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网
登陆 | 注册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焦点 > 公众关注 >

高西庆批监管层:不开放数据是作茧自缚

时间:2016-06-05 07:27来源:中国规划网 作者:为之

腾讯财经讯 “2016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于6月3日-5日在青岛举行。清华大学法学院郑裕彤讲席教授,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总经理高西庆出席并演讲。

在谈到固定收益市场时,高西庆表示,目前国内的固定收益市场仍然不发达,但值得期待,“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往这个方向走”。其认为,这对监管部门形成了挑战。“监管部门现在也比较纠结,监管部门说反正我们管不了对冲基金,就关了呗。今后监管部门再用这种态度是不大走得通的,所以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高西庆表示,在大数据时代,如果还用分割监管的方式,“各个部门把数据放在自己那一块,而且不向社会公布,不向研究部门公布,不向中立学术部门公布的话,这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无法弄清楚市场上发生了什么事”。

“现在很多部门都愿意合并,但在合并之前,要把数据弄清,合并第一重要的是数据,其他才是人事、机制”,高西庆表示。
 


 

以下为文字实录:

我想就今天大会的主题,来说我的一点看法,在全球的财富管理市场里,在最近的这一两年里发生了两个巨大的变化,当然跟全球政治经济的发展是有关的,由于这两个变化,使得对冲基金和固定收益的管理人都其实面临一场挑战,我说是巨大的盛宴。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大家知道对冲基金所关心的事情,都在做比较多的对风险方面的判断,它和普通的资产管理者是不一样的,就全球目前的情况来看,最大两个经济体,大家可以看到,不管因为政治原因还是经济原因,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种不确定性的增加,正给了对冲基金的管理人们一个很大的机会。所以大家也可以看到,中国对冲基金不好运作,不管从市场成熟度还是管理部门对市场的看法,还是可以使用的工具来说,都不好做。但是你会看到这两年特别明显,全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管理人,大量到中国来考察市场,找人谈,而且比原来的频率大大增加,这个刚开始我还不理解,你还能到这儿做吗?而且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现在琢磨出来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大家知道对冲基金有很多策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是宏观策略。传统我们用的所谓13030等等东西,其实对中国来说,外国人到这儿来做是没法做的,可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对于宏观趋势的判断,对冲基金是非常关心的。我们扯远点,因为郭省长是经济学家,说罗伯特希勒他当年所坚持的观点里,当年大家觉得不太靠谱,搞资产管理的人觉得他所谓搞对冲,用房地产做对冲,觉得不可做的,现在开始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我说它是对冲基金管理人中的一场盛宴。因为在哪里发生已经不太重要,因为中国下一步的趋势和往哪走的可能性,对全世界的市场都带来很大的憧憬。

另一头,对固定收益这方面,因为我们知道在市场发生巨大波动的时候,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感觉到风险大的时候大家去避险。这时候往固定收益方面走的人会增加,中国有更特殊的情况,刚才郭省长也提到,中国的储蓄率在山东表现更为明显,哈继铭说中国储蓄率平均46%左右,郭省长说山东省的储蓄率已到了将近60%,这在全世界任何范围内都是极高的储蓄率,当然哈继铭说随着经济发展会降下来,对于我们资产管理的人来说,我们不关心,因为它还早着呢!为什么?因为90年代说起来中国储蓄率很高,我们老跟外国人解释,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人勤劳,爱攒钱,又爱钱,又爱攒钱,所以使得储蓄率比较高,但是我记得当时是在37%—39%的样子。那段时间说中国储蓄率很高,到90年代中期的时候又下来了,36%、35%,终于显出中国年轻一代开始花钱了,结果怎么样?那时候三十几,现在将近百分之五十。现在有这么多的人在存钱,不管是通胀还是货币贬值的期待,使得我们固定收益这边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越来越的人说把钱放在银行麻烦比较大。所以现在固定收益的产品目前还是比较少,但是跟90年代相比已经多了很多倍,尤其是现在整个国债系统增加了地方债,公司债逐渐增加起来。传统上中国人聚集的地方,固定收益这个市场本来是不大好的,当年我们在香港倡导了很长时间,努力想弄起来,结果也没有弄起来。仍然跟欧美市场相比,固定收益市场仍然不那么发达,可是现在,我觉得中国到了这个时间,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往这个方向走。这两点,其实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对监管部门的挑战。今天也有监管部门,监管部门现在也比较纠结,很多事情怎么弄。我刚才说的对冲基金,监管部门说反正我们管不了它,就关了呗。今后监管市场上,监管部门这种态度是不大走得通的,所以情况会越来越严重。要说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底数搞清楚,现在极力鼓吹的,就是在大数据时代,如果还用分割的方式,各个部门把所有的数据都放在自己那一块,而且不向社会公布,不向研究部门公布,不向中立的学术部门公布的话,其实这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研究部门研究不了,我就不研究了,工资少拿点,研究课题不做了,可是监管部门不研究,没有把各个部门的信息放到一块儿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一说市场上产生巨大的雪崩,为什么雪崩?谁都没有弄清楚,说什么的都有,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弄清,下一步还会出事。所以我们应该仔细想一下这个问题,把数据弄清,现在很多部门都愿意合并,我说合并之前把数据弄清,合并第一重要的是数据,其他才是人事、机制上的这是第二位的问题,我就说这些,谢谢。

