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红旗飘扬在武汉防汛抗洪第一线

时间:2016-07-06 09:14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柯美学 屈玮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暴雨连续几天袭击武汉。

城区部分地段严重渍水,郊区部分河流出现险情……关键时刻,全市上下众志成城,奏响一曲防汛抗洪的激越战歌。

人们发现,在防汛抗洪的一线,共产党员总是冲在最前面,哪里险、累、脏,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全体“参战”人员斗志昂扬,对我市防汛抗洪取得最后的胜利充满信心。

晨报今天推出的“红旗飘扬在一线”特别报道,讲述的正是各部门各行业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带领群众夺取防汛抗洪斗争胜利的感人故事。

红旗飘扬在一线

记者苗剑摄

通讯员徐志辉摄

通讯员屈玮摄

78岁“老水务”徐邦盛:

连续奋战

78岁的高级工程师徐邦盛,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长期在新洲水利战线工作,1998年退休。去年,徐邦盛出过一场车祸,股骨受伤,到现在都拄着拐杖。这次洪水来临,新洲区水务局请他出山,帮助制定抗洪险段的整险方案,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从6月30日下午出门参与抗洪,直到7月4日晚都没回家。他先后到十多个抗洪出险堤段,制定整险办法,提出整险“绝招”。饿了吃盒饭,困了就在防汛指挥部临时支起的小床上睡会。

7月1日晚,举水河涨到历史最高水位,超过保证水位近半米,张港闸堤段出现四处管涌险情,直往堤内冒水。这段堤防直接守护着新洲邾城十多万居民的安全,马虎不得。晚上11点,徐邦盛赶到现场,仔细查看后,制定了整险方案,在管涌处由里到外一层层铺压黄沙、小碎石、粗碎石,过滤水流,直到水流变清。抢险人员依此整险,险情最终被排除。

7月3日举水河水位下降,晚上,举水河东堤钟杨村段出现“怪象”,河堤堤外出现管涌,堤内的水通过管涌往河里排。这种从没出现的“反管涌”(一般管涌是堤外的水往堤内灌)现象,把大家难住了。汛期并没结束,一旦河水再度上涨,河水肯定会通过这个管涌往城区灌,险情必须整治。老徐查看后提出先导滤后封堵的整险方案,大家忙到凌晨3点,险情终被控制。

“汤逊湖护堤人”汪云普:

把军人作风

带到防汛一线

记者柯美学通讯员屈玮

7月2日晚那场特大暴雨过后,汪云普已两天两夜没合过眼。身为洪山街李家桥社区的书记,他带领着社区突击队一直驻扎在汤逊湖马咀大堤上,装沙袋、运砂石、铲泥土,脚上的一双解放鞋已经成了“泥鞋”。

汪云普是位退伍复员军人,行事总有军人作风。1983年,他从部队回到熟悉的李桥村(李家桥社区);1999年,他被推选为村支书,今年已54岁。

近日,洪山区启动防汛抗洪应急预警后,汪云普带头巡查汤逊湖马咀大堤。马咀大堤的对岸就是文化大道,一旦溃堤,将会殃及周边25000多亩土地,影响周边10多万居民出行安全。

“虽然这只是个土堤,却是守护四方百姓的命门!”汪云普说,马咀大堤是在上世纪50年代末修建起来的土堤,全长约1.1公里,每发一次洪水,李桥村的村民们就往上面堆一些砂石,但是这远不足以对抗今年的持续降雨。

汪云普说,他每时每刻关注着水位上涨情况,目前,水位离堤面只剩下不到20厘米。

“昨晚至今,又涨了6厘米。”记者在现场看到,土堤两岸的水位差已达一米多。昨早5点钟不到,板桥社区和马湖社区的突击队也过来增援,“速度必须加快!”汪云普说完,又赶紧投入到护堤工作中。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