经被暴雨重创的城市,面对极端天气终于有了几分气定神闲,其中有许多经验很值得总结。 ![]() 首先应该承认的是,这次的成功应对得益于科学防汛。在暴雨来临之前,公安、气象、水文、园林等多个部门进入了“临战状态”,根据实时监控的数据科学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实证明,城市防汛确实需要多部门应急联动,但是这种联动又不是简单的人海战术,而必须以科学的检测作为决策依据。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从济南市政府提前一天发出的通知可以看出,政府对暴雨有着高度的防范意识。这也许接受了南方一些城市应对洪涝灾害的经验教训,但是,更多市民从中感受到了对历史教训的深刻铭记。在此之前,市领导在检查防汛工作时就突查了曾经在暴雨中遭受过严重损失的商场以及一些易涝区域,相关部门也及时发布了容易积水的路段,提醒市民安全出行。当一个城市把曾经的灾难转变成一种公共记忆,它在灾难之前就是敏感的、警醒的,不会因为相似场景的重现而麻木或慌张。 这两天,很多济南市民都回忆到九年前的7月,自己如何在暴雨中栖栖遑遑地蹚过洪水回到家中。而这一次,更多的济南市民是躲在家中看雨景,甚至还不忘上网调侃几句等雨的心情。这种鲜明的对比,不完全是因为雨情的不同,更重要的在于政情和舆情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自从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各级党政部门已经越来越深刻感受到“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是担当”。 在一些地方,已经有不少干部因为防汛值守不力被追责。这次面对暴雨预警,省内有领导干部明确提出“宁可草木皆兵,不要亡羊补牢”,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正是有了这种观念的进步,才会有那么多部门和领导干部宁肯让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也不放过可能出现的一点疏漏。 虽然,暴雨的警情还没有完全解除,但是通过这次实战可以看出,只要科学应对、勇于担当,一座城市完全能够更从容地应对一场雨。坐看雨景的市民也希望,济南市能够认真地总结这次防汛的经验,把经验机制化,让机制常态化,让暴雨等极端天气不再可怕。 (责任编辑:白雪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