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推动老区加快致富全面奔小康;原则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交通大动脉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升级发展。(6月30日中国政府网) “对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这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的名言。一个好的规划可以让世人受益无穷。人们都知道巴西,除了足球和桑巴外,还有一座城市——首都巴西利亚。而巴西利亚当时从一片荒凉的高原崛起为一座现代化城市时仅用41个月,但在建城之前,他们用了比建城还长的时间来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半个世纪后,巴西利亚被联合国定为“人类历史文化保护城”,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人类文化遗产,一举与巴西的足球和桑巴舞齐名,成为巴西人的骄傲。 由此可见,规划是一个地区、国家发展的灵魂。那么,此次国务院会议通过《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所释放的信号,是新一轮惠及民生的利好之举,也是为广大百姓积极打造“同城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人性之举,更是为带动城市产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科学之举。 纵观人类发展史,交通运输是工业化和城镇化不可或缺的保证。建设一条铁路,就能够形成一条工业走廊和城市带。尤其是高速铁路,它是高新技术的集成,产业链长,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高速铁路作为最快捷的运输方式,可以大大促进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从地理版图看,我国是典型的大陆性国家,人口众多,幅员广阔,东西南北纵横5000多公里,各省会城市之间平均距离达1500公里左右。从经济版图看,我国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对称等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引领的开放格局,东部地区经济率先融入了全球化进程,但广大内陆地区经济开放的水平、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东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存在巨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内陆开放的必要性日益突出。从历史上看,重要交通工具的发展往往带来国际发展格局的变化。以蒸汽机为动力的交通技术把世界带向了海洋,而高铁的出现,正如美国杜克大学教授高柏在《高铁与中国21世纪大战略》一书中所言,将不仅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复兴,还可推动欧亚大陆的经济整合。 回顾国人的高铁生活,其真正开始于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的开通。而也就在那一年,高铁以其极具现代感的方便、低碳和快捷,大幅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范围逐步扩大,促进更多城市之间居民的生活方式相互渗透和融合,让人们感受到了从就业到置业,从休假到探亲的“高铁生活方式”,进而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观念和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高铁辐射状的发展,铁路快速客运通道逐步建成,这不仅使城市之间的“同城效应”凸显,同时通过高铁串珠,大大加强了城市和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加速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区域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并可优势互补,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增强旅游的吸引力,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与整合。 已经可以观察到的是,那些在高铁布局中获益的城市,正意气风发大展篇章;而那些暂时的失意者,则使尽解数寻找自己在经济新版图中的位置,上演一场场高铁争夺战。以2014年开通的贵广高铁为例,从贵阳至广州的通行时间由过去的22个小时大幅缩短至4个小时,两地人民可以一天走个来回。由珠三角始发的动车组通达贵州多个城市,泛珠三角地区“四小时经济生活圈”逐步成型。从此,贵州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内陆省份,转身成为开放的、具有全球视野的省份。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一书中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封闭必然导致愚昧和落后,只有开放才能带来进步和繁荣。中国高铁在完成从行业的追赶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的同时,也在悄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从就业到置业,从休假到探亲,高铁以其极具现代感的方便、低碳和快捷,方便着人们的出行,改变着人们的命运,成就着人们的希望。而此次“八纵八横”高铁网规划的通过,这又将成为新一轮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以交通大动脉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升级发展的大亮点,这又将形成地区之间资源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进而勾勒出“幸福民生”的新图景,这无疑让人兴奋,也给人期待。(张城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