腾讯财经讯 “2016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于6月3日-5日在青岛举行。清华大学法学院郑裕彤讲席教授,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原副董事长、总经理高西庆出席并演讲。

在谈到固定收益市场时,高西庆表示,目前国内的固定收益市场仍然不发达,但值得期待,“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往这个方向走”。其认为,这对监管部门形成了挑战。“监管部门现在也比较纠结,监管部门说反正我们管不了对冲基金,就关了呗。今后监管部门再用这种态度是不大走得通的,所以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高西庆表示,在大数据时代,如果还用分割监管的方式,“各个部门把数据放在自己那一块,而且不向社会公布,不向研究部门公布,不向中立学术部门公布的话,这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无法弄清楚市场上发生了什么事”。

“现在很多部门都愿意合并,但在合并之前,要把数据弄清,合并第一重要的是数据,其他才是人事、机制”,高西庆表示。

以下为文字实录:

我想就今天大会的主题,来说我的一点看法,在全球的财富管理市场里,在最近的这一两年里发生了两个巨大的变化,当然跟全球政治经济的发展是有关的,由于这两个变化,使得对冲基金和固定收益的管理人都其实面临一场挑战,我说是巨大的盛宴。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大家知道对冲基金所关心的事情,都在做比较多的对风险方面的判断,它和普通的资产管理者是不一样的,就全球目前的情况来看,最大两个经济体,大家可以看到,不管因为政治原因还是经济原因,不确定性大大增加。这种不确定性的增加,正给了对冲基金的管理人们一个很大的机会。所以大家也可以看到,中国对冲基金不好运作,不管从市场成熟度还是管理部门对市场的看法,还是可以使用的工具来说,都不好做。但是你会看到这两年特别明显,全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管理人,大量到中国来考察市场,找人谈,而且比原来的频率大大增加,这个刚开始我还不理解,你还能到这儿做吗?而且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现在琢磨出来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大家知道对冲基金有很多策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是宏观策略。传统我们用的所谓13030等等东西,其实对中国来说,外国人到这儿来做是没法做的,可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对于宏观趋势的判断,对冲基金是非常关心的。我们扯远点,因为郭省长是经济学家,说罗伯特希勒他当年所坚持的观点里,当年大家觉得不太靠谱,搞资产管理的人觉得他所谓搞对冲,用房地产做对冲,觉得不可做的,现在开始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我说它是对冲基金管理人中的一场盛宴。因为在哪里发生已经不太重要,因为中国下一步的趋势和往哪走的可能性,对全世界的市场都带来很大的憧憬。

另一头,对固定收益这方面,因为我们知道在市场发生巨大波动的时候,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感觉到风险大的时候大家去避险。这时候往固定收益方面走的人会增加,中国有更特殊的情况,刚才郭省长也提到,中国的储蓄率在山东表现更为明显,哈继铭说中国储蓄率平均46%左右,郭省长说山东省的储蓄率已到了将近60%,这在全世界任何范围内都是极高的储蓄率,当然哈继铭说随着经济发展会降下来,对于我们资产管理的人来说,我们不关心,因为它还早着呢!为什么?因为90年代说起来中国储蓄率很高,我们老跟外国人解释,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人勤劳,爱攒钱,又爱钱,又爱攒钱,所以使得储蓄率比较高,但是我记得当时是在37%—39%的样子。那段时间说中国储蓄率很高,到90年代中期的时候又下来了,36%、35%,终于显出中国年轻一代开始花钱了,结果怎么样?那时候三十几,现在将近百分之五十。现在有这么多的人在存钱,不管是通胀还是货币贬值的期待,使得我们固定收益这边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越来越的人说把钱放在银行麻烦比较大。所以现在固定收益的产品目前还是比较少,但是跟90年代相比已经多了很多倍,尤其是现在整个国债系统增加了地方债,公司债逐渐增加起来。传统上中国人聚集的地方,固定收益这个市场本来是不大好的,当年我们在香港倡导了很长时间,努力想弄起来,结果也没有弄起来。仍然跟欧美市场相比,固定收益市场仍然不那么发达,可是现在,我觉得中国到了这个时间,你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往这个方向走。这两点,其实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对监管部门的挑战。今天也有监管部门,监管部门现在也比较纠结,很多事情怎么弄。我刚才说的对冲基金,监管部门说反正我们管不了它,就关了呗。今后监管市场上,监管部门这种态度是不大走得通的,所以情况会越来越严重。要说解决问题的办法,首先,底数搞清楚,现在极力鼓吹的,就是在大数据时代,如果还用分割的方式,各个部门把所有的数据都放在自己那一块,而且不向社会公布,不向研究部门公布,不向中立的学术部门公布的话,其实这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研究部门研究不了,我就不研究了,工资少拿点,研究课题不做了,可是监管部门不研究,没有把各个部门的信息放到一块儿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一说市场上产生巨大的雪崩,为什么雪崩?谁都没有弄清楚,说什么的都有,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弄清,下一步还会出事。所以我们应该仔细想一下这个问题,把数据弄清,现在很多部门都愿意合并,我说合并之前把数据弄清,合并第一重要的是数据,其他才是人事、机制上的这是第二位的问题,我就说这些,谢谢。
 

  (责任编辑:白雪松)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