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6日电(记者 杨荣荣)“一下雨,就成了海景城”。盛夏将至,城市内涝引发又一轮公众担忧。由北京市建设工程物资协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的海绵城市建设研讨会26日在京举行,专家建言打造海绵城市破解“看海”难题。 我国大部分城市缺水现象日趋严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部分城市饱受“内涝”问题困扰,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市民人身安全。 “一边是水资源干涸,一边是城市内涝,”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郑克白认为,热岛效应、水资源干涸、城市内涝、水体污染,都是现代特大城市的通病,“破解城市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加强规划引导,统筹有序治理,系统建设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关键在于新老市政建设要协同发展,”郑克白说,“目前我们还在‘还旧账’,海绵城市不是盲目的工程堆砌,而是能够最大程度协同发挥作用的生态系统。” “如果把北京目前地下的树状排水管网改造为网状,将极大提升城市排水能力。”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书函认为,海绵城市是针对城市通病的总体解决方案,是一种具有“韧性”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据我们在全国288个地级市的调查研究数据,海绵城市建设潜力巨大。” 建海绵城市 让城市更绿 建设海绵城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 海内外大咖畅论海绵城市 此次规划论坛以“建设海绵城市 提升生态品质”为主题,邀请国内外海绵城市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到会演讲,约50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今年4月,天津成为第二批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为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普及海绵城市理论,推广生态宜居的城市建设理念,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举办了本次规划论坛。 (责任编辑:白雪松) |